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循正,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1909年11月21日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1924年入福州英华书院,1926年入福州协和大学。同年秋入北平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攻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在蒋廷黻指导下专攻中国近代史。所著硕士学位论文《中法越南关系始末》二十余万字,被选刊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论文丛刊。1933年获清华大学研究院史学硕士学位。……[详细]
|
蔡云腾(1928~1973年),小名蔡粉。民国17年(1928年)出生于晋江石狮容卿村(今属石狮市灵秀镇)一个贫困农家。父蔡维岸,青年时旅居菲律宾,中年病逝异国,时云腾犹在襁褓之中,由母亲黄里含辛茹苦抚养长大。7岁入本村容卿小学读书,不久因家贫失学。民国25年,得金相院转博老和尚保送入泉州开元慈儿院续学。毕业后返乡参加农业生产。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全面发动内战,加紧抓丁扩军。民国36……[详细]
|
李育民,原名志膺,乳名华泽,屏南县双溪镇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幼年入私塾,先后进县高等小学堂、福州府中学堂文科学习。宣统三年(1911年)秋,转学私立福建法政学堂(后改称福建私立法政专科学校)。民国2年(1913年),他以法专首届优等生毕业。此时袁世凯北京政府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解散国会,篡改宪法,实行--。育民心灰意冷,放弃赴京铨叙县长和法官考试的机会,于民国3年春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详细]
|
何定杰(1896—1973) 字春乔,汉川南河渡人。1917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留校任附小、附中教员。此间认识陈潭秋,并掩护陈等在武汉中学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秋,随恽代英赴安徽宣城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次年夏回汉,仍任教于武汉高等师范附小。1923年在陈潭秋的支持和帮助下,由中华文化基金会派往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毕业时被该校理学院聘为实验生物学讲座助理。因成绩优异,被导师评为“中国优秀的遗传……[详细]
|
屈映光(1883—1973),字文六,临海县(今临海市)东塍镇人。青年时在临海县城求学,结识杨镇毅、杨哲商、王文庆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杭州就读于赤城公学,加入光复会。三十三年春夏间,随杨镇毅回临海创办耀梓学堂,以响应绍兴大通学堂光复活动。不久,大通事败,先后充安徽督练公所书记、台州印山商业学校监督、安徽陆军测绘学堂教习。宣统元年(1909)至上海,创办《风雨报》。三年冬,江浙联军会攻……[详细]
|
张明远(1898~1973)易县南城司村人。自幼投师学医,学成后开药铺当医生。1941年在龙华县创办了医疗合作社,并担任了中西医药研究会主任。当时由于农村缺医少药,造成严重病灾,仅长岭一带5个村流行病患者就有2500多人,占总人口的50%。为了解除病患,他吸收股金作资金,办起了医疗合作社,并将乡间中西医和有医疗基础的人发展为医药研究会会员。研究会会员分片下乡治病,哪里病情严重,他就带人到哪里去,遇……[详细]
|
方锡畴(1900~1973年),云霄东坑村人,幼读私塾,13岁离家到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就读。民国10年(1921年)考入福州协和大学。民国13年7月毕业,赴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深造,先攻生物,后改化学。在美期间边读书边担任助教,并从事科研工作,先后在爱阿华州《自然科学》杂志发表《木糖的利用》、《丁醇、-和-三元混合物的分析方法》、《分析麦梗、玉米梗组成的通分方法》等英文论文,受美国科学界的重视。民国……[详细]
|
袁定华(1915-1973),字钟毓,世居定海城关。自幼聪颖过人,毕业于定海公学,博览群书,精通史地,尤重乡土文化和民情风俗,极受师长器重。公学毕业后,即习商务,曾与人合作在道头开设宏成鱼米行,后独资在定海城外西道头海边开设豫泰丰木行。18岁时因热心公益,爱护乡里,被推任保长,继又任联保办事处主任。抗战期间,因其从业木材行,自动供料构筑沿海防御工事。迄至定海沦陷,乃走避上海,在十六埔设裕丰纸行,在……[详细]
|
邹作华(1894-1973),字岳楼,吉林永吉人,东北军出身,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保定军校第五期炮兵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十二期炮兵科毕业。国民党炮兵权威,擅长炮兵部队训练,编装与作战指挥。1920年投奔奉军,任炮兵营长。1922年2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因功升任炮兵团长。1925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升任炮兵旅长,1926年因平定郭松龄叛变有功,升任奉军炮兵司令,1927年5月,任奉军炮兵军长。19……[详细]
|
陆志鸿(1897—1973),字筱海,嘉兴人。陆祖穀长子。幼年由祖母、父亲授读诗书及历史、地理、算术。1915年中学毕业,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一年后转入本科。1920年毕业,以优异成绩免试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采矿科,研究金属采矿。1923年撰毕业论文《浮游选矿》,获日本学术界赏识。后应三井公司聘,在三池煤矿任职一年。翌年回国,任教于南京工业专门学校。1927年,中央大学设工学院……[详细]
|
吴百亨(1894—1973),祖籍乐清,出生于永嘉县城(今温州鹿城区)。少时仅在教会崇真小学读过三年书,后去农村替人牧牛,做帮工。17岁到温州普益药房当学徒,刻苦自学调剂学、药理学和外文等,得到晚清进士陈幼农的赏识,招为女婿。婚后由陈家资助3000元,在五马街开办百亨药房。7年中,积累资金万余元。1926年9月,在药房店堂后创办百好炼乳厂,以“白日擒雕”为商标,经二三年苦心经营,生产获得初步发展。……[详细]
|
赵得三(1886—1973),又名廷杰、绍里,长兴合溪人。清宣统元年(1909)考进浙江高等巡警学堂学习。辛亥革命光复杭州时,曾参加王金发、周淙率领的攻焚浙江巡检署之役。三年毕业,先后在湖州菱湖、镇海柴桥警察分所任警佐。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在长兴积极发展国民党基层组织。是年冬,成立国民党长兴县党部,被选为执委会常务委员。1927年3月,北伐军到达长兴,国民党县党部张贴标语,其中有……[详细]
|
野夫(1909—1973),原名郑育英(毓英),又名绍虔,字诚之,30年代初以EF(野夫)为笔名,后遂以野夫行世,乐清万岙乡寺岭村人。小学毕业即在家自学绘画,后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毕业于上海美专。30年代初在上海先后参加一八艺社、春地画会、野风画会、铁马版画会、上海绘画研究会、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等组织,并结识鲁迅。在鲁迅直接指导下,借鉴苏、日、法、比等国的版画艺风,结合中国民间艺……[详细]
|
何其俊(1900~19734)原名秀清,又名民锋,字其俊,以字行。海南澄迈县福场乡(今福山镇)土艳村人。1900年出生于耕读之家,青少年在家乡学校习读,由于勤奋学习,学业成绩较佳。1924年8月考上广州黄埔军校第2期。与王毅、王景星、王武华等分编在步兵科,何其俊租王家槐、丘士深等分在工兵科,由此开始军旅生涯。在校期间,第2期学生总队被编入战斗序列,随军参加平定广州商团武装叛乱和第一次东征以及平定滇……[详细]
|
卢亮生,曾名明诚,福州市人,清宣统二年(1910)生于平民家庭。民国20~38年(1931~1949),任福建省教育厅事务员、科员、股长、教育厅林场场长等职,解放后留用。1951年2~5月,先后在省政治研究班、“革大”第三部、省公安厅集训队学习,6月派到周宁初中任语文教员。亮生在任教期间,工作勤勤恳恳,一心扑在教学上。50年代周宁中学教学力量薄弱,他主动协助教导处工作,组织教研组,编排课程及教学活……[详细]
|
李人凤, 1911年出生在临淄北羊乡南卧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考入山东省立青州第十中学读书;1929年夏,考入山东省立青州第四师范。同年冬至次年春,在学校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参加了反对教会和叛徒杜华梓的斗争。1930年夏,于第四师范初师部毕业,秋,入第四师范后师部就读。其间,李人凤结识了该校教师、中共地下党员马石庵。在马的引导下,参加了“反帝大同盟”、“互济会”、“左翼作家联盟”等中共外……[详细]
|
方兆瑞 (1904-1973),河北省肃宁县人。1933年来到哈尔滨,在道外万泉涌香油坊做工。业余时间练习唱西河大鼓,后专心致志地钻研大鼓艺术。1939年36岁时,开始登台演唱西河大鼓《杨家将》。后终于成为专业曲艺演员。经常演出于道外的肖家茶社、张家茶社、王家茶社、魏家茶社等,几乎场场满员,有时到外县演出,也颇受欢迎。演唱的书目有:《斩将封神》、《前后七国》、《大隋唐》、《呼家将》、《杨家将》、《……[详细]
|
张文伯(1895--1973)字国华,辽宁省辽中县人。1921年于沈阳小河沿医专毕业来到双城堡,在西北隅永德堂胡同开设大北医院。1940年建楼于北二道街口作为医院院址。当时医院设有手术室、病床,在双城中、西两界个人开设的医院中,其规模最大,设备也较完善,而他本人又精通小儿科,妇科和骨科,为人治病异常细心和耐心,深受群众的爱戴。解放后任双城医学会会长,1947年去沈阳第二医院任急诊室主治大夫,后在沈……[详细]
|
王玉进(1911~1973),原名王朗波,黎族,黎母山镇茅桥村人。家境贫穷,1939年投奔革命,在澄迈县美合村参加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翌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卜壳枪班班长,1945年升任琼崖纵队四支队二大队中队长。指挥作战很有谋略。一次,他带领两个小队在南渡江上游阻击来犯的国民党澄迈县游击大队100多人,用两面埋伏的方法,待敌半渡截击,毙敌大队长等30多人,保卫了根据地。1945年12月,他在美……[详细]
|
万灿(1902-1973),名灿之,葛店镇人。早年随父万廷献在北京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在清华园(清华大学前身)带领学生旅行-被捕,出狱后被开除学籍。1920年留学日本,因见日方保守,无所学,遂回上海,入沪江大学。1922年赴法勤工俭学,又觉得法国过于繁华,非求学之所,遂转考德国柏林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期间,结识民主革命志士邓演达,因志趣相投,发起组织“第三党”(后改“中国民党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