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燫(1524~1580年)林燫,字贞恒,号宗伯,闽县林浦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明嘉靖三年(1524年)生。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林燫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擢修撰。嘉靖三十二年充景恭王讲读官,升司经局洗马兼侍讲官,参与校录《永乐大典》和纂修《承天大志》,志成后,上赐金40余两。后转国子监祭酒,加太常寺卿。其祖林瀚,其父庭机皆祭酒,世称“国师三祭酒”。隆庆元年(1567年),林燫……[详细]
|
陈奎(?~?)陈奎,字当星,怀安县台屿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台屿村)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知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陈奎在丹阳筑城堞防倭,倭寇至,陈奎率众抵御,丹阳百姓赖以安全。不久陈奎升户部员外郎,出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时白莲教徒起义,陈奎用招抚政策,分别首从,教徒归顺者有数万人之多。以后陈奎转任广东参政,升按察使。广东有山民起义,陈奎也不以武力镇压,亲自谕以大义,山民皆感泣……[详细]
|
林庭机(1511~1587年)林庭机,字利仁,号肖泉,闽县林浦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生。林庭机为南京兵部尚书林瀚幼子。其时林瀚为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因命名其子曰:“机”。嘉靖十四年(1535年),庭机成进士。皇帝御文华殿,以诗论试选,入读中秘书。第二年改授检讨,入翰林。庭机居所与严嵩为邻,却不与为交。他说:“人各有能,有不能,趋时干进非我所能也”。嘉靖十五年庭机升国……[详细]
|
林璧(1503~1568年)林璧,字茂东,号云溪,侯官县洪塘瓦埕村(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生。林璧幼时即岐嶷不凡,嘉靖八年(1529年),登进士第,授浙江松阳县令,剖决如流,事有经年不决的,一旦他经办,就迎刃而解。嘉靖十五年改维阳(扬州)郡博,致力于讲明道学。嘉靖十八年又改国学博士,继转户曹主政,初监储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县),继督储徐州(今属河南省)。他稽革积弊,一……[详细]
|
陈淮(1502~1594年)陈淮,字东之,号螺江,闽县螺洲乡(今福州郊区螺洲镇店前村)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生,其先世于明洪武年间,由长乐县迁至螺洲。嘉靖七年(1523年),陈淮中举人,就任山东濮州(今濮县)学正,其文誉敷达,南北京兆,次第礼聘;分典试事时,两都明经士之杰,出其门下者居多。嘉靖十七年(1538年),陈淮登进士,授武林(今浙江杭州市)司刑,后补毗陵(今江苏武进县)节推。他执法……[详细]
|
林坣(1491~1570年)林坣,字茂贞,号云山,侯官县洪塘瓦埕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明弘治四年(1491年)生。嘉靖五年(1526年)成进士,授浙江淳安县尹。他在淳安县建清溪桥,创南山书院,以德治县,颇有政绩。嘉靖十一年(1532年)转知随州(今湖北省随县),正逢干旱,为百姓徒步祈雨,以志心诚,后果大雨滂沱,百姓雀跃,建“喜雨亭”以为纪念。林坣在随州仅3个月,回乡奔太孺人丧,服阕补知太……[详细]
|
林文缵,字德绪,号云岐,侯官县洪塘瓦埕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生。林文缵的父亲林玠,字廷圭,号静庵,乡试举人;明天顺七年(1463年)会试落榜,成化元年(1465年)再次赴试,不幸中途得疾,归逝,留有遗腹子文缵。文缵母王氏每以“父殁时以未第进士为恨”,激励文缵,并假箕父言,教育文瓒矢志于学,又得胞叔林瑭教导,学业大成。弘治十八年(1496年)登进士,奉命修撰《孝庙实……[详细]
|
郑时佐(1448~1537年)郑时佐,字世卿,号约庵,闽县高湖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高湖村)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生。时佐25岁,以《春秋》领乡荐,值新制授南徐州(今江苏省丹徒县)学正,亲自程课,学风为之一新。不久擢两浙经藩。浙江藩臬张庆与时佐同乡,照顾时佐为盐政,让时佐藉盐政发财。时佐却刷弊饬法,毫不染法。以后张庆罪恶败露,时佐独因清白而未受牵连,反而升广东南雄府同知,在任内严禁夷商以宝物……[详细]
|
林瑭(1446~1496年)林瑭,字廷玉,号西园,侯官县洪塘瓦埕村(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生。成化元年(1465年),林瑭同兄静庵上京会试,至鹅湖,静庵疾发,林瑭送兄回福州。静庵逝世后,林瑭也无意功名,唯在乡里教读静庵子林文缵(后文缵成进士)等人,直到成化十七年,才赴京会试,赐同进士,历政工曹,奉命督造周藩府墳。成化十九年授行人司行人。成化二十二年,三载考满,进阶修……[详细]
|
郑观(1437~1516年)郑观,字建中,号湖山,闽县高湖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高湖村)人,明正统二年(1437年)生。天顺七年(1463年),郑观同其兄郑克戴一起赴礼部试。时试院起火,人人自危,但郑观身高汉大,勇力过人,寻到克戴,背起他跃墙而出,后又回身入院墙,在大火中,连续救走几十人。大家对他莫不感激涕零。由于火灾,礼部停试,到第二年(1464年)才重行开科。郑观赐同进士出身,任户部主事,历转员……[详细]
|
林玭(1434~1506年)林玭,字廷珍,号云室,侯官县洪塘瓦埕村(今福州郊区建新镇瓦埕村)人,明宣德九年(1434年)生。景泰四年(1453年),林玭以乡荐赴京会试,不第。天顺元年(1457年)第二次会试,又不第,入太学。天顺七年,会闱火灾,移试,八月揭榜,林玭,居第三,为《易经》经魁。天顺八年三月殿试,赐同进士出身,观政户部。是年秋,以亲老归养,家居17年,在妙峰寺设学传教《易经》。南京、浙江……[详细]
|
林元美(1401~1469年)林元美,名谬,别号守庵,闽县林浦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明建文三年(1401年)生。元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因内外艰,至宣德年间才授上犹(今江西上饶县)知县。元美治县一是减免赋税;二是创办学堂,并亲自讲学;三是收抚盗寇,恩威并济。于是社会平定,人民安居乐业。正统年间(1436~1449年),元美升海宁(今浙江杭州市)知州。原州衙武弁经常横行霸道,为……[详细]
|
吴复(1389~1470年)吴复,字克礼,号春江,闽县螺洲乡(今福州郊区螺洲镇吴厝村)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生。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吴复由藩司知印授太平府半济仓大使,擢海盐县(今浙江杭州市)主薄,不久改吴县(今江苏吴县)主簿。宣德九年(1434年)升吴县知县,妥善处置“百僧同狱”案,免了一场“刀火”之灾,因此大获民声,不久转知柏乡县(今河北省柏乡县),再升工部主事。景泰初(……[详细]
|
林硕(1388~1440年)林硕,字茂弘,闽县(今福州郊区亭江镇长安村)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生。明永乐十年(1412年)进士,授御史,出按山东、浙江等省,为治严肃。朝中凡有疑狱,必请林硕会讯。皇帝对他多有嘉奖,并把他的名字写在御屏风上,恩宠有加。宣德时,他在浙江巡察,发现淮河督运侍郎蔺芳纵恣无度,上疏弹劾。朝廷明察,即升林硕为按察使。时有守御在海宁的汤千户勾结中官裴可烈纵卒贩海,鱼肉百……[详细]
|
郑塾(1385~1436年)郑塾,字学幼,闽县光德里(今福州郊区盖山镇高湖村)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生,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授礼部主客司主事,后历任工部屯田司承直郎、兵部武选司承德郎等官。郑塾“明敏刚断”,他曾同少保户部尚书黄东莱巡督漕运,黄东莱十分赞赏他的才能和品格。郑塾亲老友善,他的启蒙老师刘九畴逝世时,家徒四壁,郑塾主动经纪后事,并负责奉养其家属,使他们的衣食“久而不废”。……[详细]
|
严烜(1373~1450年)严烜,字熙叔,怀安县阳岐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上岐村)人,明洪武六年(1373年)生。永乐初年,严炬因楷书娟秀,被举荐到京纂修《永乐大典》,按例授八品官阶。永乐十三年(1415年)成进士,简授言官,以后授监察御史,赴任山东、京畿、四川、河南等地。严烜刚直不阿,又爱民如子,为言官时,直指奸佞;为监察御史时,上疏奏请减免租税,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因此政声显著。严烜晚年任浙江按……[详细]
|
陈文肃(1326~1384年)陈文肃,原名大观、陈肃,字文叔,闽县凤窝乡(今福州郊区琅岐镇凤窝村)人,元天历元年(1326年)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文肃以“孝悌力田”被推荐入京取士。皇帝朱元璋见他身材魁异,才识非凡,感叹说:“真是人才,出何晚也”,问他,“卿欲何官?”答曰:“爵位惟上所与,臣下不敢自专”。帝大喜,遂持笔改其名为“文肃”,授淮安(今江苏淮安县)知府。陈文肃在淮安任内兴修水利……[详细]
|
郑湜,字溥之,闽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城山村)人,其父郑昺,字学明,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知南恩州(今广东阳江县),后任京西路转运使判官。宋乾道二年(1166年)郑湜成进士,绍熙元年(1190年),以中书舍人罗点推荐,任秘书郎,兼代吏部郎官,曾蒙台对,提出“事亲”(孝顺太上皇)、“齐家”(不准后妃干政)、“教子”(任用正人教导皇子)等3事。皇帝不准,留中不复。吴县周南与郑湜友善,曾……[详细]
|
黄干(1152~1221年)黄干,字直卿,南宋闽县(今福州郊区洪山镇东门村浦下)人,祖籍长乐,幼欲从朱熹受业,适逢朱熹外出,黄干竟寓居客舍等了两个月,使朱熹大受感动。入学后,“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倚或至达曙”,志坚思苦,因此朱熹赞他“与之处甚有益”,并以女妻之。后朱熹在建阳建成“竹林精舍”,请黄干代为即席讲学。朱熹又委托黄干编撰《家礼》一书中的丧、祭部分。书成,评曰:“所立规模、次第,缜……[详细]
|
刘彝(1029~1091年)刘彝,字执中,怀安县刘宅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刘宅村)人,宋天圣七年(1029年)生,系刘奕同胞兄弟。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刘彝小时从学胡瑗,尤长于治水,因此受命为都水监丞。当时久雨不晴,汴河水涨,众议要开长城口,以减水患。但刘彝独持己见,只开杨桥水门,水即退去。为此大功受奖,升都官员外郎,又外放为两浙转运判官,改知处州。处州风俗崇尚巫鬼。刘彝著《正俗方》训导百姓,……[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