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先(1830—1865年)。男,清代长武县枣园村人。父张相寅,靠种田出卖苦力为生。自先居弟兄5人之长。幼读私塾,粗通文墨,中途辍学,在家务农。他为人正直,急公好义,路遇不平,挺身而出,常为乡邻说公断直,排难解讼。清同治四年(1865年),长武一带,兵连祸结,田园荒芜。县衙官吏趁火打劫,横征暴敛,00。知县王鸿儒勾结地方士绅,三里局设草料支应局。巧立名目,加倍摊派,轮番征收。衙役差人奔窜四乡,绳……[详细]
|
王芬(1824—1922年),男,清代长武县浅水村人。幼入私塾,生性刚直,为人忠厚,敢于仗义执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知县庄钟济,擅自加派粮款,贪赃枉法,群情愤怒,怨声载道。74岁的王芬挺身而出,据理控告。他背着干粮,长途跋涉,奔赴西安,屡告不准。便假装疯癫,闯进巡抚衙门,大呼-横行,百姓冤枉。巡抚只得派员访查,果然属实。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脏官庄钟济被弹劾革职,并委任王芬参与清算县……[详细]
|
尚林焱(生卒年月不详),男,清代长武县城内东街人。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十年(1860年)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尚林焱自幼刻苦读书,学业优异,早年登科,出仕供职。为人固执,性情耿直。他在京时,有一太师请题扇面,并送润笔银两,被他当面拂袖于地,同僚称他“尚杠子”。后来,自谓不合时宜,退归故里。晚年养闲在家,贫困潦倒。左宗棠征西路过长武,慕名拜访,寒暄之余尚说:“阃外唯有将军大”,左答:“此地……[详细]
|
陈五典(生卒年月不详),男,清代长武县进贤里(今芋园乡)消水村人。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乡试拔贡,十八年(1838年)考中本科举人,授修职郎大挑即用教谕。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先后出任谷城县、蕲县知县,后升迁沔阳知州。陈五典年幼时,半耕半读,农忙时牧羊拾柴,跟着大人种地做庄稼活。他性格温柔,沉默寡言,灵悟机敏,酷爱读书习字。有次伏天晒麦,他坐在场畔只顾读书,聚精会神,高声朗诵。天气……[详细]
|
尚彤庭(生卒年月不详),男,清代长武县城内文庙巷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殿试进士。四十四年(1705年),应京博学鸿儒科试为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管掌国史文翰,备左右顾问。尚彤庭自幼刻苦好学,每逢岁考,名列前茅。中翰林后,专事朝政,学识渊博。晚年,奉诏教授皇学。受业于门下的有康熙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太子养尊处优,骄横任性,皇后嫔妃袒护偏爱,无人敢加管束。一次胤祯太子触犯皇学教规,尚……[详细]
|
尚宣《生卒年月不详),男,清代长武县城内人。英俊刚毅,相貌奇伟,身材高大,臂力过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辅臣依附叛逆,乱兵四起,长武孤城无援。尚宣父子带领民众据城坚守,使县城得以保全。次年二月,叛将周养民、吴占春又引兵围攻长武。尚宣奋勇突围,请调救兵,围城叛兵四散逃走。康熙十六年(1677年),尚宣受任固原参将,整顿军备,为之一新。固原城外原有逼水坝,日久坍塌。每年夏秋常遭水灾。他体察民情……[详细]
|
景清(?—1402年)本姓耿,讹传为景,男,明代邠州宜禄驿(今长武县芋元乡景家河村)人。自幼父母双亡,就养真宁县辛庄里寨子村外祖母家中,入真宁(今正宁县)籍。少年时,聪敏好学,颖慧过人。就读国子监时,借阅同窗某生图书,言定读后即还。他昼临寒窗,夜伴青灯,口而诵,心而记。越数日,某生索要,景清却故意说书是自有的。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景清当着教师之面背诵如流,只字不遗。而同窗却不能背出原句。故教师以为……[详细]
|
张确(? —1126年),字子固,男,北宋邠州宜禄县(今长武县)人。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文武兼备,刚正耿直。徽宗即位,张确上 书论十大国事:诛灭罪大恶极的权奸贵戚,罢退无才无德的奸佞小人,任用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取消使用人才方面的清规戒律,起用有声望有贡献的老臣,升赏忠诚正直的清明官吏。平息边界争端,注重仁德教化,广开言路,鼓励直言谏诤。他的奏疏深得朝廷赏识,列入上等册籍。调至京师,授……[详细]
|
吕向(生卒年月不详),字子回,男,唐代泾州宜禄县(今长武县)人。他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擅长书法,尤以草书、隶书著称。能一笔环写百字,盘旋萦绕,飘洒流利,溢彩流光,龙飞凤舞,世人称之“连锦书”。开元年间,诏吕向进京,官置翰林院。目睹朝廷使者挑选民间美女,纳于后宫,号称“花鸟使”。吕向对此深感不安,即作《美人赋》,讽喻劝谏。玄宗常带领御林军出外围猎取乐,荒废朝政。他又直言上 书,劝其切勿劳师动众,嬉于……[详细]
|
张臣合(592—664年),字嘉会,男,唐代宜禄县(今长武县)人。原籍太原晋阳,因官随任徙居安定郡(辖今长武县)。张氏三代属文武世家。曾祖父张洛成,北魏时任骠骑大将军、右光禄大夫。祖父张永贵,北周时任平远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父张明达,曾任银青光禄大夫、麟州灵台县令。张臣合唐初从戎,举义有功。武德二年,(619年),授骠骑大将军。南北征战,镇治河西、闽域,后升迁正义大夫使持节兼泉州刺史,赐潞城公……[详细]
|
李德馨 (1922~1998),又名李如馨,润镇街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地下党三原县工委宣传部长,陕甘宁关中分区马栏小学校长,分区一科科员,淳耀县政府一科科员,关中专署一科科员。建国后,历任三原县民政科科长、西北局纪检委科长、中共中央监委监察员、三原南郊中学校长、支部书记,三原、泾阳县委-书记兼县长,旬邑县委书记,咸阳地区革委会政法组副组长,淳化县委副书记、书记兼革委会……[详细]
|
任成玉 (1915~1998),中嘴村人。1933年春参加革命,组织起贫农团,任团长,后任中嘴、何家山等村赤卫军大队长。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赤水县委宣传部长、区委书记、游击队指导员、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3年在西北局-会议上,赤水县被评为陕甘宁边区模范县,毛泽东主席亲笔给他题词“为群众谋福利”。 1945年当选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出席了党的“七大”。后任关中地委社会部部长,保……[详细]
|
任志恒 (1919年~1998),沟里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赤水县三区四乡政府文书、青年主任,赤水县四区政府保安科科员、关中分区治安科员,淳耀县保安科副科长,渭南专区公安处管理科科长,石油部甘肃玉门油矿-科长,玉门石油管理局人事处处长、组织部长,消防大队长,局党委组织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副书记、书记,玉门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国家煤炭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政治……[详细]
|
郭文学 (1914~1998),北城堡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沟畔党支部宣传委员,马家山区委宣传委员,赤水县第十二游击队经济员,赤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丰泉、马家山区委书记,赤水县政府民教科长,赤水县委副书记、书记,关中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党校校长、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建国后,历任三原地委副书记、代理书记,郑州铁路局局长、党委书记兼政委,西安铁路局党委书记……[详细]
|
王云 (1905~1998),又名王之鼎润镇街人。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本县在外地入党最早的党员。1927年任中共三原特别支部宣传干事,中共三原地委宣传委员。1928年任共青团华县县委书记,参加渭华起义。后在西安做党的地下工作,任共青团长安县委宣传委员。1937年任“三边公学”校长、三边专署政务秘书。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理论教育处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干部教育局副局长,中央第……[详细]
|
杨子和 (1900-1971),原名杨清雅,润镇乡王家沟村人。1939年迁居大店乡马家坡。195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创建马家坡农业互助组,同年创建红星初级农业合作社。历任互助组长、社主任、大队长、党支部书记。积极组织科学种田、植树造林,实现了村“前山米粮山,后山花果山,”粮食连年增产丰收,每年超额完成粮油征购任务,并用余粮支援冶峪河水库工程建设。1962年秦河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他……[详细]
|
卜乾生 (1904-1956),又名卜元,卜家村人。1926年在三原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3月,受淳化县长邀请,回县做农-动工作,与仙登伦、刘宗章等人在润镇创建西区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团,并任自卫团团长兼农协负责人。7月,因国民党军队破坏,农民协会和自卫团解散。1928年初,在方里第二高小任教时,与中共淳化区委负责人姜建平联系,开展革命活动。后因故失掉与中共组织关系。建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详细]
|
王振显 (1890~1948),铁王村人。虽为农民,但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在革命战争年代,每次革命队伍进驻该村,他不顾年老体衰,总是抢先做有地方特色的“臊子面”,慰劳人民子弟兵。1935年10月,国民党在残杀其时任桃渠塬一区组织委员的长子王登才(王社)时,将他绑赴刑场陪斩。他目睹儿子被敌活活戳死的悲壮场面,化悲痛为力量,革命意志弥坚,毅然送次子王登玉、三子王登新参加革命,被边区政府评为“支前模范”……[详细]
|
杨显 (1900~1975),字耀亭,夕阳村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将军衔。曾任蒋介石侍卫官,国民党陕西省保安司令部第一团上校团长,国民党军二十七师师长,后调入甘肃任第九十一军副军长。1947年9月,当选“国大”代表,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国大会议”。1948年任国民党陕西保安司令,陕西省政府代主席。1949年,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代主席,兼保安司令,五十六军(汉中特务军)军长。是年7月,带残军南逃,在……[详细]
|
于鹤九 (1884~1920),字鸣皋,善花村人,后居方里镇。辛亥革命前夕,他与于右任、井勿幕等革命党人开展陕西工作,曾任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第三路参谋,主办靖国军《战事日刊》。1919年为故乡教育奔走,设立师范传习所,慷慨捐银500两创立方里模范高小。主持召开全县小学联合运动会,并引进《国文》等新式教材,使本县教育有长足之进。编有秦腔《新闹学堂》、《三回头》剧目,在方里演出,深受欢迎。善写爱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