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珧(生卒年未详),唐宝历元年(825)任余杭县令。时水利失修,南湖湮塞严重。珧到任后,循汉代陈浑所开南湖旧迹,浚湖修堤,恢复蓄泄之利,民得以富实。又于仇溪之北开辟北湖,塘高1丈,周围60里,蓄泄调节中、北两苕溪水,受益田地1000余顷。时县北一带坑洼不平,逢雨,山水骤至,常淹害行旅。珧取开湖之土,筑西北甬道百余里,使路人免受溺水之苦。堤刚成,即毁于洪水。珧誓曰:“民遭此水溺不能拯救,某不职也。”……[详细]
|
道林(?—824),俗姓潘,唐富阳人。为西湖凤林寺开山和尚。9岁出家为僧,21岁受戒于荆州果愿寺。后往长安西明寺,从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修论》。复礼示以《真妄颂》,教其修禅定。旋又去京师从学道钦禅师。晚年南归杭州,见秦望山有巨松,盘曲如华盖,茑萝繁密,遂栖息其上。由是,时人称之为“鸟窠禅师”。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慕道林之名,入山礼谒。见道林盘膝坐松树上,谓之曰:“禅师住处……[详细]
|
凌准(752—808,一作806),字宗一,唐新城(今富阳新登)人。以孝悌著称乡里,又富谋略,尚气节。20岁时,上 书丞相,丞相奇其才,荐任崇文馆校书郎。泾源之乱,以谋划佐元戎有功,累迁殿中侍御史、浙东廉访使判官。任内抚慰百姓,惩办-,为世所称。后由王叔文荐举,任翰林学士,转员外郎。与李景俭、吕温、柳宗元、刘禹锡、程异等参加以王叔文、王邳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反对以宦官和藩镇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主张限……[详细]
|
罗希奭(生卒年未详),唐钱塘(今杭州)人。唐玄宗天宝初年,与吉温一起,谄附丞相李林甫,得以重用。吉、罗主持刑狱,惯于罗织罪名,严刑逼供,当时有人形容他们两人是“罗钳吉网”。李林甫利用他们阴构大狱,排除异己,一时朝内人人自危。罗希奭因此深受宠信,从御史台主簿升任殿中侍御史。天宝八年(749),任刑部员外郎,转郎中。十一年,李林甫死,罗希奭出为中部、始安太守,仍充当管经略使。杨国忠当权后,对政敌大肆打……[详细]
|
褚无量(646—720),字弘度,唐盐官临平(今余杭临平镇)人,家濒临平湖。一说盐官许巷(今属海宁许巷乡)人。幼年就读湖畔,曾留有读书堆胜迹。无量初从沈子正学经,努力学习儒家著作,读书专心,励志刻苦。一日,湖有龙舞,诸童皆去观看,而无量不为所动,端坐攻读如初。及长,精于《三礼》、《史记》,举明经,任国子博士。景龙三年(709),任国子司业,兼修文馆学士。景云元年(710),兼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读,旋……[详细]
|
陆知命(548—614),字仲通,隋吴郡富春(今富阳)人。平生好学,通识大体。始任南朝陈行参军、太学博士、南狱正。陈亡,还乡家居,时逢高智慧等在江左起义,晋王杨广镇守江都(今扬州),闻知命声望,召令向起义军劝降。知命招抚义军所占领之17城,并得陈正绪、萧思行等300余人。以功拜仪同三司,赐田宅。时天下一统,知命上《太平颂》,劝隋文帝迁都洛阳。后又上表,请求出使高丽,以宣示王风,说服其国君称臣于隋。……[详细]
|
刘元进(?—614),隋余杭人。江南农民起义领袖。青年时仗义任侠,为乡里所器重。隋大业九年(613),炀帝欲复征辽东,于吴郡一带征兵,民多不从,外出逃亡。此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河南黎阳(今浚县)起义反隋,刘元进举兵响应,三吴苦役者纷纷前来参加,一月间聚众数万人。正拟渡江北进,玄感败。时吴郡(今苏州)朱燮,晋陵(今常州)管崇,也率兵起义。于是三人联合,共推元进为主,拥众7万余人。不久,率所部进占吴郡,……[详细]
|
杜之伟(508—559),字子大,钱唐(今杭州)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精敏,有逸才。7岁时开始学习《尚书》,兼习《诗》《礼》,略通其义。15岁时,已遍览文史仪礼故事,时人称其少年老成,仆射徐勉称其文章颇具笔力。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启补东宫学士,撰仪注。其后,他先后出任湘阴侯、庐陵王、南康嗣王书记官,直至兼太学限内博士。大同七年(541),梁皇太子释奠于国学,当时乐府没有孔子、颜子的登歌……[详细]
|
朱异(482—548),字彦和,南朝钱唐(今杭州)人。年少时好聚众博戏,颇为乡里所患。成年后折节从师,好学上进,遍治五经,尤精《礼》、《易》。同时,广涉文史百家,兼通杂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20岁时到都城建康(今南京),尚书令沈约当面试之,称道其才,勉励他清廉自律。次年,朝廷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上表推荐,称他“年时尚少,德备老成”,“器宇弘深,神表峰峻”。梁武帝召他解说《孝经》和《周易》……[详细]
|
孙惠(263—310),字德施,三国富春(今富阳)人。吴国豫章太守孙贲之曾孙。晋惠帝永宁初,从齐王冏攻讨赵王伦,因功被封为晋兴县侯,任大司马户曹掾。齐王同-,天下失望。孙惠进谏,陈说五难、四不可,劝齐王冏。冏不听,惠惧罪辞官。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河间王颙长沙王义举兵攻冏,冏败死,成都王颖荐孙惠任大将军参军、领奋威将军。后孙惠擅杀成都王颖部将梁俊,畏罪逃亡。永兴二年(305),东海王越起兵进攻……[详细]
|
宋兴(生卒年未详),字允起,三国建德人。西晋时为冀州刺史。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冀州已失陷,宋兴忠于晋室,与敌周旋,争战于中原地区。时闻司马睿传檄四方,乃率5000兵马渡江南下,会合各路勤王之师于石头城(今南京),共图恢复晋室。愍帝建兴五年(317),愍帝被害消息传至,群臣劝进,司马睿乃即帝位于建业,改元建武,是为东晋元帝,保住了半壁江山。晋元帝以宋兴南渡勤王有功,封为开国侯,食邑在建德,造府……[详细]
|
孙瑜(177—215),字仲异,东汉吴郡富春(今富阳)人。孙权从兄。初任恭义校尉,治军有方,深得士兵爱戴。东汉建安九年(204),瑜任丹阳太守,加绥远将军。十一年(206)随周瑜攻克麻、保二屯;又从孙权拒曹操于濡须。孙权急于交锋,瑜竭力谏阻,以为不宜轻进。权不从,遂致战事失利。自此,权始识其才智,倍加器重,迁为奋威将军,领郡如故。旋率军自江苏溧阳进驻安徽牛渚,招纳庐、江二郡。孙瑜治军之暇,好学不倦……[详细]
|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
马云,中国著名企业家,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绍兴,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他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曾获选为未来全球领袖。除此之外,马云还担任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艺术品中国商业顾问等职务。2012年11月,阿里巴巴在网上的交易额突破一万亿大关,马云由此被扣以“万亿侯”的称号。201……[详细]
|
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启敬,号龙阳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为太常协律郎。相传元末已满百岁,卒于明永乐年间。善养生。著《修龄要旨》,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有运动健身法,属坐功类,共八段:一闭目冥心坐;二鸣天鼓;三撼天柱;四赤龙搅水津;五搓手热;六背摩后精门;七左右轱辘转;八攀足频。冷谦为明初道士。生卒年不详。字启敬,或曰起敬,道号龙阳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曰嘉兴(今浙江嘉兴……[详细]
|
孙鲁育(216年前后-255年),字小虎,吴大帝和步皇后的女儿。吴景帝的姐姐兼岳母。与胞姐全公主被称为“大主”相对,被称作“小公主”。黄龙元年(229年),下嫁左将军朱据,自此又被称作“朱公主”,育有一女朱皇后,赤乌十三年(250年)朱据去世后,改嫁车骑将军刘纂。五凤二年(255年)因被诬陷谋反被杀。永安元年(258年),吴景帝为其平反。二次婚姻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征召朱据进……[详细]
|
全吴。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东吴全琮幼子。全吴在全琮诸子中排行第四,于229年全公主嫁于全琮后所生。是全琮和全公主的唯一孩子(一说全琮三子全怿也是鲁班所生 )。因为是孙权外孙的缘故,另封爵都乡侯。史籍记载《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详细]
|
全怿,吴郡钱-。东吴名将全琮之子。太平二年五月,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以淮南之众保守寿春城,并遣将军朱成向吴称臣上疏,又遣儿子诸葛靓、长史吴纲诸牙门之子为人质入吴。魏国派兵攻打淮南,因此,东吴孙琳使全怿等步骑三万救诸葛诞。历史传记东吴孙琳使全怿与全端、文钦、唐咨等步骑三万救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惹上官司,带着他的母亲和家将数十人渡江,投降了司马昭。于是钟会秘密作书,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去给全怿报……[详细]
|
孙鲁班(生卒年不详),字大虎,吴郡富春人。吴大帝孙权长女,母步皇后,朱公主的胞姐,弟弟兼从孙女婿为吴帝孙亮。初嫁周瑜长子周循,于229年再嫁成为右大司马全琮之妻,故称为全公主。孙鲁班和全琮有记载的子女为两个:全怿和全吴(一说全怿非鲁班所生)。孙吴中期,她一度权倾一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了吴国政局。初嫁周循孙鲁班是孙权和步练师的长女,被称为“大公主”,她的胞妹孙鲁育则被称为“小公主” ……[详细]
|
澹归(1614~1680),法名今释,字澹归,本姓金,名堡,字道隐,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崇祯十三年(1640)考取进士,授临清知州,适逢该地大旱又遭瘟疫,饿殍遍地,邑人多-,金堡尽力安抚,而于赋税催科,宽缓从事。因亏缺特甚,上司考绩,以失职处分,被罢官归家。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翌年江苏、浙江郡县相继陷入清兵之手,金堡只身出走,至福州谒隆武帝,进言献策,冀图匡复。隆……[详细]
|
吴汉月(913——952),中直指挥使吴珂之女,钱塘人。五代吴越国第二代国王钱元瓘之妃,也是吴越国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的生母。吴氏自幼入宫,以婉淑侍钱元灌。得宠,生钱元灌第九子钱俶,钱俶是吴越国最后一个国王,后纳土归宋,使吴越国民免于战火。吴氏善鼓琴,性慈善,节俭,颇喜黄老之学,并常穿道士之服。钱元灌袭封吴越国王后,吴氏每闻国王议决重刑,则必颦蹙而恳劝王仁恕节刑,每闻母家有权受升迁之事,则必出阻止。……[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