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张占祥
1963 年冬季里的一天夜晚,从凌源县镇南一户张氏人家的三间土平房里传出一阵凄厉的孩子哭声,划破寂静的夜空,传出很远很远……。原来,这家的男主人半年前刚刚去世,如今,女主人也撒手人寰。大女儿已结婚,留下四个还未成年的儿女,最小的儿子只有3 岁,仍在母亲已经发凉的尸体上吃奶…… 今天,我们所要陈述的主人公就是这个还在吃奶的三岁男孩,他叫张占祥,现年51岁,是凌源市博物馆陈列部的一名职工。他虽然生长在……[详细]
|
张让(?—189年9月24日),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封列侯。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几个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张让走投无路,投水自尽。人物生平封侯贵宠张让少年时在宫廷中做事,汉桓帝时任小黄门。赵忠因为参加诛杀梁冀功封都乡……[详细]
|
张浦,(? ~1014)银州(今横山党岔)人,党项首领李继迁、李德明谋士和大将。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投宋内附,张浦献策于继迁:“走避漠北,建立新业,联络豪酋,卷土重来”。逃出银州,到地斤泽活动。此后张多次领兵,对宋作战。李继迁夏州等地战败气馁,张浦劝道:“宋在银、夏到处驻兵,目前很难与它相争;宥州富庶,又有横山为屏障,若诱诸部合力谋取,扼守险要,静观变化,亦是光复一法”。李……[详细]
|
张士贵,隋末唐初,虢州卢氏县城西黑马渠村人,善骑射,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隋大业末年聚众起义,攻占城池,震动四方。唐朝建国后,高祖李渊发布檄文招抚,张士贵随即归降,被封为右光禄大夫,因征战有功,赐爵新野县公,后随高祖平定了洛阳,被授官虢州刺史。高祖为酬劳功臣,对他说:只让你身穿锦衣整日游玩而已,晋封他为虢国公,右屯卫大将军。贞观七年(633年),张士贵任龚州道行军总管,率军平定了獠的反叛,……[详细]
|
张欧,字叔,汉高祖刘邦建国功臣安丘侯张说最小的的儿子。张欧在汉文帝的时候为太子做事。汉景帝的时候受到更大的尊重,位于九卿之列。一直到汉武帝元朔年间,替代韩安国成为御史大夫。史记御史大夫张叔者,名欧,安丘侯说之庶子也。孝文时以治刑名言事太子。然欧虽治刑名家,其人长者。景帝时尊重,常为九卿。至武帝元朔四年,韩安国免,诏拜欧为御史大夫。自欧为吏,未尝言案人,专以诚长者处官。官属以为长者,亦不敢大欺。上具……[详细]
|
张昶,敦煌渊泉人(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四道沟老城一带)人,书法家,擅草书,有“亚圣”之誉。敦煌渊泉人(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末年大将张奂之子、书法家张芝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极工八分,又善隶。华岳庙两堂碑文昶造自书之,元帝又刊其二十余字。二书有重名,传于海内。其书有《西岳华山堂阙碑铭》至今传世(《后汉书·张奂传》、《水经注》、《书断》)。张昶是汉“草圣”张芝之季弟,官……[详细]
|
张宝(?-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平乡)人,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弟弟。中平元年(184)随兄张角起义,号称“地公将军”。后来张宝在曲阳(今河北晋州)被皇甫嵩、郭典击败,被杀。人物生平张宝,张角之弟,张梁之兄,中平元年(184)二月,同兄弟一起发动黄巾起义 ,同年十一月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州)遭到左中郎将皇甫嵩、钜鹿太守郭典的围攻,兵败被斩 。演义传记张宝,张角之弟,张梁之兄,同兄弟一……[详细]
|
208、张永莲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永莲(1935.2~)(女),出生于上海。分子生物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张永莲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9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当时的上海生理生化所进行科研工作。由于正值“反右”后期,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各所的54名大学毕业生都先到上海西郊农村人民公社劳动锻炼9个月。回所后,她被分配在新成立的放射生物学实……[详细]
|
张德胜(1331年—1363年),字仁辅,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元末起义军将领、朱元璋麾下早期部将、明朝开国功臣,蔡国公。出身巢湖水军。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随廖永安等人投奔朱元璋,此后主要参与了对陈友谅的战争。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大败赵普胜,三战三捷,立下平生最大战绩。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于龙湾之战中总领水军,追击败军至采石,战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追赠……[详细]
|
张仲方,韶州始兴人。祖九皋,广州刺史、殿中监、岭南节度使。父抗,赠右仆射。仲方伯祖始兴文献公九龄,开元朝名相。仲方,贞元中进士擢第,宏辞登科,释褐集贤校理,丁母忧免。服阕,补秘书省正字,调授咸阳尉。出为邠州从事,入朝历侍御史、仓部员外郎。张仲方(766-837),贞元十二年擢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元和初为仓部员外郎,九年贬遂州司马,后迁河南少尹、郑州刺史。肃宗立,迁谏议大夫。历散骑常侍、京兆尹。……[详细]
|
张献甫(736—796),守珪弟左武卫将军、赠户部尚书张守琦之子。献甫少随诸兄从军,初为偏裨,以军功累授试光禄卿、殿中监、河中节度副元帅都知兵马使,检校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建中初,从节度使贾耽征梁崇义于襄、汉,以功加太子詹事。及幸奉天、兴元,献甫首至,从浑瑊征讨有功,及复京邑,入为金吾将军。时李怀光未平,吐蕃侵扰西边,献甫领禁军出镇咸阳,凡累年,军民悦之。贞元四年,迁检校刑部尚书,兼邠州刺史、邠……[详细]
|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他生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56年),死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战国末期曾在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的门下学习, 与李斯、韩非等人是同门师兄弟。在秦朝时曾经当过御史。 刘邦起义,他归顺了刘邦,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他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因为他帮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详细]
|
张宗禹(?~?),生卒年月不详,小名辉,混号“小闫王”,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涡阳雉河集北张-人,张乐行族侄,家有沃田千余亩。父张富新,平素以封建礼教管束张宗禹,指盼其读书出仕。张宗禹虽爱读书,但不屑应试。年稍长,即与捻众交往。一次因家庭细故,奔张乐行处。正准备竖旗举义的张乐行甚喜,即收张宗禹为师爷,帮办文墨。咸丰六年(1856 年)正月初,捻军雉河-盟后,张宗禹领正黄旗兼领镶黄旗,是张乐行的禁卫……[详细]
|
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张继先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张继先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详细]
|
张树声(1824~1884) 字振轩。清合肥(今属肥西县)人。咸丰年间在籍办团练,1862年率部 参加李鸿章组建的淮军,编“树字营”,赴上海,在-一带镇压太平军。1865年随曾国藩 “剿念”,翌年复归李鸿章节制,历署按察使、布政使。1871年起任漕运总督、江苏巡抚, 署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1879年授贵州巡抚,不久任两广总督,1882年署直隶总督,次年署 北洋通商大臣,旋复任肉广总督。1884年……[详细]
|
张焘(1091~1165)字子公,饶州德兴人,秘阁修撰张根之子 张焘像也。北宋时期政和八年(1118)进士第三人,尝为辟雍录、秘书省正字。靖康元年(1126),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辟焘入幕。纲贬,亲知坐累者十七人,焘亦贬。南宋时期建炎初,起通判湖州。明受之变,贼矫诏俾焘抚谕江、浙,焘不受。上既复辟,诏求言。焘-略曰:“人主戡定祸乱,未有不本于至诚而能有济者。陛下践祚以来,号令之发未足以感人心,政……[详细]
|
张华,1958年10月10日出生在黑龙江省虎林县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张文良、母亲潘英花都是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张文良在饶河县武装部任政工科长。他对儿子的教育很重视,而且有办法。有一年夏天,他看见5岁的张华把碗里的饭粒偷偷拨在地上,生气地皱起了眉头。他让张华放下饭碗,端起脸盆到院子里端水浇菜。时值正午,一轮红日火辣辣地灼烤着大地,张华不停地端,不停地浇,不一会儿,大汗淋漓了。母亲潘英花很心疼孩子,便……[详细]
|
张确(? —1126年),字子固,男,北宋邠州宜禄县(今长武县)人。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文武兼备,刚正耿直。徽宗即位,张确上 书论十大国事:诛灭罪大恶极的权奸贵戚,罢退无才无德的奸佞小人,任用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取消使用人才方面的清规戒律,起用有声望有贡献的老臣,升赏忠诚正直的清明官吏。平息边界争端,注重仁德教化,广开言路,鼓励直言谏诤。他的奏疏深得朝廷赏识,列入上等册籍。调至京师,授……[详细]
|
张奚若(1889~1973)原名耘,又名志明,字亦农,号熙若,后改为奚若。陕西朝邑(今属陕西大荔)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赴上海中国公学读书,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井勿幕见他积极肯干,就派他赴日本购买军火。张接受任务到日本后得知,购买军火不难,难的是运抵上海躲不过口岸检查。他即折返上海了解过关办法,找到门路正拟再赴日本,武昌起义爆发,朋友们劝他快回陕西组织响应。他绕道一个多月……[详细]
|
张珪(1264~1327)字公端,号澹庵。定兴河内村人,张弘范之子。少年时就勇武善射,有一次跟从父亲行进在山林中,遇到一只猛虎,张珪拔箭上前,猛虎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张珪一箭洞穿猛虎喉咙,全军一片惊呼。元至元十六年(1279),张弘范平广海,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荐要投水死,张弘范救下他并以礼待之,命张珪从他受学。张珪16岁就摄管军万户,至元十七年(1280),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戴其父虎符,统率……[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