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捷三]字子甲,本县河道人。他天资聪颖而勤学,15岁(清光绪十一年)科考名列秀才榜首。后在三原宏道书院深造,毕业后一直在西安各中学教国文,外号冯国文,深得学生爱戴。擅长金石文字,与兴平举人冯孝伯齐名,人称老冯小冯,是民国初一位很有名气的新兴学者。……[详细]
|
[王建中]本县郑村人,生员,后依例补为明经。他秉性率直,急公好义。清咸丰四年(1854),本县盐课改官运试销为按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例,全部摊入地丁征解,而同样餐餐不离食盐的官佐、军流、富商和寄籍等无土地之人,却无分毫负担。此事显然不公,公文甫下,民怨沸腾。建中自告奋勇,愿代表乡众,进县衙交涉。知县任恩培一见大怒,诬以谋反罪将建中系狱,乡民得信后蜂拥至县城-。任恩培一面急令城守营千总邓喜……[详细]
|
[黄景略]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五十五年(1790)、嘉庆三年(1798)、嘉庆八年(1803)、嘉庆十四年(1809)、道光三年(1823)先后六次任武功知县共23年,在封建社会极为罕见。黄景略为人伉爽劲直,不阿谀权贵,因此,累忤上司而去官。但明允廉正,爱民如同胞。对地方文教等公益事业,热忱有加,为人题额写匾作序,散见于全县各地。嘉庆七年至十一年(1802—180……[详细]
|
[孙景烈](约1696—1773),字孟扬,号酉峰,幼奇颖,今武功镇西街人(祖籍河南固始)。清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元年(1736),赴礼部试取明通榜,按成例授商州学政。四年(1739)成进士,授检讨,旋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廷试不及格,遂以原官休致归。当其将为学正时,皇帝命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陕西巡抚硕色首推景烈。景烈以如果答应举荐,将不能参加会试为由,坚辞不赴,于是被任命为学正。……[详细]
|
玛星阿]字景讠千,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武功知县,有胆略,精治术,谙刑法,政尚简易,不务浮夸。时四川军务紧急,因交通不畅,县内滞留多年军糈,民间十年逋赋未清,要短时理顺,十分不易。景讠千下车伊始,即按缓急,循章办理。先调集驮骡运军糈,再酌减赋额,对久不摊征地丁的军屯土地,勒令与民地等同,并限期缴纳,免除了苦乐不均的弊政,为此,赢得县民的颂扬。同时注意地方建设,修葺了城楼、姜女原祠……[详细]
|
[马朔]清乾隆时人,精于医。有一张姓久腹病,医治无效,他用银针刺其背并用艾灸之即愈。一杨姓患者盛怒暴躁,致使两睛突出而失明,他用银针拨之使睛复位,再投以药,其明如故。一次,他应邀出诊,听到患者屋内哭声起,以为患者已故。经诊,发现患者尚未绝气,因乱投药物所致,即用推拿法治之,再投以药,不日患者康复。乡绅陶某四肢不举,广求名医无效。邀他去治,家人见他衣冠简素,言谈质朴,卑视之意形于色。他不介意,检查后……[详细]
|
[沈华]字纪荣,江苏吴县人,清雍正九年(1731)任武功知县,为政清廉,喜爱文学。来武即先披阅县志,后聘名流编撰《武功县后志》。在旧志体例上除保留康对山武功县志七篇稿目外,还多有创新。增添典礼、武备、纪事、文学、艺文、拾遗等。对疆域、职官、选举等自秦汉以来,名号、规制各不相袭的缺欠,均一一考证、补充、修正。《后志》共设11篇,详而不冗,后之论者称可与康对山《武功县志》相辉映。在任四年,兴学校,重建……[详细]
|
[康吕赐](1643—1731),字复斋,号一峰,自称南阿山人,是康海的后裔。为诸生时,能文章,自命必成进士。后两举副榜,遂放弃科举,专心经史,朝夕与其弟研习,造诣很深,远近闻名。数千里之外,时有来信询问疑难,考辩正误。所作《南阿遗稿》,内容涉猎广泛,对武功风土乡情记载较多。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沈华监修的《武功县后志》,大都采用其中史料。雍正九年(1731)冬,无疾端坐而死,享年88岁。著……[详细]
|
[马逸姿]字隽伯,清康熙年间武功人,马琾嗣子。承袭马琾官爵,后历任電州知州、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苏松粮道道台、江苏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等职。在電州任间,浒墅关榷务司对盐商索派繁杂,积弊甚多。他果断地取缔了多种苛捐杂税,获得商民赞颂,在江苏平反很多冤案,释放了一批无辜。调为江宁布政使后,放赈救灾,捐薪俸,施药物。后被嫉者中伤免官,在毫州隐居十多年。后又起用为直隶子牙河分司主管,号令军民修河堤,防水患……[详细]
|
[郭慎行]子敏夫,武功县姚安里人。为人持重,不轻许诺。清嘉庆年间乡试失利,遂开馆授徒,学生数以百计。塾满,赁旁舍以居。讲授经传,先写课解,曾十易其稿,务求不失原意。又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教学方法,独树一帜,赢得各方称赞。他特别爱惜人才,塾中一泾阳籍学生,很有才华,因家贫欲辍学。他知道后,资助衣食,使该生中了进士。著有《学庸知解》、《大学中庸课解》传世。……[详细]
|
[张玉树]字德润,号阴堂,张镈七世孙,武功人。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授齐河知县后,研究吏治,讲求治术。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清平知县,不久调任峄县。上任后,裁减徭役,民众拥戴。黄河决堤,峄县遭灾,他除上报求赈外,不计个人安危,断然截留运往济宁的“漕米”(公粮)救济灾民。因此博得上司称赞,遂晋升为胶州知府,一年后又转调为济宁知府、云南临安知府。到任后,首先裁减官府车马,创建学校,兴修水利,……[详细]
|
[张徽楷]字伯模,张镈七世孙,武功人。秉性致孝,能诗善文,特长国画。乾隆三十年(1765),“邑大饥,知县设棚施粥,存活者百千人。”徽楷因此作了幅《施粥图》,意态如生,翰林孙景烈题诗其上,时称双绝,誉为一时之艺术精品。……[详细]
|
[张洲]字莱峰,号楠林,张镈之六世孙。少年时文章出众。后在关中书院求学,与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洛南薛宁廷、韩城王杰,抨击当时文坛浮而不实词风,提倡质朴的古文学,影响很大,时称“关中六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历任广西修仁知县、浙江德清知县。辩冤狱、捕盗贼,清介廉明,人人称颂。后因拒绝上司索要厚礼,而被降职为教谕,愤然告病辞职,主讲山东峄县胶州书院。一生游历颇广,文风自成一派……[详细]
|
[张镈]字伯始,号漆滨,武功人,明嘉靖七年(1528)与弟金柬同榜举人,时号双凤。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授曲沃知县。因改革弊政,触犯劣绅利益,遭诬陷中伤,被降职为汝宁教谕。后历任黄州判官、两淮盐运司判官、大理寺评事。当时有一诬赖侄杀叔的冤案,他力辩其冤,竟被贬为副评事,后又被调为蜀王府左长史,愤懑以疾辞归。回乡后,扶贫助弱,劝善规过,颇得乡民受戴。……[详细]
|
[赵文杰]字士英,四川内江人,明弘治初年任武功县教谕。为人好学笃行,对县学诸生,循循善诱,督责甚严。绿野书院建成后,贤达人士及知县宋学通,一致推举他担任书院主讲。西安、凤翔等地慕名求学者很多,在他言传身教,苦心教导下,后来书院成名气学生甚多。调升云梦知县后,为民除害,得罪一些悍劣之徒,被诬陷罢官。……[详细]
|
[宋学通]字文渊,四川永川人,明弘治四年(1491)任武功知县,清廉正直,不畏权贵,注重法治,重视教育事业,颇得民心。弘治八年(1495),将绿野亭改建为绿野书院,除邀请著名教育家县学教谕赵文杰主讲外,经常亲临书院,督责诸生,不计毁誉。后又倡导重修后稷祠。正德年间康海《武功县志》,对其作了很高评价。在任期间,县上有一权贵,枉死人命后,想私下了结。既暗中行贿,又托人说情。他断然拒绝,并气愤地说:“彼……[详细]
|
[康佐]武功县浒西庄人,康海的叔祖父。精于医,特长脉法。以脉象能预决患者隔年生死,历千百人不爽,誉满城里。明成化年间,被推荐任县医学训科。著有《医问三卷》、《杂治略五卷》、《脉法一卷》。……[详细]
|
[马京](1351—1424),字子高,本县俱得里人,民籍。少师于康汝楫先生,明洪武十七年(1384)岁贡,赴礼部会考中式,发国子监肄业。同年八月,中应天府乡试。十八年(1385)以二甲第一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十九年(1386)六月闻父丧,回乡守制。二十一年(1388)九月起复,十二月六日到吏部报到,为进牌差错犯录杖六十,七日复任。后任左通政、大理寺卿。惠帝建文二年(1400),降调四川按察使司……[详细]
|
[张徽]南宋时武功人。元世祖中统二年(1216),官至陕西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是当时书法大家。篆隶体最出名,为金朝刘处士书写的墓碣一块,现存西安碑林,列为国家级珍贵文物。张徽的诗也很有名,时论有“请特崛奇”的赞语。……[详细]
|
[游靖]师雄长子。才学识略有其父风,尤工文辞。政和初,为新修的县厅撰写碑文,语言精粹,辞藻富丽,特别是有关本县建置沿革的记述,脍炙人口,至今人们还诵赞不己。游靖后来为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兼掌秦风路机要文字,很为当道者倚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