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鹤龄(1880~1952) 字鸣皋,别号闻天,广西灵川县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秀才。因其父在桂林开设履祥商号经营不善,年年亏损,遂弃学从商,全力投入商店经营管理。仅四年,即陆续还清所欠债务,并有余力赞助地方公益事业,在桂林商界中影响甚大。从光绪三十四年起,多次出任桂林总商会董事、副会长、会长等职,并兼任广西省参议会议员、桂林同善堂堂长、广西护法国会议员等。民国10年(1921)孙中山……[详细]
|
段宗林(1880~1982)又名子均。高阳布里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保定加入同盟会,曾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1916年任北京大学庶务科长,同年5月,试图用炸弹刺杀袁世凯,但未成功。后因反对军阀割据、宣传同盟会纲领,遭直系军阀通缉,即躲避回乡。1917年9月在家乡布里村与李煜瀛、李广安、张秀波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后改名留法工艺学校,任学董。为扩建校舍,仗义疏财,捐献自家12亩……[详细]
|
吴莲艇(1880—1940),名欣璜,字莲艇,以字行,鄞县栎社路头街(今属石碶镇)人。早年就读宁波崇信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进嘉兴福音医院,从美籍医师文渊学医。三十三年卒业,获医学士学位,留院任文渊助理。三十五年,应同学陈谦夫邀,至慈溪县城筹办保黎医院,寓“保我黎民”意。越年建成开诊,任院长13年,率先推行新法接生等。1912年增建院舍、添置设备,为省内最早的私立医院之一。1916年起,……[详细]
|
贾玉铭(1880—1964)字惺吾。安丘县人。中国基督教著名神学教育家、神学家。1904年毕业于美国北长老会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开办的文会馆,按立为牧师。1915年在金陵神学院任教。1919年担任华北神学院副院长。20年代创办《灵光报》双月刊, 30年代在南京负责灵光报社工作。1930年任金陵女子神学院院长。1936年金陵神学院和金陵女子神学院合并,他辞去金陵女子神学院院长职,在南京创办中国基督教……[详细]
|
曲焕章 云南白药创始人 (1880~1938)字星阶,“云南白药”创始人。出生在江川县后卫赵官村,后迁居通海、昆明。曲焕章7岁丧父,9岁丧母,和12岁的三姐相依为命。1892年,到姐夫袁槐家学伤科。后自己配制百宝丹和其他伤科药方,开始行医。1898年,就医病人日益增加,曲焕章自采药材,与妻加工配制白药和其他伤科用药。1914年,经反复试制和实践,终于集大成始创“白药”。成为江川、玉……[详细]
|
王葆忱(1880~1938.3.17)原名王清臣。字葆忱,号荩卿,莱西市院上镇花园头村人。当过塾师。1923年,在本村兴办初级小学。1927年到1928年间,加入国民党。1928年被推为联庄会会长。后,曾任国民党莱阳县党部执行委员,代理国民党莱阳县教育科长。国民党山东省民政厅曾赠其“德高望重”匾一方。1930年,回乡建莱阳县花园头第十高级小学,并任校长,经常资助家贫而品学兼优的学生。“九·一八”事……[详细]
|
何存波(1880—1956),惠阳县横沥镇水东乡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参加惠州三洲田起义,失败后赴马来亚、吉隆坡等地从事华侨工作。民国20年(1931)在吉隆坡加入中国致公党,任马来亚加影埠工商俱乐部主席、惠州会馆监察委员。抗战期间,努力宣传抗日,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民国35年(1946)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加影埠分盟主席。民国37年(1948)遭英当局逮捕,1949年被驱逐……[详细]
|
李尽(女),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3岁时从安溪县蓬莱乡彭内村卖到南安华美山城村做童养媳。民国17年(1928),共产党在山后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李尽年近50岁,还积极学习文化,参加妇女运动,担任妇女会主席,带领广大妇女参加妇女运动,参加抗租抗税斗争,民国21年任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交通员,以贩卖豆腐、香烟为掩护,为党组织传达文件,探听敌情,来往于安溪、永春的崎岖山道上。李尽因自幼缠足,行走不便,……[详细]
|
张炳炎,陕县西李村乡张家坡人。1880~2月16日生。清末附生,著名医生,陕县首届政协委员。他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曾参加汴京(今开封)科举考试,晋为附生学位。壮年时,以教书糊口,兼行中医。1936~,同他人在李村开设泰和祥中药店,以行医为职业。由于他医术高明,服务热情,陕县、渑池、洛宁交界处病人多远道来此就诊。建国后,该店在共产党领导下,由中药店转为李村地区中西医联合诊所,后发展成为李村乡卫生院……[详细]
|
叶玉森(1880~1933年),我国早期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之一。字荭渔,又字红于、杏杉,别号中泠亭长、梦颉盦主,又号五风楼主,镇江人,初庄镇江九如巷,后迁德仁里5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叶玉森和赵伯先同案考取秀才。后自费留学日本。初入早稻田大学,后入明治大学学法律,并加入兴中会。回国后,任南京宁属师范教师。民国初年,任镇江县议会议员,苏州高等法院检察庭长。入南社,与吴江柳亚子相友善,历任安徽……[详细]
|
何鸣凤(1880--1947),又名何在文,字翼挥(后改一挥),洵阳县磨沟(今属金洞乡)人,国民党员。父何廷安系清监生,以农为业,家道富裕。兄弟三人,鸣凤为仲,故人称“二老爷”。清光绪末由上海理工化专科学堂毕业,闲居在家。民国二年(1913)九月十五日,凤翔王生岐部兵袭洵阳县城,县知事胡定伯弃城而逃,在洵河淹死后,何鸣凤奉陕南观察使命,代署洵阳县知事半年,为摆威风,恢复已废除之跪拜制度,树牌-,审……[详细]
|
王炳 (1880—1950)字谢陈。沾化县王见南村人。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考入山东大学堂,以后加入同盟会。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冬,创立棣州公学,首任公学监督(后改称校长)。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任山东省视学。1911年冬,当选为临时国会议员。 1914年初,出任临淄县知事,后改务实业。1919年4月,任山东黄河上游分局长, 写成《治黄刍议》一书,1924年辞职。1925年秋,黄河于……[详细]
|
李维翰(1880~1958),祖籍白水县。光绪六年(1880)6月15日出生于吴旗宁塞堡安家崾崄,取名李鹏飞。15岁时拜合阳县人雷先生为师,遂跟其读书学医。光绪三十年(1904)得中案首,主考学台给改名李维翰。1910年又补廪,提黉门饱学廪膳秀才。1912年弃学务农,以后又教过几年书。1931年起从医治病。1958年10月14日因患食道癌病故,享年79岁。李维翰为患者治病尽力尽心,随叫随到,不误诊……[详细]
|
李秀昂:(1880-1912)清代会党首领,老河口起义发动者。原名正唐。德安(府治在今湖北安陆)人。勇武有膂力,善射。1903年入湖北新军前锋营。次年曾暗杀钦差大臣铁良,未果,后装病入医院。1907年更名秀昂,投工程营当兵。翌年在汉阳归元寺后杀死三十标满族官员双福及戈利哈玛,后潜逃,继续与革命党人联络,谋起事。1909年入马队八标三营。1911年夏随队赴襄阳后,加入以排满反洋为宗旨的江湖会。武昌起……[详细]
|
刘铁戎(1880-1952年),原名广铭,字铁戎,以字行世,祖籍潭水凤翔乡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青年应征投入广东新军。宣统二年(1910年)参加庚戌起义反清,失败后潜回乡里,与同盟会员刘光组织潭水、三甲民军响应辛亥革命,率队进春城。民国元年(1912年)1月,刘光被民军萧士计部伏击遇难,铁戎即赴广州,在原新军同盟会志士帮助下得任低级军职。后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任上校警卫营长,充任侍卫官,常……[详细]
|
薛润泽(1880~1949)字雨生,本县淮宁湾乡薛家人。润泽聪明笃学、博文强记,12岁中秀才,称为“神童”。17岁同惠有光、薛勤玉3人赴日本横滨留学,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三年学满回国,当他和薛勤玉两人回家路过宜君时,被一伙土匪误当富商尾随劫行,薛勤玉被害,润泽只身逃脱。回家后因惊累过度致精神略有失常,从此居于家乡。润泽先后执教于淮宁湾、裴家湾等学堂,授徒整肃、教风谨严,多为诸生敬重。润泽素性公廉,……[详细]
|
217、高善范
高善范字仰光,清道光六年(1880)出生于鄜州城内。清宣统元年(1909)拔贡。民国八年(1919),推选为陕西省参议会议员。民国十四年(1925),任陕西省国民政府参事。民国十六年(1927),任宜川县县长。国民党右派违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发动-政变以后,高普范身为国民党地方官员,对共产党深表同情,仗义直言,反对国民党--,暴利盘剥,欺压百姓的弊政行为。因受国民党右派排挤,告……[详细]
|
毕正绥(1880-1959),字服五,孟县城内县前街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立志从事教育。他于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北京优级师范学堂文史系上学6年,于北京参加同盟会,他曾先后在开封中州公学、客籍中学、孟县高等小学堂、潢川中学、洛阳中学、孟县蚕校任教,还四次任县教育局长.是民国时期孟县杰出的教育家之一。他在潢川任教时,接触一些革命人士和先进书籍.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从民国15年(1926)开始……[详细]
|
梁昌诰(1880~1926年),字右真。茶洞乡定安堡村人。幼年勤奋苦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中解元。不久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学成归国后,历任教育、司法专门学校校长等职。宣统年间(1909~1911年)在家乡发动群众捐资兴办新学,动员其父捐田12亩,加上群众所捐,共得学田69.3亩。用租谷作为经费,办起花岭小学堂,成为茶洞乡最早的学校,使附近村庄的儿童都能免费上学。清末革命浪潮迭起,他……[详细]
|
王大犹(1880—1932),壮族,原籍左县(今属崇左县)。家庭清贫,年轻时因生活所迫,到雷平县荣圩乡打长工,后到堂屯入赘落户。民国十六年(1927),王大犹与养利县人杰乡团结村许超群一起,召集民众,树起“农民自卫军”旗帜,反抗国民党残酷统治,得到当地群众的响应,声势渐大,力量波及荣圩、榄圩、太靖、养利等地,队伍约2000多人。同年冬,王大犹加入冯飞龙部,初在王汉彰支队当队员,后任支队长。翌年农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