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棻字香茞,号铁松,安徽桐城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甘肃靖县知县,教民置水车灌田,开金石岘便利交通,立兴靖堡集市繁荣贸易。调皋兰知县,署固原州。升安陆,移武昌,改施南府,再改谭州府。历任广东按察司,江西、贵州、云南、福建巡抚。著有《铁松随笔》、《蒙求草》各2卷;《别音正讹》、《焚余草》各1卷;《读易管窥》、《宦辙检存》各2卷;《居官要语》、《训子录》各l卷。……[详细]
|
张子开(1863~1938),字文运,合肥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任桐城县教谕,后因咯血病请免,归故里养病。张在受名誉堂长李经方之聘,出任庐州中学堂学监,代李主持教务两年间,成绩昭著,蜚声遐迩,后因病引退。光绪三十四年,张设馆于德胜门大街本宅,授徒讲学,一时桃李盈门,为庐州各方人士所称道。地方县府官员,亦皆仰其名望,尊而敬之。而张平生素不喜入官府,有请通关节者,皆婉辞谢绝。张为合肥最有名的……[详细]
|
张世杰(1916~1988),铜陵县太平乡官上村人。少时在家乡上小学,青年时就读于安庆圣保罗高中。民国26年(1937)毕业返乡,时值京、津、沪相继沦陷在侵华日军铁蹄之下,张世杰目睹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于旦夕,义愤填膺,与其他爱国人士共同组建了“救亡图存诗社”,以诗言志,曾挥毫写就“莫笑书生心胆怯,杀敌我有笔如枪”的诗句。翌年夏,经章啸衡介绍投笔从戎,赴泾县茂林新四军教导队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详细]
|
张寿山(?-1936)本县华阳乡东溪下塔村人。自幼务农,1931年上半年参加地方革命活动,下半年由红军游击队司令凌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宣南地区党的联络员。1932年底,党组织遭破坏,张就地隐蔽保存革命火种。1934年4月,溪口地区党组织开始恢复,张寿山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后负责东溪一带党的工作。由于大地主张福田告密,1936年1月13日被国民党诱捕,18日被害于东华老虎庙。其子张增元年仅17岁被……[详细]
|
张良仕(1899-1946),本县钟仓乡犁桥街人。12岁随父学做裁缝。民国21年(1932)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秋召集手工业者30余人在石佛山观音庙成立手工业者互济会,开展反压迫、反剥削斗争。民国23年11月,方志敏、粟裕等率北上抗日先遣队由赣西转入皖南,中共铜(陵)繁(昌)无(为)县委组织2000余名赤卫队员进行武装暴-动。张良仕率犁桥赤卫队参加了此次斗争,袭击了国民党犁桥区公所。翌年3月,张……[详细]
|
张诲民(1903-1961),字应龙,安庆市郊碟子塘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宗教学院,民国27年在安庆中华圣公会工作,民国30年初,带领该会职工逃难来屯溪。历任教会牧师、医生、市宗教联合会主席、中华圣公会会长、基督教三自-委员会委员、屯溪育婴院院长、市政协常委、市人大代表。民国32年,张用自己多年积蓄,创办育婴院,收养弃婴、孤儿。院内建立了工作、学习、护理、饮食、奖惩等完整制度,严格要求,夫人也不例外……[详细]
|
张国胜(1961-1985),龙门乡轮渡村人。国胜家居太平湖畔的茶林山村,从小打柴采茶,勤劳俭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建设山区。1980年1日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先是在炊事班,不久调整至班排当战士。国胜怀着当好子弟兵,为祖国争大的信念,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先后5次受到营、连嘉奖,并加入了共青团。1984年7月,部队在开赴云南老山前线进行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战前训练中,国胜利用11个……[详细]
|
张海(1918-1968),原名张才喜,双峰乡人,贫苦农民出身。1942年在官庄王湾加入杨其文游击队,1945年,受命回故里就地组织武装,开始仅3个队员,3条破枪,被国民党知情后,抓走他的未婚妻,烧掉他的茅屋。于是,他就以游击队为家,视队员为亲人,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他领导的那支便于隐藏,便于转移的小游击队,惯于昼伏夜行,稳、准、狠地打击黄柏、源潭、余井等地劣迹昭著的土豪老财,成为当地威名赫……[详细]
|
张必刚(1708-1792),字健夫,号立斋,清县内南郊人。康熙时,出生于读书世家。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乾隆元年(1736),登进士第。后此五年(1741),授广东澄迈(即今海南岛上)知县。任中,严束吏役,不使侵渔县民,勤于听断,案无积牍。暇时,则深入士民,以敦品励学相劝勉,“期年而俗大变”。张必刚生性伉直,好读书,无意宦海竞争,5年内,四次以亲老为由辞职。乾隆十年(1745),获准解组归……[详细]
|
张光友(1886-1958),高河镇粉铺村枫树潭人。瓦工出身。后结识京剧“大四喜”班首陈朗照,任该班内班主。民国14年(1925年),自己组班“全福堂”,唱黄梅戏,邀集桐城琚光华、怀宁丁老六、田德胜、田德安、查文艳及柯三毛、张小怪等名角,演出于怀宁、桐城、潜山、东流、至德、贵池、青阳诸县,声誉日隆。其本人虽于戏不精,但富有组织才能,每到一处,都搞得人喜人欢,同行送他一个绰号——“托天转”。他善于发……[详细]
|
张一清(1911-1946),原名张力勋,曾用名毛哲,斋人铺(今万桥乡范塘村)中塝人。出身于贫苦农家,少时只读3年多私塾即到安庆谋生。先在豆腐店推磨,后在米店帮工。不久失业,靠打零工糊口。24岁时,经友人保荐,到《皖报》馆学做排字工、印刷工。由于勤学苦练,技术、文化提高很快。后到芜湖《大江日报》当印刷工。工人生活,使他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在争取复业和索薪的两次罢工中,成为带头人。罢工后不久,被报馆开……[详细]
|
张法皋(1830-1891)字玉柯。少从母教,亲邻睦友。乐于助人,闻名乡里。勤奋好学,尊师重道。清咸丰壬子(1852)乡试中举。同治元年(1862)选天长县训导,因母丧守孝,未赴任。同治四年(1864)授婺源县教谕。时值兵燹,文风难振。法皋赴任不久,即重新整理著称于世的紫阳书院,一面劝召士子,一面亲授课业。虽时局不定,而从其游学门生却日益增多。其中较优秀者有江廷燮、余文蔚等。文蔚家境贫寒,衣食难全……[详细]
|
张镇周,隋、唐交替时舒州同安郡(今潜山)人。原为隋朝大将,唐武德三年(620)十月降唐,授左武侯将军。四年(621年)八月,以淮南道行军总管镇抚南方,后改任舒州总管。六年(623)三月、六月,先后在洪、宣两州击败反将张善安、陈当世。七年(624)二月,改大总管为大都督。八年(625)正月丙辰,又以寿州都督调为舒州都督。舒州是他故乡,张镇周返州之日,先不去任所,命人买置很多酒菜,脱去官服,在故居中招……[详细]
|
张复镇(?-1958),道号静庵。民国2年(1913年)在北京白云观受戒,民国9年(1920)返住白衣楼,民国16年(1927)成立慈善会,任理事长。民国28年(1939年)白衣楼折毁,迁住祖师庙,办关外小学。他善书法,为人耿直,用募化的钱修路修桥,做过许多有益的事,在群众中很有威望。解放后参加省道教协会,1958年病逝。(阜阳市历史人物传)……[详细]
|
张国华(1926-1952),阜阳市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1月3日下午,他率一个战斗小组坚守597.9阵地。美军派10余架飞机对该阵地轮番轰炸后。投入2个连的兵力进攻。张国华与战友们沉着应战,把冲上来的美国兵一次次压下去。美军深夜偷摸上来,张国华与战友们早有戒备,等美国兵一靠近,用手榴弹歼灭来犯之敌。5日晨,美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又向阵地压来,张国华为坚守阵地而牺牲。(阜……[详细]
|
张锡三,生卒纪年无考,原名张鸣恩,回族,阜阳市人,京剧表演者,革命义士。他少学京剧,结侠好义。登台表演,其声悲壮,举座为之感泣。辛亥革命前,他参加安仁会,矢志追随革命,推翻清廷。辛亥革命后,颍州革命党人光复颍州,锡三从中运筹,做出了贡献。后与邢元伟、吕荫南进行驱倪嗣冲的活动。为躲避倪嗣冲报复破孩,锡三移居上海。护国战争爆发后,他投入讨袁斗争,因操劳过度,病故于上海。(阜阳市历史人物传)……[详细]
|
张西侯(1902-1975),字学江,晚号南谯居士,滁州乌衣人。自幼家贫,3岁丧父,由寡母杨氏抚养。初就读私塾。后考入滁县初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立志习医,从师于中医周殿侯。张西侯精于中医内科,对妇科、儿科、外科、针炙等也都很擅长。行医中,对病人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对有的贫苦患者,治病送药不仅不收分文,还有微赠。他常说:“君子忧道不忧贫,立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征粮、联络、……[详细]
|
张力化(1919-1972),张台望之子,原名德钦,生于芜湖。少年时人安徽公职学校机械科工读;1939年国民党中央军校十四朝毕业,历任国民党部队连长、营长、团副、中校参谋、国防部预备干部受训处中校人事科长;参加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长沙会战和远征缅甸;国共和谈破裂后一度回芜湖闲居,后考入国民党CIC反情报机构。张氏出身贫寒,张台望早年接受进步思想,受中共党员王朝盈影响,参加青年读书会,大革命时期,他的家……[详细]
|
张台望(1901-1970),号公侠,祖籍和县,生于芜湖。幼读私塾,后在汤善福家帮佣,由汤介绍人大昌火柴厂,任商会职员;抗战时-贵州普定,1945年返乡,1947年在芜湖开设聚丰银行。……[详细]
|
张良士(1899-1946),南陵丫山人。原籍铜陵,自幼随父学缝纫,受北伐军东征影响,遂萌爱国救民之志。民国19年(1930年)参加湖城农民起义,民国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铜陵县赤卫队暴-动失败,张奉命转移到本县丫山隐蔽。他以做裁缝为掩护,走门串户,秘密发展党员。民国27年冬,张任丫山地区农抗会主任,积极协助新四军民运工作队开展工作。民国28年春,张被新四军老三团政治部任命为驻丫山、何……[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