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荃(1897~1978)女,原名兰坡,小字潜缇,大青乡人。幼入私塾,聪慧善学,深得塾师赏识。1897年生于富阳县宵井镇一个颇有资产和地位的书香世家。父孝贞先生曾经寒窗苦读十数年,但时运不济,福星不照,屡进考场,屡次失败,十几年过去了,连个秀才也没捞到,怒之下,遂抛开诗书,放弃功名,固守田园,重振家业,先是经营毛竹生意,以后又办了小造纸厂,两者的收入都甚为可观,再加上祖上遗留下来的百亩上好水田可供……[详细]
|
刘忍(1915—1978)山西省应县人,革命家。一九三六年入太原军政训练班学习,一九三七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二总队九中队政治指导员,决死第一纵队五十九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太岳军区决死第一纵队五十九团供给处处长,第一军分区供给处处长,第二军分区供给处副处长,太岳军区供给部经济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华北军区第十五纵……[详细]
|
李致远(1907—1978)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桥头乡朱屋村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赣军区独立第三师八团政治处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总卫生部训练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邓宋支队第七团政治委员,挺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详细]
|
傅以明(1908~1978),六安县丁家集区杨柳乡人,雇农家庭。民国18 年(1929 年)2 月,红军第四方面军某部进驻凤香庙地区,傅以明参加了红军。次年10 月,傅以明随部队转战至湖北省黄安地区,在与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作战中负伤。当时红四方面军主力已转移,他被留在第二十七军打游击,后因国民党兵“围剿”日紧,他伪装成国民党军通过-区,走了3 个多月到了湖北省黄安县高桥区,回到了部队。傅以明被分配在……[详细]
|
吴半农(1905-1978),号曲林,原名祖光,泾县茂林人。著名文学家吴组湘胞兄。1919年考入宣城省立第八中学,两年后转读芜湖圣雅各中学。在校时曾组织开展中英文辩论会,出版《狮声》进步刊物,成立进步团体——“协社”。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他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召开追悼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讲。同年秋,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系。1929年毕业,参加陶孟和主持的社会调查所,从事调研工作。1934年夏……[详细]
|
孙作云(1912.2.23~1978.5.23),字雨庵,号龙举,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1919年就读于村学,1925年考入复县初级中学,1928年考入沈阳东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从师梁启雄(梁启超之弟)。梁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孙作云影响甚深。此时他曾任附中校刊。1931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北大学附中,学校特准免试升入东北大学,他却孑然一身来到上海,考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九·一……[详细]
|
姚虎成,1950年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沙河营一个农民家庭。解放初期,父母相继去世,8岁的姚虎成从此成了孤儿,在幸福院长大。1971年1月,姚虎成参加解放军。来到部队后,他一心想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恨不得把全身力气都使出来。当时部队正修莲(沱)宜(昌)公路,他干起活来不要命。初春在河里捞沙,别人换班他不换,一天足足干8小时。姚虎成7岁时只上过一年民办小学,文化程度低,他意识到一个战士光有干社会主义的愿……[详细]
|
李亭植(1906-1978) 湖南医学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医学教育家。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1906年3月8日生于湘乡县永丰镇宋家湾洪家冲一户农民家庭。早年就读长沙妙高峰中学、长沙职业学校。1926年8月入湖南大学特科(相当于预科)学习,积极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活动。北伐军进入长沙后,曾兼任湖南省总工会出版的《工人日报》。1928年8月考入北平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1933年7月毕业后回……[详细]
|
罗宗洛,(1898.8.2-1978.10.26),植物生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30年获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早年研究氢离子浓度对细胞原生质胶体性质的影响植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及各种金属离子对植物吸收铵离子、硝酸根离子的影响研究,发展了植物氮素营养生理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详细]
|
黄士衡(1889-1978) 湖南大学校长。湖南省郴县(今梆州市苏仙区)人,1889年出生。郴郡联合中学堂毕业后,考入湖南高等中学和广益中学附设大学预科。1913年考取留美公费生,赴美国乌路普莱佑大学、埃阿瓦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1920年夏,学成回国,在四川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文史系主任两年。曾在学生联合会就人口问题发表演说,认为中国如不控制人口,必将人满为患。1923年任湖南商……[详细]
|
刘建绪(1892—1978) 国民党陆军上将,第十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892年生于醴陵县清安铺。辛亥革命后就读于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学习,1916年毕业后回湖南,加入湘军,与北洋军作战,由排长递升为团长。1926年随唐生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北伐,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北伐军进驻武汉后,第二师扩编为三十五军,任副军长兼师长。马日事变后,……[详细]
|
柴茂生(1910-1978),一名柴紫林,兴国镇南关村人。早年丧母,靠继母辛氏抚养成人。民国21年(1932),从秦安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甘肃学院高中部学习,不久因经济困难,无资继续深造而终止学业。后经友人伏志坚介绍,进人甘肃省代主席邓宝珊设立的国术馆,受到邓宝珊的关怀。民国22年(1933),陆军学校在兰州招生。柴茂生在邓宝珊的推荐和保送下;考取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第二纵队骑科班学习,同年,参……[详细]
|
福尔曼(1898~1978)全名哈里逊·福尔曼。美国人。1930年首次来中国,三次前往令世人望而却步的西藏高原采访,于1935年出版了《被禁止通行的西藏》一书,从而成为美国有名的探险家、摄影家和战地记者。受埃德加·斯诺的影响,他对“红星高照”的中国西北地区极为向往。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第一次抵达陕北苏区,采访了正准备奔赴抗日前线的中国红军,会晤了彭德怀、贺龙等红军将领。他赞赏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详细]
|
刘祝宜(1904-1978),名葆庆,以字行。修武县刘范村人。幼年随父读书,后就读于本县小学、汲县中学、开封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毕业于河南中山大学农学院,留校任助教,1935年任讲师,1941年任副教授;建国后任河南农学院副教授兼作物栽培教研组主任; 1958年任该院农学系副主任。由于他在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被誉为河南小麦专家,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刘祝宜是……[详细]
|
束世徵(1896~1978),字天民,号秋涛,芜湖人。幼入私塾,熟读经书。清宣统三年(1911 年)8 月,入安徽法政学堂,毕业后,在芜湖任私塾教师。民国9 年(1920年)8 月,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特别生,次年正式录取文史地部。在校时,王伯沆、柳翼谋老师的史才与史识、史德对其影响颇大,从而确立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决心。民国13 年7 月后,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执教。抗战时期为四川大学、安徽……[详细]
|
束世澂(1896--1978),字天民,号秋涛,芜湖人。幼入私塾,熟读经书。1911年8月,入安徽法政学堂,毕业后,在芜湖任私塾教师。1920年8月,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特别生,次年正式录取文史地部。在校时王泊沆、柳翼谋先生之史才与史识史德对其影响颇大,从而确立研究中国古史的决心。1924年7月后,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执教。抗战时期为四川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安徽政治学院教授。束……[详细]
|
刘博平(1891-1978),名赜(赜,音ze),字博平,湖北武穴人,著名小学(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五老”之一。 1929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直到1978年病逝,曾多年担任中文系主任,对家乡广济方言颇有研究,1958年出版有《广济方音之调类与调值》。891年生于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也字咀村,祖父刘燡(yi)为咸丰进士。1914-1917年就读于北京……[详细]
|
不断提升自己革命意志弥坚周启刚,1887年生于西樵,1978年病逝于台湾。周启刚父亲周荣生是“西樵藜涌乡周氏十世祖如川公第四子”,“世业诗书”,因不满清廷腐败,放弃功名,栖隐家居,从事丝农生产,领导同业建立产销合一制度,使当地丝业独放异彩。其母李雪怀是西樵太平村人,“一家之内,饮食之履,以至事蚕力农男女婚嫁,均躬任之”。周启刚幼年就读于家馆评莲书室及崇德书院,后受教于罗藻彝先生,专攻政经、移民等学……[详细]
|
孙桐萱(1895~1978),字荫亭,河北交河人。西北军将领,早年入冯玉祥部当兵,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孙桐萱为人正派,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很早就与中共有过关系。孙桐萱驻兖时任国民党第三路军二十师师长,由于他本人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所以孙部驻兖期间没有发生过骚扰百姓、寻衅滋事一类事情,而且他还主动协助地方在社会治安、市政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好事。孙桐……[详细]
|
李白凤(1914.3.14~1978.8.18),原名李象贤,笔名李木子、鹑衣小吏、沤堂、石山长、李逢,北京市人。是一位在文学创作、古史研究、文字学、书法、篆刻、绘画等多方面有成就的学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沈阳)后,因在天津铁路中学闹-,被校方勒令停学。后转入青岛市立中学读书。在此期间,他结识臧克家、于黑丁、吴伯箫、崔嵬等进步文艺工作者。1934年考入国民学院中国文学系学习。经常在施……[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