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999~1051年)刘奕,字蒙伯,怀安县刘宅乡(今福州郊区建新镇刘宅村)人,宋咸平二年(999年)生。其父刘若虚为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刘奕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授惠州(今广东惠阳县)推官,但因病没有到任,后调南康军(今江西省星子县)判官,移知洪州武宁(今江西浔阳)县事,后改为大理寺丞,累迁屯田员外郎,知荥阳县(今河南省郑州),庆历间为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详细]
|
师备(835~908年)师备,俗姓谢,排行第三,称“谢三郎”,闽县南温泉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谢坑村)人,唐大和九年(835年)生。师备少时捕鱼为生,唐咸通七年(866年),年30,忽生出家念头,及投芙蓉寺(在今福州郊区红寮乡)落发,同义存禅师齐名,称“法门两兄弟”。以后两人一起游侯官象骨峰(今闽侯雪峰山),建“雪峰崇圣禅院”。闽王王审知曾拜师备为师,并经常请他到内府演论佛法。他的要旨是:“空相”,……[详细]
|
陈景培(1928~1965)陈景培,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国17年(1928)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青年时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民国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景培随军南下福州,随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福州市-刑事公安队破案组长、保卫科副科长等职务。他领导的侦破小组,曾获得破案红旗小组的光荣称号。1957年7月,景培调到福州八一钢厂,历任科长、副厂长,1961年……[详细]
|
陈文相(1925~1948)陈文相,化名老吕,郑容基,民国14年(1925)生于仓前山菜园山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开一家茶行,但因不善经营,家境日益衰败。文相小时读过几年私塾,后在双江台补习学校学习英文。民国26年入英华中学读书,他学习勤奋,成绩很好,尤其英文水平高,升入高中后便能阅读英文书籍。在同班进步同学简印泉、孙道华等人影响下,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并加入进步同学组织的读书会,阅读大量革命书刊,接受……[详细]
|
傅孙焕(1924~1948)傅孙焕,别名马一峰,化名德文,民国13年(1924)11月生于仓前山菜园山的一个贫民家中。自幼过继给叔叔傅存霖为子,由存霖抚养。民国26年,孙焕考入英华中学,翌年,学校迁往顺昌洋口镇。尽管学习生活环境艰难,孙焕仍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民国30年,福州被日军侵占,英华中学师生的生活更加困难,孙焕耳闻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对-现实日益不满,他参加同班进步同学……[详细]
|
杨申生(1919~1948)杨申生,化名王伯钧,育昭,闽侯县(今福州市)人。民国8年(1919)生于上海,不久随父迁回福州。父杨砥中曾任海军陆战军旅长,因海军内部不和,于民国14年被刺杀。申生5岁开始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11岁时考进格致小学五年级。民国23年小学毕业,随母迁居仓前山麦顶义庄里,入英华中学就读。民国27年夏,申生随英华中学内迁顺昌洋口镇。日军侵略,国土沦丧,激起他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详细]
|
王岳(1915~1985)王岳,又名王钟五,民国4年(1915)8月生于仓山下渡的一个职员家庭。父王蔼卢,早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福建省建设厅、财政厅秘书。母潘居修,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王岳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从小热爱祖国。民国16年入福州英华书院就读,后转学职业学校和福州三一中学。民国22年9月,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民国26年夏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继而留校攻读研究……[详细]
|
何祖焕(1912~1963)何祖焕,又名何光耀,民国元年(1912)生于闽侯县(今福州市)。父何幼锷在福州一家医院当会计,有三子一女,祖焕排行第二。祖焕7岁入学,先后就读于福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州三一中学。民国21年中学毕业,留在三一中学任教。翌年考入福州协和大学化学系,两年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民国33年毕业后,在上海仁济医院任外科医师。在著名外科专家兰锡纯、骨科专家叶衍庆指导下,祖焕医……[详细]
|
郑维新(1911~1932)郑维新,清宣统三年(1911)生于仓山岭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维新6岁丧父,依靠母亲在培元小学教书来维持生活。他在中学读书时即于课余时间先后在培元小学、三山中学兼课,以弥补家用。他先在三山中学读书,后转到英华中学就读。在学校中,他追求进步,经常阅读革命书籍,民国18年(1929)加入反帝大同盟,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他积极投入进步的……[详细]
|
陈国清(1908~1980)陈国清,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荆溪乡光明村。父陈秀琛在香港经商。国清幼时在乡中念私塾。民国11年(1922)陈秀琛在福州仓前山岭后望耕里盖楼房,全家迁到仓山定居,他也于同年进福州英华书院就读。民国17年从英华书院毕业,翌年考进燕京大学医学预科,民国22年毕业后考进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民国27年他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校……[详细]
|
金云铭(1904~1987)金云铭,号宁斋,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于仓前山对湖。14岁进鹤龄英华书院,民国13年(1924)高中毕业后,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社会系,并在学校图书馆协助管理图书借阅。其时,协大没有统一的图书分类法可遵循。他深入研究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结合我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和历代图书简单分类法,编成《中国图书分类法》一书,于民国17年6月初版,后经多次修改、补充,类目……[详细]
|
何培訚(1903~1971)何培訚,藤山(今仓山区)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1903年)生。父天国经营茶业。培訚8岁入私塾,10岁转入益闻小学就读。13岁时父亲去世,因家贫辍学到花炮店当学徒。18岁以后他先后跟随黄联钊、刘友敬作茶叶经纪人。培訚从民国13年(1924)起试制茶叶销售。3年后在仓前山埔顶设立何同泰茶厂,生产茶叶运往天津销售。他精于选茶,善于用花,对各种茶叶分别窨于重花和轻花,均能恰……[详细]
|
林英藩(1901~1974)林英藩,字见楼,人称森元英,又称英英,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福州郊后坂乡中医世家,祖辈五代行医。英藩自幼严承家训,6岁起即在父严督下学习经史,13岁起从父学医。英藩自幼聪颖,学习勤奋,较好地掌握祖传的医术。19岁时父亲去世,翌年,英潘开始独自行医,他出手不凡,第一诊以一剂真武汤治好商人李依白阳虚感寒,神昏谵语症;第二诊以景岳金水六君煎加沉香平陆永乐老人气喘病;第……[详细]
|
林寿昌(?~1935)林寿昌,号叟村,祖籍连江县,寓居福州仓前山。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爆发,福州成立学生联合会,开展声势浩大的-运动。时林寿昌在英华中学读书,他离开学校,投入-斗争。民国9年1月,林寿昌同福州学联调查科成员刘友贤、林梅生、林子炎、江秀清等10人结拜为兄弟,林寿昌为大哥,组织“铁血团”致力肃清日货运动,社会上把“铁血团”这帮人称为“寿昌派”。同年夏,福州学联调查科得知奸商……[详细]
|
蔡学团(1900~1969)蔡学团,藤山下渡(今仓山下藤路)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祖父、父亲都是受雇于外国人的工人,家境贫寒。蔡学团小学毕业以后,靠亲戚资助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读书。民国9年(1920)毕业后考入北平税务专门学校,成绩优秀,提前一年毕业,民国12年到厦门海关见习。民国13年直接升为帮办,后调任海关总税务司署人事科帮办,民国21年调任福州闽海关帮办。“九·一八”事变后,日……[详细]
|
卢月波(1894~1983)卢月波,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于仓前山三叉街一个店员家庭,光绪二十七年入私塾启蒙,光绪三十一年转入福州市益闻小学就读。宣统元年(1909)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学习。同年他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加入革命党人组织的桥南体育会。该会以练武健身为名,暗中组织革命青年,为武装起义作准备。卢月波同部分同学一道勤学苦练,掌握了初步的军事技能。宣统三年(1911)九月中旬,福建同盟会决定……[详细]
|
严骥(1883~1960)严骥,原名严明鉴,字汉民,号飞鸣,侯官县阳歧(今福州郊区)人,清光绪八年(1883.12.28)出生,父严子安,迁居仓前山下渡,设馆教读。严骥8岁随父读书,光绪二十五年到侯官高等小学堂就读。在校长黄展云,教员方声涛、郑权等进步教师教导下,严骥等爱国学生参加励志社,并组织“十汉团”,(严骥排位第七,故字汉民)秘密从事反清活动。严骥同仓前山革命志士林斯琛、刘元栋等交往甚密,秘……[详细]
|
史家麟(1882~1953)史家麟,闽县(今仓山区)人,清光绪八年(1882)生,祖父经商。7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14岁入鹤龄英华书院就读,光绪二十八年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光绪二十九年,家麟在上海与林森等人共同组织成立旅沪福建学生会。此后,他参加了该会进行的收回福建邵武、建宁、汀江三府的矿产开采权、抵制美货、反对美国-华侨、以及反对“割闽易辽”等-。宣统元年(1909)家麟由宋教仁介绍参加中国……[详细]
|
郑权(1878~1939)郑权,字仲劲,清光绪四年(1878)生于仓前山美敦。光绪二十七年,郑权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与赵声、何海樵、杨韵珂等结为知己,他们痛恨清政府的腐败与列强的侵略,于光绪二十八年组织知耻学社,研讨革命救国。同年春,郑权携带有关革命书报回福州,与郑祖荫、蔡人奇等讨论“开通风气”等问题。他们于二月二十七日在仓前山小岭朱子祠,以祭孔为名,召开演说会。郑权在会上以自己所著的《瓜分惨祸预……[详细]
|
郑祖荫(1872~1944)郑祖荫,字兰荪,清同治十一年(1872)生于仓前山龙潭角,父开草药店,早逝。祖荫幼孤家贫,少时刻苦攻读,曾应侯官童子试,名列第一。青年时期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每日填“功过格”,自我检束身心,为人胸怀磊落,人多乐与交游,0竹,名所居为“种竹山房”。中日甲午战后,维新运动开始兴起,祖荫受其影响,认为要革故鼎新,必先开通民智,振作士气。维新变法失败后,祖荫对清廷深感……[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