邓玉璇(1936~)广东梅县人。1954年入福建龙岩地区群声汉剧团,习小生、青衣、花旦。聪颖灵慧,学习刻苦,学习2年即为该团主要演员。先后在80多出戏中扮演角色,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西厢记》(饰张君瑞)、《白蛇传》(饰白素贞)、《桃花扇》(饰侯朝宗)、《秦香莲》(饰秦香莲、陈世美)、《孟丽君》(饰孟丽君)、《贵妃醉酒》(饰杨玉环)、《二度梅》(饰陈杏元)、《状元媒》(饰柴郡主)、《春娘曲》(饰春娘)……[详细]
|
罗范群(1917~1994)罗范群,又名严峰,别名小严,广东梅县人。早年考入梅县县立第五中学,高中毕业后到蕉岭县立中学任校部文书,旋入蕉岭新铺中学任附属小学教员。民国23年(1934)秋考入中山大学文理学院就读。在学期间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同盟秘密外围组织——时事研究小组。其后加入了广东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从事-。翌年12月,积极参加了支持北京“一二·九”-的广州大中学生--活动。并于民国25年……[详细]
|
李洁之(1900~1994)李洁之,原名清廉,字洁之,曾用名李濂,后以字行,又号子正,广东兴宁人。早年就读新陂小学。稍长与堂兄合作经营生意。他喜读班超、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传记,熏陶日久,并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便毅然外出从军,先后毕业于陆军步兵军士教练所、陆军步兵学校将官研究班。民国10年(1921)7月,在粤军第一师士兵营二连任排长。同年11月,被选拔为大元帅大东营警卫团二营……[详细]
|
罗雄才(1903~1993)罗雄才,广东兴宁县龙田镇鸳塘村人。幼年时,父母先后去世,依靠堂叔父罗健瞻抚养。自幼聪颖,在凤汉小学读书时,就能自觉和刻苦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考上县立中学。这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时期,他除了认真学好功课之外,还读了许多报章杂志,从而萌生了民主和科学救国的思想。他中学毕业后,前往广州准备投考公费学校时,意外地会见了时任广东省参议会议员的同乡李曰京。李先生……[详细]
|
李坚真(1907~1992)李坚真,女,原名见珍,广东丰顺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贫,她出生仅8个月,便被以8吊铜钱卖给本县百溪村蕉头窝一户朱姓农家作童养媳。10岁开始,她到私塾读了两年书。后跟着养母做农活,逐渐长大成人。期间,与朱家之子一直以兄妹相称,并未建立伴侣关系。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时期,由彭湃领导发动的农-动在广东迅速兴起和发展。民国15年(1926),彭到李的家乡组织农会。在彭湃的……[详细]
|
连贯(1906~1991)连贯,广东大埔人。民国4年(1925)参加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在广州中山大学参加进步-。大革命失败后,经香港转赴越南,任广肇学校教师,并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1年回广州,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作。民国23年任广州左翼文化同盟委员。民国25年初去香港,在香港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华南总部秘书、中共党组书记。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于民国31年进入广东东江抗日游击……[详细]
|
胡一声(1905~1990)胡一声,原名水庭,别号蔡若愚、何家烈,广东梅县人。出生于归国华侨家庭。早年在梅县梅州中学毕业。民国15年(1926)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曾返回家乡参与建立中共梅南区支部。翌年“四·一二”事变后,他与郑天保回梅县筹划农民武装起义,并任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政治委员。起义失败后,他于民国17年秋转移至新加坡,旋被中共新加坡特委指派至印度尼西亚的……[详细]
|
郭翘然(1901~1989)郭翘然,广东梅县人。中学毕业后曾在家乡丙村任小学校长。民国14年(1925)间在广州,先是进入广州法官学校,后转入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广州法学院)读书。在这期间,曾目睹广州公社起义的壮烈情况,开始接近进步人士,关心国家政治。民国19年(1930)在法学院毕业后,应当时任钦州县长的梅县人黄嵩南的邀请,先是在钦州师范学校短期任教,后与李伯球到钦州县政府工作,李任黄的秘书……[详细]
|
萧隽英(1901~1988)萧隽英,又名萧鹏魂,广东大埔人。因生父家贫而被卖给高陂镇萧锡传为养子。早年在高陂镇小学毕业后,跟人学医。民国6年(1917)春后,到潮安县城小学任教。民国9年8月到驻汕头市的粤军义勇军中任事。民国11年,陈炯明部背叛孙中山,邹鲁任孙大总统特派员,委萧任特派员公署机要处长。民国13年4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其后,历任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惠州留守处主任、……[详细]
|
李振(1900~1988)李振,原名晋坤,字载宏,广东兴宁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兄弟七人,李排第六。幼时因家贫辍学,为人帮工放牛。民国6年(1917)17岁赴汕头欲过南洋投其兄,未果,转而入粤-备军当兵。其后一度投身于滇、桂军,后复加入粤军第一师。民国11年(1922)春随部北伐,因攻克赣州有功升为排长,翌年升为连长。其间,曾参加讨平陈德春的江门之役及歼灭沈鸿英的肇庆、桂南之役与平定滇桂军阀杨希……[详细]
|
孙孺(1914~1987)孙孺,原籍广东兴宁,出生于新加坡。父母都是侨居马来亚、新加坡的手工业工人。他于民国18年(1929)秋回国,在梅县读中学。毕业后回新加坡,从事文学创作。处女作是以“炉火”为笔名,发表在新加坡华文报纸上的诗歌《生命的旌旗在我手中飘扬》。此后还以流冰、高扬、夏风、刘宾、夏枫、高风等笔名,相继发表了不少小说、诗歌、戏剧、文艺杂谈和评论等。民国22年(1933),孙孺到上海加入左……[详细]
|
钟天心(1903~1987)钟天心,又名汝中,广东五华人。父毓元,是同盟会员。早年在香港就读小学,后赴北京入南开中学。继考进北京大学,常于《晨报》、《京报》副刊及《民生周刊》上发表诗文,著有《追寻》、《游子吟》专集。民国12年(1923)加入中国国民党,曾当选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北大毕业后返粤,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兼东路军总政治部编纂委员,嗣随孙科转任广州市政府秘书……[详细]
|
刁沼芬(1905~1986)刁沼芬,原名泮梅,广东兴宁人。民国11年(1922)到其曾祖父开设的刁成美土布店当学徒。数年后,成为经理,勤谨经营,布店业绩在兴宁县土布业中名列前茅。刁一面经商,一面自学,对当时进步作家的名著尤为爱不释手,思想因此逐渐倾向民主革命。民国14年(1925)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途经兴宁县。刁沼芬看到革命队伍昂扬斗志,深受感染。民国15年兴宁组织农会,他被公举为代表,参……[详细]
|
李伯球(1904~1986)李伯球,原名李琳,广东梅县人。因家贫,少年时期就外出谋生。民国14年(1925)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民国16年随军北伐,任第十二师第四团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辞去军职。翌年入上海大陆大学就读,后因该校被当局关闭,李亦因参加-而被通缉,开除了国民党党籍。民国19年(1930),应钦县县长黄嵩南之邀任县府建设科长。翌年5月,入陈济棠部任政治部科员,后任……[详细]
|
邓文钊(1908~1971)邓文钊,广东五华人。其先祖邓焦六,于清道光年间,在香港文武庙附近设元昌石行,承开石塘嘴至西营盘石山,承建筲箕湾、湾仔道、上环街市、石塘嘴等处楼房、马路达30多年,成为香港早期建筑业巨富。邓文田、邓文钊兄弟继承祖业,和睦相处。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中央派廖承志赴港,设八路军办事处,邓氏兄弟甘冒风险,将自己经营的崇德堂进出口庄,作为办事处的通讯、联络站,接收、转运侨胞和国际友人……[详细]
|
张活游(1910~1985)张活游,原名张干裕,广东梅县人。年青时做过工人,并在专演粤剧的广州乐善戏院做过售票员。因爱好粤剧,进广州八和会馆粤剧人才养成所(第2期)学习。民国25年(1936)毕业,在广州大新公司天台游乐场演粤剧,充当第二小生。因得到粤剧名伶白玉堂的赏识,提携他当粤剧戏班“兴中华”的正印小生。尔后,参加过“彩云天”、“凤来仪”、“新中华”等戏班,和不少粤剧名伶(如薛觉先、马师曾等)……[详细]
|
李敦化(1893~1985)李敦化,又名李意吾,广东兴宁人。父亲李曰京,曾任广东省议会议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2月,李考入两广高等工业学校预科。民国元年(1912)7月,因学业优异,被选送日本官费留学。在日本,他先后就读于东京东亚预备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和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接着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攻读应用化学,于民国9年7月毕业。同年9月,他到日本大坂化学工厂学习、考察。翌年秋,从日……[详细]
|
李大超(1900~1984)李大超,广东五华人。少年时毕业于梅县省立第五中学,18岁考入北京大学。民国11年(1922)开始从事当地国民党的秘密宣传工作。民国13年被选为区党部委员。民国15年南返,历任汕头东路总指挥部第一军政治工作、闽军第十七军第二师-表、独立第二旅-表、新编第一军顾问、福建兵工厂少将-表兼政治部主任、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翌年奉令北调,任第四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兼烟台警备司……[详细]
|
陈伊林(1912~1984)陈伊林,又名陈治中,广东梅县人。出身于华侨家庭,民国16年(1927)春,入梅县学艺中学读书,在其老师——中共地下县委书记的教育和引导下,开始阅读《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籍。学艺中学因“清党”被关闭后,陈转学至县立中学。民国21年(1932)任学生会主席,因领导同学反对校长-腐化的-而被校方开除。之后他到了广州入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又转到法学系。民国23年参加了中华民族……[详细]
|
黄镇球(1898~1979)黄镇球,字剑灵,广东梅县人。早年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民国9年(1920)回粤任粤军第一师上尉参谋,次年授少校军衔。民国11年代理第一师副官长,随孙中山北伐,参加讨伐陈炯明、刘杨诸役,改任补充团团长,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长。民国15年率部驻防海南岛,兼琼崖警备司令。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他在海南残酷镇压工……[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