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禹〗(?-前5年)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人。幼年喜欢卜相,久之,颇晓其分蓍布封之意,并能说明之。壮年,至长安从沛郡施雠学《易》,从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试为博士。初元中,诏今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成帝即位,崇经学,敬重师传,以师赐禹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秩中二干石,给率中。领尚书事”。上尊……[详细]
|
张超(?-195年),表字不详,据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字孟高(另有说法认为他字景明,事实上张景明并不是张超,而是张导),东平寿张(今山东寿张)人,东汉末年的广陵太守,张邈之弟。初平元年(190年)正月,与兄张邈会同其他诸侯参加讨伐董卓同盟。张超推荐臧洪为诸侯同盟宣誓者。兴平元年(194年)夏,曹操讨陶谦,远征徐州。张超、张邈和陈宫共谋推戴吕布为兖州牧,攻打曹操的根据地兖州。兴平二年(195年)……[详细]
|
张蠙[唐](约公元九零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人,唐代诗人。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详,约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生而颖秀,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0,黄河天上来”名,由是知名。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第。与许棠、张乔等齐名,称“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五建建蜀国,拜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令。王衍与后徐氏游大慈寺,见壁间题句:“墙头细雨垂……[详细]
|
[张玉树]字德润,号阴堂,张镈七世孙,武功人。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授齐河知县后,研究吏治,讲求治术。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清平知县,不久调任峄县。上任后,裁减徭役,民众拥戴。黄河决堤,峄县遭灾,他除上报求赈外,不计个人安危,断然截留运往济宁的“漕米”(公粮)救济灾民。因此博得上司称赞,遂晋升为胶州知府,一年后又转调为济宁知府、云南临安知府。到任后,首先裁减官府车马,创建学校,兴修水利,……[详细]
|
张廷范[唐](?至九零五)清河(今河北清河)人。以优人为朱全忠所爱。以扈从之劳,迁为御营使,进金吾卫军,河南尹。全忠以为太常卿。喜草书,行书学欧阳询。(《唐书·柳璨传、书史、宣和书谱》)唐哀帝天祐二年(905),朱全忠图谋篡位,枢密使蒋玄晖与张廷范认为天下未定不宜急于加九锡,朱全忠不悦。宣徽副使蒋殷、赵殷衡与蒋玄晖、张廷范不和,趁机诬告他们与宰相柳璨刻石像埋在积善宫及对何太后焚香盟誓复唐室。朱全忠……[详细]
|
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曾就读于六里浦东中学的张闻天,1900年8月生于浦东一个农民家庭。就学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五四”时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1924年张闻天旅美回国,在“五卅”-中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31年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政治局常委,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1934年1月,他随临时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张闻天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无私无畏的革命……[详细]
|
张南(?-公元222年),字文进,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刘备攻伐吴国时,以张南为前部。后刘备被陆逊击败,张南战死。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张南亦随刘备入蜀。 建安十七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2——215年),张南随刘备进攻刘璋,夺取益州。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起兵伐吴,先锋军从巫县击败吴将李异等,一直推进到秭归。 二年(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亲率……[详细]
|
[张洲]字莱峰,号楠林,张镈之六世孙。少年时文章出众。后在关中书院求学,与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洛南薛宁廷、韩城王杰,抨击当时文坛浮而不实词风,提倡质朴的古文学,影响很大,时称“关中六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历任广西修仁知县、浙江德清知县。辩冤狱、捕盗贼,清介廉明,人人称颂。后因拒绝上司索要厚礼,而被降职为教谕,愤然告病辞职,主讲山东峄县胶州书院。一生游历颇广,文风自成一派……[详细]
|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100 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数近2000万言,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咽缘》、《八十一梦》4 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在小说之外,他还写有大量文艺性散文和新闻性散文,再加上3000 首左右的诗词和一些剧本,全部作品在3000 万言以上。人称“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详细]
|
张兆丰,名献瑞,字兆丰,以字行,1890年1月12日出生于河北省磁县彭城镇(今属邯郸市),父亲是陶瓷工匠。1908年兆丰同志考入保定育德中学第一班学习。该校是河北省同盟会会员王励斋、李锡九、江著源等创办的,成为同盟会在北方活动的据点之一。兆丰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同盟会,投身于辛亥革命。1912年考入北京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回乡任磁县第一高小英语教师。在反袁和反对-条约“二十一……[详细]
|
张杨(?-198年或199年)(《后汉纪》作张阳),字稚叔,并州云中(今山西原平县西南)人,汉末群雄之一,割据河内。汉末宦官专权,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曾被匈奴单于掳掠为人质。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建安元年,献帝返回洛阳,张杨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建安三年(198……[详细]
|
张鹏展(?—1840) 诗人。字南崧,巷贤乡留仙村人。壮族。曾祖父张鸿翮,是清初著名的壮族诗人;祖父张友朱是庆远教授;父亲张滋,是全州学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考取拔贡,当年秋大举于乡。第二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为武英殿纂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充云南乡试副考官,后升福建道监察御史,巡视南疆一带。嘉庆十四年(1809年),迁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奉天府府丞,兼管学政,又转太仆、太常……[详细]
|
张知謇(634~713),字匪躬,固安人。兄弟五人,知玄、知晦、知泰、知默,皆明经高第,通晓吏治,清高耿介有操守,公卿争相引重。调露年间,张知謇任监察御史。查询经历十一州刺史,所到极有威严。武则天降玺书慰问。武则天万岁通天(696~697)年中,张知謇自德州刺史入朝廷人事登记。武后因其相貌堂堂而惊异,称知謇兄弟的相貌和才能堪称两绝。中宗复位,拜知謇左卫将军加云麾将军,封范阳郡公。历任东都副留守,……[详细]
|
张曙(1909~1938),我国近代优秀的作曲家、革命音乐活动家和歌唱家,字恩袭,别号绍裘,歙县坑口乡柔山村人。其父张履贞很小就外出谋生,由于善理财、能吃苦,学徒师满后不久就掌管了浙江衢州一家首饰铺,家境逐渐富裕起来。张曙的母亲知书达理,善良贤慧。她给孩子们讲过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也教会许多动听的民间歌谣,这对幼年的张曙影响很大。童年的张曙对音乐就有强烈的兴趣。当时,邻村有一个由孩子们组成的唱灯班……[详细]
|
张训金,乐业县逻沙乡逻沙街上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小学文化程度。青少年时代,曾到百色镇,在一些店铺当小伙计,给大店铺当厨师,学习技艺。结婚成家后,即回逻沙故乡自己开店铺做老板。一般每个月去贵州省一次,购来铁钉、颜料、笔墨纸张、食盐等日用品到乐业、逻沙、凌云等圩场贩卖,尔后又从凌云、乐业等地购贵州境内缺少的日用品到贵州贩卖。做生意多在逻沙圩自己的店铺,他把自己的店铺命名为“盛聚”,并挂……[详细]
|
张宗逊(1908—1998)渭南县赤水镇堰头村(今临渭区向阳办)人,1927年4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4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他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洗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详细]
|
张昌宗(?-705年),别名张六郎,人称六郎美如莲花,官拜春官侍郎,封爵邺国公。张昌宗经太平公主推荐入宫成为武则天的男宠,随后举荐哥哥张易之;代表作有《少年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武则天年事已高,张易之兄弟独揽朝政大权。张昌宗在神龙政变中被处死。人物生平成为男宠武则天执政时,张昌宗得到太平公主的推荐,受到武则天的宠幸。张昌宗向武则天介绍说张易之才干超过自己,善于炼制药物。武则天立即召见,很喜欢他……[详细]
|
张鹏飞,又名张德润,1914年5月20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城窑湾一个小手工业家庭。兄妹四人,他居第二。10岁进小学读书。年少时,他经常邀集一些小伙伴,舞棍弄刀,习练武艺,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飞毛腿”,爱打抱不平的好汉。1933年,张鹏飞当了何键部队的一名通讯兵。后来,被送入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九期学习,毕业后升为连长。他为人豪爽正直,嫉恶如仇,对军队中的腐败作风十分不满,对一些高级军官醉生梦死、克扣军……[详细]
|
张镒,唐经学家。字季权,一字公度,吴郡昆山人。父朔方节度使,以父荫授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表为元帅府判官。累迁殿中侍御史。肃宗乾元初贬抚州司户参军。徙晋陵令。后迁屯田右司二员外郎。居母忧,以孝闻。与杨琯、朱祐甫善。代宗大历初出为濠州刺史。政务清简,延经术士,讲教生徒,撰《三礼图》九卷、《五经微旨》十四卷、《孟子音义》三卷。李灵耀反,镒严守御,擢侍御史,兼缘维镇守使,迁寿州刺史,历江西河中观察使,改汴……[详细]
|
张仁,祖父张宝生,南朝·梁天监元年(502)任始兴郡刺史,卒于任。梁天监十三年(514),其父张文志迁居灵溪县(今乐昌)贝兴(背坑)村。文志生三子:张偲、张仁、张偕。仁与兄偲、弟偕,智勇超群。梁末侯景叛乱,郡守陈霸先起兵平叛,张仁兄弟3人与乳源人侯安都,率领千余人投陈霸先,北上与侯景战于建康(南京)城外(地名叫石头西落星山),张仁等帅铁骑冲其中坚,打败侯景、王僧辩,平息叛乱。陈永定元年(557),……[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