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五(1893~1919)名威,字振五。陕西扶风人。幼在本县读书,成绩多不如人。然其性格刚毅,常危坐如木偶。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0月)西安、凤翔相继光复,清军由东西两路夹击陕西。西路一支五营由回军统领崔正午指挥,陷陇州(今陇县)越千阳直趋凤翔;其主力七个营亦经麟游进抵凤翔城北。坐镇凤翔的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万炳南见守城兵力单薄,急向西安求援。时东路和西路乾州一带战事正紧,陕西军政府已无机动……[详细]
|
张化龙(?—1907) 字升云,扶风县原五泉乡绛中村人。武术世家。自幼练武,尤精连枷,有“手舞连枷,豆粒难入”之誉。因其武功娴熟高强,登门拜师者甚众,与李化虎、张应虎、昝化雄、赵彦雄、邓孟雄、帅大旗等好汉结交,以兄弟相称,情谊深厚。 光绪二十七年(1901),陕西巡抚李绍菜以筹备朝廷赔银为名,提高盐价只许官营,不准民间运销。官方垄断盐业,上下勾结,肆意抬高盐价,群众敢怒而不敢言。 ……[详细]
|
崔伟(1831~1893)又名崔三,回族,凤翔县南关外崔家凹人。幼时家贫,曾给地主当长工,长年赶车驮骡运输于外地。为人正直豪爽,精通马术、拳技,许多人拜他为师,跟随学艺,深受当地回汉族群众信赖。清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起义,凤翔府辖地回民拥戴崔伟为首领。八月四日,崔伟在麻家崖召集城外回民,反抗官府、团练之-。六日,官府将城内回民不分老幼全部杀尽,并调集西南乡地主团练2万余人,会同城内官军、……[详细]
|
武澄 岐山县凤鸣镇杏园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亚元,品端学广,善于诗文。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与凤翔解元郑士范等,重修“张子(张载)祠”;并重新整理《张子全书》,后郑去贵州做官,此事遂由武澄承担。他在编校《张子全书》时,编纂了第一部《张子年谱》,系统地介绍了张载的生平事略。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将岐令李文瀚所绘《召伯甘棠图》及《甘棠图记》勒之于石碑,置于周公庙之召公殿前,成为很……[详细]
|
隽瀛洲(1839—1905) 扶风县南阳乡鲁马村隽家人。排行为二,人称隽二。 自幼学习石工,技艺日益娴熟,尤以刻制石碑技艺为最。他在石碑上雕刻的蛟龙、石龟,生动逼真,刀法流畅传神。在扶风、眉县、岐山、乾县、永寿、武功等地颇有名气。一生带出很多徒弟,个个出手不凡。……[详细]
|
郑士范(1795—1873) 清末绅士,经学家。字冶亭,凤翔县高王寺人。道光二年(1822)乡试第一,后在贵州历任印江、安化、贵筑知县及平越知州,重视兴教办学。后回凤翔。同治元年(1862)劝告回民勿起义勿杀人,后入城协助知府张兆栋守城并镇压起义,晚年居家著述。撰有印江、安化、贵筑、平越诸志,《春秋传注约编》、《朱子年谱》、《许鲁斋年谱》、《归雨集》、《帚猗寮集》等。……[详细]
|
梁星源(1789—1852) 清代官吏。字石泉,岐山县范家营人,幼聪明好学,其家贫靠胞兄打柴卖草供养。后考取邑庠生,受聘教书。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历任广东鹤山、新安知县。初到新安时正值广东边境为防范外族入侵,兵差粮差络绎派民,梁星源视民力而勤谨办理,但诸军反以抗差诬告。湖广总督林则徐委查知情,见梁星源日夜巡防,与民共甘苦,甚是赞赏,反责诬告者。星源母亡服阕已毕后,复任新安知县。新安……[详细]
|
司马德戡(579—618)司马德戡,扶风雍城(治今陕西凤翔)人。幼年丧父,跟随一个叫释粲的和尚读书。成年后以屠猪谋生。开皇年间做侍官,数迁至大都督。隋炀帝即位,汉王杨谅不满,举兵反叛,他奉命随杨素前去讨伐。曾为杨素出谋划策,计谋诡诈,深得杨素赏识。因功授仪同三司。大业三年(607)升为鹰扬郎将。隋炀帝征辽东,又进位正议大夫,迁武贲郎将。因善讨炀帝欢心,倍受亲昵。大业十二年(616)炀帝南巡江都,命……[详细]
|
刘感 岐州凤泉(唐属岐山)人。后魏司徒丰生之孙。武德初,以骠骑将军驻守泾州,为薛仁杲所围。城中粮尽,刘感杀了自己坐骑让士兵食,他却煮马骨掺和木屑充饥。城将陷落,长平王叔良驰兵援救,刘感与叔良合兵战薛,失利被俘。薛仁杲迫其劝降城内将士,他假意答应,来到城下突然向城内大呼:“贼军粮尽、亡在朝暮,秦王数十万大军马上就到,坚守就会取胜”。仁杲大怒,挖坑将刘感下半身躯埋在土中,“驰骑射杀之”,刘感大骂……[详细]
|
和逢尧 唐岐州岐山人。性诙诡,长于辞令,官至监察御史。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加封御史中丞摄鸿胪卿出使突厥,报许金山公主下嫁默啜可汗,以惊人胆略使可汗及近臣敬服,设宴礼迎,南拜称臣。迁户部侍郎,后因附太平公主被贬职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转任柘州(今四川松潘一带)刺史,不久卒于任。……[详细]
|
王焘(670~755年)唐代著名医学家。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贞观名臣王珪之孙。他少时体弱多病,为治病接触了许多名医,及至成年,发奋学医,阅读了大量医书和文献资料,历30年的努力,撰成医学巨著《外台秘要》一书,为我国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武则天称帝时,王焘以祖父的官荫入仕,初任徐州司马,迁邺郡太守、给事中,晋阶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当他到弘文馆供职后,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国家珍藏的一批古典医书……[详细]
|
石泰(约1021—1158) 宋扶风医家。治病不收报酬,凡经他治愈之患者,只需为他种杏树一棵。久之,杏树成林,今扶风杏林镇即由此得名。后从张紫阳学道(张著《八脉经》),著有《还原篇》,相传寿137岁。……[详细]
|
杨从仪(1092—1169) 南宋抗金将领。字子和,天兴(今宝鸡县)人。初补凤翔校尉权天兴县事。建炎四年(1130),奉吴玠令领兵在凤翔一带抗金,因功升秉议郎,迁副将。绍兴十二年(1142),拒金兵于仙人关。翌年,出御爱山,抵大池原,断金兵粮道。绍兴三十二年(1162),夺大散关,占和尚原。官至安康郡开国侯。……[详细]
|
王檝 字巨川,元代名臣,凤翔虢县(今宝鸡县)人。父霆,在金朝任过武节将军、麟游主簿。王檝风流倜傥,年弱冠,举进士不第,遂入终南山,潜心读书,对孙、吴兵法,尤为留心。金泰和中,檝又试,不中,便上疏朝廷,论天下形势和经世急务等,得金章宗嘉许,即任为缙山元帅府给事中。又因元帅高琪推荐,特赐进士出身,授副统军,驻守涿鹿。 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檝督军迎战,鏖战三日,兵败被俘,临刑从容镇定,神色自若……[详细]
|
阎询 字议道,宋时凤翔府天兴县(今凤翔县)人。少时博览群书,名播遐迩,赐进士及第,累迁秘书丞、监察御史等职。奉旨审理王素案时,因与王有姻亲关系而按例回避。降监河阳酒税,累迁盐铁判官。 阎对北方地理颇为熟悉,一次受宋朝派遣出使契丹,契丹派来作引导的王惠领其从松亭关一路前往。阎知道要走冤枉路,就嘲讽王惠:“此松亭路也,胡不径葱岭而于枉若是,定非夸大国土广以相欺邪?”问得王惠羞愧满面,默然无……[详细]
|
甄仪 字伯礼,麟游人,明洪武举人,为人忠厚守信。建文年间选入中枢任户部主事,以老诚练达,曾历任长沙府、嘉兴府同知。所至除暴安良,注意发展地方经济,人民悦服。永乐四年(1406)改官顺天,在职十二年,政平民息。自动请去,百姓陈情挽留,皇帝应允。永乐十六年(1418)晋升京兆尹,在职八年,贤声懋著,皇帝誉为“忠亮笃实”。 洪熙元年(1425),迁升为户部左侍郎,仁宗特颁旨三道,诰封褒扬其父……[详细]
|
杨茂 字林修,今宝鸡市金台区玉涧堡人。明永乐九年(1411)举人。正统年间(1436~1449)曾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弹劾官员,不避权贵。当时云南边境有外族入境骚扰,朝廷任杨茂为云南省广南府知府。杨到任后,先开仓赈饥,后组织剿寇,当地群众争为效命,很快安定了地方。杨茂在任十六载,秉公办事,不谋私利。日食粗粝,佐以菜蔬,人称“杨青菜”。其孙杨祥,以举人任四川省重庆府通判,后升夔州府(今四川省奉节……[详细]
|
张抚 字世安,明宝鸡县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初授刑部主事,耿正廉明,不畏强御。都督王义、刘宁,广宁侯刘铨,山西镇守太监石岩,各犯重罪,慑于这些人的权势地位,无人敢去审判定案。张抚秉公而断,很快审讯判决了这几个案子。浙江按察副使张蕙恶迹昭彰,朝廷派去惩治的官员,个个噤若寒蝉,不敢深究。“抚劾之”,使张蕙在罪责面前不得不低首伏法。后进四川按察副使,适遇饥馑,张抚以自己的俸银,购买大米三百……[详细]
|
阎仲实 (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光甫,陇县城关乡祁家庄人,阎璿(陇县地方教育家)长子。明景泰七年(1456)中解元,成化五年(1469)中进士。曾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员外郎、河南省右参政。晚年仕归回里,从事教育,就其父所建“静乐堂”改办“千山书院”,并建“崇经阁”,藏书数万卷,设讲书堂,四方俊秀皆聚学其间。他亲任讲师,才子多出其门。长子阎价、孙阎钦皆中进士。千山书院有学田百余亩,为明代陇州书院之首……[详细]
|
虎臣 明代官吏。字良弼,麟游人,明成化末,贡入太学,为人慷慨尚义,中贡生时,适逢陕西、山西、河南大灾,入京即具表上闻,被皇帝采纳施赈。又陈时政得失,未被采用。成化二十三年(1487)上疏宪宗恳请拆除万寿山棕棚,被太学祭酒费訚以铁链拴锁待罪;宪宗见其疏,惊其才识,拆棕棚,授七品官。为吏部尚书李裕所妒,改任云南鄂嘉县令。到任后,抑土豪,开银矿。后入边陲,安抚少数民族,中瘴气而卒。……[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