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传光(1910~1980年)林传光,字继耕,号浣生,福州郊区城门乡城门村前宅人。民国12年(1923年),林传光考入福州格致中学初中部,民国15年入福州英华中学高中部,民国18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民国22年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民国24年回福州协和大学农学院任教,并在福清县农业职业学校兼课。他研究植物病理学,民国25年到漳州等地实地调查后,写成《福建重要植物病害简报》,受到福建省主席陈仪的……[详细]
|
黄性贤(1910~1992年)黄性贤,字心玄,又名敏武,别号轩,福州郊区鼓山镇前屿村人。其父黄昌澄是一个木匠,十分重视儿子的学业,因此早早地让性贤在私塾里读书,以后又送到“钟山小学”读新学。毕业后,性贤考入福州理工学校,攻读木科。但他十分喜欢武术,先拜谢宗祥拳师学习“白鹤拳”,后拜崇福寺陈世鼎拳师学习“罗汉拳”,拳艺日臻精湛。不久经人介绍,只身到上海寻师访友,并在潘家弄设馆收徒,又自乘机会学习“少……[详细]
|
张元筹(1909~1989年)张元筹,福州郊区城门乡浚边村人。元筹因母亲早逝,幼年失抚,寄养在姑丈家里,为表兄弟们“帮读”,但稍长,不肯寄人篱下,便回家务农,不久入海军陆战队预备干部班学习。民国15年(1926年),在乌龙江参加截击军阀张毅的战斗,幸得生还。民国27年入福州民教师资训练班培训,经同学赵彦申介绍,与吴碧云结婚,并定居其家(今福州郊区新店镇战坂村)。婚后,张元筹改入“福建省公务人员训练……[详细]
|
潘作桢(1908~1933年)潘作桢,化名潘山,闽侯县潘墩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潘墩村)人。民国8年(1919年),作桢入福州开智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福建省立一中”,但因生活困难,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辍学回村务农。作桢在乡团结贫苦农民,清算出土劣潘一鹤侵吞的宗族公款600多元,并以此创办“潘墩小学”,教育子弟,还利用学校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民国18年作桢入厦门警察训练所学习半年,派充“差遣员”,在……[详细]
|
陈任民(1901~1941年)陈任民,原名惠恩,闽侯县台屿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台屿)人。陈任民父母早丧,幼随其兄在晋江石码修鞋,9岁时才回福州,投靠洪塘瓦程村姐姐,在妙峰寺读书。民国7年(1918年),在省立二中读书。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陈任民在福州积极响应。民国10年到上海拜访恽代英、邓中夏等革命领袖,带回《奋斗》等书刊,宣传革命。民国11年春,陈任民发动学生-,被开除,便到魁岐小学教书……[详细]
|
刘少山(1900~1988年)刘少山,又名刘必鼎,福州郊区洪山乡西河村人。少山早年随祖父刘景榕学医,历5年,熟背《伤寒论》113方397法,精读《医宗金鉴》、《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等,并把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名言作为座右铭。民国15年(1926年),少山在洪山桥街设私人诊所,主治内科、温病、妇科等。后霍乱、湿温病流行,他置生死于度外,深入民间救死扶伤,每月的初一……[详细]
|
张长弓(?~1936年)张长弓,闽侯县桂湖乡(今福州郊区宦溪镇桂湖)人,年青时在福州格致中学(今福州五中)读书,经江国荣、江涛介绍,参加共产党组织。民国23年(1934年)7月,红七军团粟裕部由桂湖过境,长弓积极配合进行革命宣传。8月在垅头村大王庙聚众举义,宣布成立“闽侯五区苏维埃政府”,亲任主席,挥臂号召:“我们应该争取以出其不意,先发制人,棋先一着地向桂湖反动民团夺取武器!”是月底,长弓即带领……[详细]
|
林庚白(1896~1941年)林庚白,原名学衡,字凌南,又字众难,自号摩登和尚,闽侯县螺洲镇(今福州郊区螺洲镇州尾村)人。庚白幼孤,由其姐抚养长成。7岁入私塾便能读书断句,8岁在北京读书。宣统元年(1909年),庚白13岁,即在北京师范大学堂肄业,参加京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众议院议员和非常国会秘书,并同陈模一起创立“黄花碧血”社,以暗杀手段牵制清朝余孽。又经乡人林之夏介绍参加“南社”(诗社……[详细]
|
陈长捷(1895~1968年)陈长捷,字介山,闽侯县螺洲镇(福州郊区螺洲镇店前村)人。长捷为襁褓时家境贫困,其母受人雇佣当乳母,因乳水不多,恐被东家辞退,只好狠心将他弃置在陈氏宗祠的供桌上,后兄姐赶往祠堂拾回,因此乳名“拾拾”。长捷7岁时入小学读书,成绩优异,得老师田春干赏识,资助他人福州师范学堂,后招之为婿。辛亥革命后,他转入福州武备学堂,毕业后被保送到保定军官学校第七期骑兵科学习,民国10年(……[详细]
|
吴启棋(1893~1957年)吴启棋,福州郊区新店乡西园村人。宣统二年(1910年),启棋入福建工艺传习所雕刻班学习木刻。民国3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德国带一片软木风景画片,交给当时“工艺传习所”的师傅陈春润仿制。陈春润便与吴启棋、郑立溪等人一起研究,用福州水松根代替“软木”,雕刻成各种花、草、树、山,按中国画稿,粘贴在厚纸板上,制成中国的第一件“软木画”,觉得特别精巧雅致。吴启棋在“传习所”3年……[详细]
|
林知渊(1890~1969年)林知渊,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城门村)人。林知渊出生才3个月,父亲林崧祁就不幸逝世,因此家境十分贫苦,幸受林纾照顾。其兄林之夏进秀才后,知渊得以随兄读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全闽大学堂。光绪三十三年被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录取,参加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授工兵科副军校(中尉)衔,为保定第二镇见习官,又奉陆军部令,派充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法文教习。……[详细]
|
严天铎(1889~1977年)严天铎,字鸿荃,福州郊区盖山乡上岐村人。天铎早年在福建法政学校读书,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光复福州的于山之战。但以后北洋军阀李厚基篡夺革命成果,革命志士星散,天铎则到福清闽剧江湖班抄写剧本。民国12年(1924年),天铎改编《珍珠塔》为闽剧本,卖给福州“三赛乐”闽剧班。该剧上演后,场场爆满。天铎因而成为闽剧编作的知名剧作家。民国20年“赛天然”请天铎编成《安安送……[详细]
|
郑烈(1888~1958年)郑烈,字晓生,号天啸生,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黄山村)人。郑烈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长沙实业学堂读书,第二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并由李恢介绍,参加同盟会,后又入日本大学学法律。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郑烈侥幸生还福州,继林文之后为同盟会福建支部(第十四支部)长,继续进行革命工作。是年11月10日福州光复,郑烈被推任福建军……[详细]
|
邓萃英(1885~1972年)邓萃英,字芝园,福州郊区台江乡竹屿村人。萃英先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与林觉民等人过从甚密,并一起参加同盟会,曾担任东京同盟会福建支部长。毕业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深造。辛亥革命后回闽执教,任福州师范学校校长。孙中山到福州视事,萃英晋谒,起誓:“此生愿遵守同盟会誓约精神,专心从事教育”。民国9年(1920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民国19年……[详细]
|
林衡可(1885~1950年)林衡可,又名林济襟,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衡可幼时即住在福州水部河堘村。他的父亲林元赓是光绪二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晚年在福州“三牧书院”教读生员,因此衡可也就读于“三牧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后,北上求学铁道工程,后回福州参加“同盟会福建支部”,以“反清复国”为己任。宣统三年(1911年),林觉民等参加广州起义,特约衡可在厦门响……[详细]
|
郑宗洛(1878~1959年)郑宗洛,号障东,福州郊区盖山乡高湖村人。宗洛得义序黄紫庭医生真传,于仓山下藤街开业行医,一时医名雀起,众0誉。他的医术有独到之处。江边村有郑某之妻,怀孕3月,忽得霍乱症。郑医生先用“茯苓四逆汤”加味服治,病人愈见烦躁,吐蚘虫40余尾,病入厥阴,危在旦夕。家属大惊。郑医生又用熟附2两,北姜1两2钱,木瓜(盐水炒)3钱,乌梅9钱,路党参5钱,川椒钱半,急令进药。此药辛烈,……[详细]
|
严伯玉(1874~1942年)严伯玉,小名阿障,字璩,闽侯县阳岐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上岐村)人。严伯玉少时,随父亲严复的同学罗稷臣到英国,为大使馆随员,同时在剑桥、伦敦等几个大学选课进修,回国后以“精通洋务”受到清廷重用,先后当过广东电政监督、驻法参赞,还奉命视察越南,著有《越南视察报告》。宣统元年(1909年),被擢为二品卿衔的福建财政正监理官。民国成立后,历任长芦盐运使、财政部参事、公债司司长……[详细]
|
黄光厚(1872~1937年)黄光厚,字友亭,闽侯县新店汤斜村(今福州郊区新店镇汤斜村)人。幼时在崇福寺乡塾启蒙,后受业于福州越山、凤池、致用等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式举人,翌年会试成进士,以即用知县派广东省候补,任两广总督署委员,光绪三十四年转任广东省阳江县海关委员,宣统三年(1911年)升临高县宰。但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光厚遂返里归隐,悬壶为业。民国3年(1914年)虽曾被邀请……[详细]
|
杨人月(1905~1958年)杨人月,福州郊区亭江乡长柄村人。杨人月幼时家境贫因,曾被卖到戏班里学戏,不耐奴役,便漂洋过海到新加坡去,在一家餐馆里当洗碗工,不久经人介绍到船里当水手。他靠勤俭积累了一些钱,办起一个“水手馆”,接待从家乡来谋求职业的乡亲,并积极为他们介绍“水手”的职业。“亚细亚”轮船公司有100多艘船,每船17个水手,皆由他包办安排,因此,福州闽江口18乡的赴新加坡华侨,多投靠他。杨……[详细]
|
林钟贵(1868~1934年)林钟贵,闽侯县盘屿村(今福州红星农场)人,其家世代为医。钟贵幼承家传,长成精于内科,扬名省内外,福州大官显贵皆延其诊治。当时的讣告,大多写“经林钟贵大医师医治无效”等语。其医术高明为当时福州第一人。钟贵不但医术超人,而且医德高尚,他常说;“医术无止境,医德记在心”,实行“朔望义诊,贫不计资”,每月的初一、十五,经常是病客盈门。林钟贵要从早上的7点钟忙到晚上的9点多钟。……[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