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嘉绩(1908~1931)乳名国有,化名国劳、逸民,小寺子村人,中农家庭。祖父慕锡壮,务农兼行医。父慕应秀,清末捐秀才。嘉绩生性聪明,从小好学,葭县螅镇高小毕业时,列优等生。1927年,嘉绩随族叔慕少明赴榆谋职,由同乡曹道农荐举,任国民党第三监狱看守,后升看守主任。在此期间,胸怀救国大志的嘉绩,常与榆林省立第六中学老师樊峻(共产党员)等人接触。经樊介绍参加了共产党。他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指示,设法……[详细]
|
杨 清 (1915~1983)字天诚,中国现代心理学家。1915年8月21日出生于府谷县深墕村一个自耕农家庭。幼聪慧,能言善辩,争胜好学。本县南高毕业后考入榆林中学。1936年榆中毕业后就读于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联大毕业获学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获文科檀香山奖学金。1943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研究院,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师承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1943年9月至1950年7月,先……[详细]
|
舒林 (1920~1981)原名苏启仑,府谷县陈家畔村人。1933年在本县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榆林职业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冲破重重阻挠,奔向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踏上革命征途。他学习勤奋、思想进步,入学第二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被党组织派往新疆新军营俄文班学习。1940年初,随全营一起奉命撤回延安。随后,被分配到-单位担任俄文翻译和俄文教学工作。1945年8月,日寇……[详细]
|
张国继 (1907~1935)又名张根儿,出生于府谷县前石畔村。祖辈以务农为生,父辈改做河路工人。兄弟4 人,张国继为大。他从小聪明,深受父母喜爱。1921年,国继入私塾。1923年失学回家,随父跑河路。1929年,国继被国民党二十二军吴汉卿部队抓壮丁,在一个步兵连当兵。1931年,国继因共产党嫌疑被清理出二十二军。于是他又当起河路工人,经常在河路工人中,宣传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详细]
|
高宏轩 (1907~1936)字愈钧,化名子平。生于府谷县武家庄乡庄子坪村一个劳动人民家庭。兄妹10人,排行第三。其父边务农、边在碛塄镇开办一个小店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2年,宏轩入碛塄私塾。1920年,到府谷县城第一高级小学上学。1928年春,以优异成绩考入榆林中学。当时的榆林中学教员、职员有很多是共产党员。他与进步师生接触频繁,交往甚广。党组织秘密开会他给望风放哨,党组织散发传单贴标语他……[详细]
|
杨岐山 (1907~1941)又名杨凤鸣,化名杨青山,府谷县傅家墕乡元坨子村人。1927年府谷县南门高小毕业后,考入省立绥德师范。其间,结识进步师生,聆听革命真理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宣传,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使他深受教育,大开眼界,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考入西安中山军事学院。秋季,返回家乡任小学教员,冬季因参加教育界寒假“索薪”斗争被捕坐牢一月。1930年,岐山受党组织派遣去太……[详细]
|
柴汉生 (1908~1968)原名柴浩,字汉生,府谷县院家峁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高小毕业后考入山西太原斌营中学骑兵科。1931年,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党的地下交通工作,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是年七月,党的地下组织在山西平定县高桂滋的驻军中发动兵变,拉出一部分组成红二十四军,由河曲渡河,开到神府一带开展革命武装斗争。一次汉生护送该军党的负责人与当地党组织联络时,不幸被井岳秀部驻府谷的高景明营……[详细]
|
刘天鸣 (1899~1968)原名步衢,又名天民,府谷县西关人。少时在县城读私塾和小学,毕业后考入山西太原工业学校。1923年,入北京世界语专科学校进行短期语言学学习。1924年,在上海经刘文蔚(神木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奔波无定,脱离了组织,一直未能恢复关系。但他在革命的影响下,急公好义,为民请命的性格却从未消沉,尤其对-的枉法,军阀的专横深恶痛绝。曾与陕北军界的高桂滋、郑仕臣等人多次联络……[详细]
|
赵 博 (1906—1941)出生于府谷县清水乡赵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6岁时丧父,7岁入本村私塾,15岁入县城南门高小。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刻苦学习,品学兼优,向往光明,追求进步。1923年,南高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到当时颇有名望的山西汾阳美立铭义中学。在汾阳上学期间,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经常与该校的一大批进步教员和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宣传新文化……[详细]
|
李来宾 (1905~1939)字玉鸿,府谷县城人,出身贫寒家庭,祖辈饱尝欺压之苦,故父母竭家财以资来宾上学。先读私塾,后入县立南门高等小学。其时,正是“五四”运动时期,在一些进步教师的影响下,来宾逐渐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思想。南高毕业后,考入太原第一中学,在该校上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进步活动,并秘密加入共产党。1928年毕业后,返回家乡,被聘为府谷县建设局局长,他便利用这一公开身份……[详细]
|
韩子佩 (1904~1950)府谷县城人。1925年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后,终身效力于国民党军队。韩氏死心卖力于国民党的-政策,颇受其上司的青睐,官职晋升飞快。30年代在陕北曾先后担任保安团长、-团主任、保安司令等职。其间,竭力破坏中共地下组织,残酷杀害了一批又一批中共地下党员。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任警备副司令的韩子佩效力于左右,为胡匪的得力鹰犬。胡匪进占延安后,韩氏立即组织“-团”,进行-反……[详细]
|
赵希贤 (1901.5~1980.8)又名赵宋儒,曾用名张有才、张名由,化名子义。出生于府谷县清水乡赵寨村一个农民家庭。1909年,入本村私塾,1917年7月,入府谷县南门高小,1920年,考入太原甲种工业学校。1924年毕业后,返回府谷,先后在南高、模范小学、民众小学当教员。一边从事教书,一边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准……[详细]
|
李来通 (1901~1954)字达聪,本县黄甫人。出身医学世家。8岁入私塾,受父亲中医启蒙教育,18岁起开始行医。李来通在长期的医务生涯中,刻苦钻研,探究医理,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擅于妇、儿疾病,对急危重症尤有独到见解。有一年高而瘫痪的妇女,0生蛆,衣、被、炕、地到处都有,经他用偏方治疗3次即愈。有一患者足拇指疼痛,嚎啕大哭,他用偏方治疗10多次而痊愈。有一青年,腹痛剧烈,经他针灸,一针即愈。诸如……[详细]
|
张登阁 (1893~1946)字相臣,府谷县高石崖乡黑山村人。 晚清秀才,民国初年于榆林殖边学校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北京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保定讲武堂炮科。毕业后返回府谷,筹建民团并任府谷民团团长。供职不久,因坚持革新、主张正义而与守旧官僚政见不一,弃职出走河南,任国民革命军高桂滋部炮兵营长。一年后返回陕西,先后出任佳、米、绥、清、吴五县禁烟局长、府谷县建设局长,又因怒打侵吞教育经费的前府谷教育局长……[详细]
|
柴振治 (1884~1966)字叔平,府谷县柴家墕村人。祖父柴立本系清朝拔贡,在任河南太康县县令期间,曾因奉朝廷命令总领修补黄河缺口而获重奖。离任时,购置大量图书返籍。其又一生行医。在藏书丰富、医学门第的家境中,他自幼广览群书,尤其喜爱儒学经典与《内经》、《伤寒》、《金匮》、《本草》、《景岳全书》等医学名著。14岁时开始行医。其间,他结合临床实践,广采民间偏方、验方,潜心研学,技艺大进。1933年……[详细]
|
杨芝林 (1879~1961)字秀山,府谷狮子城人。出身耕读世家。其弟兄三人(长兄荫林、次兄蔚林),均为晚清秀才,先生列于最后一科的“案首”中。民初以后,先生变卖贾家湾水浇地五垧,携资赴京,自学于北京图书馆。时与侄婿孙如金研讨自然科学,并结识绥远清水河人李士林(后赴法国留学),成为研讨科学的挚友。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的三年游学生涯,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其务实精神便集中在“永动机”的研究上。……[详细]
|
杨琛 (1878~1954)字献丞,号仲山,府谷县城人,出身读书世家,自幼好学,恪守家规,晚清秀才。民国初年入陕西优级师范,毕业后,看到本县教育无人问津,遂摒弃对富贵名利的追逐,毅然返里,从事教育。为立志振兴府谷教育,曾写《告府谷同胞书》,力陈兴办教育于国于民之利,劝说百姓送子入学,热心支持教育。一时间,城乡子弟入学者倍增。先生知识渊博,国文、历史、英文、数学诸科目,均能执教。讲授别有风采,学生听……[详细]
|
袁宝善 (1881~1933)字庆三,府谷木瓜人。初跟随姐姐、父亲学习,20岁入郡庠,后入榆林中学,不久由陕西省巡警学堂保送到北京高等巡警学堂肄业。袁先生性旷达,善交游,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民国初年,为两任省议员,一任省参事。任第一届省议员闭会回籍,接办本县第一高小学校。其间,他目睹家乡父老生活惨淡不堪,还要负担沉重的苛捐杂税,心痛之至。于是,出任第二届省议员时,联络各议员接连上 书,力陈百姓苦难,……[详细]
|
孙如金 字丽生,府谷镇前石畔村人。幼时丧父,自幼敦厚朴实,聪颖好学。高小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山西第一中学、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为府谷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与陕北同乡拟在绥远一带集股组织一皮革公司,自任董事之职,因时局混乱而中止。即赴上海、汉口考察实业,心得颇多。是年秋,归里省亲,适逢榆林中学招聘教员,先生应聘为数理教员。目睹家乡境况,感到家乡中从事实业的人才太少,于是,他提议在榆中增设职业一科,……[详细]
|
王金禄 字斗山,府谷县城人。少时求学于三晋名儒阎绍丕先生门下,后家贫辍学,从事商业,数年间竟成大贾,积钱十余万元,驰名遐迩。然而,斗山喜读书,好施舍,经商非其所好。本县书生刘学孔、关乙臣学业拔萃,苦于向学无资,不得不辍学谋业。斗山及时解囊相助。后来二人双双赴考登科,斗山因之被时人誉为“济世之才”。县城人苏过义,为穷所逼,欲鬻妻以活命。斗山知之,立即助以款项,使苏过义夫妇未成破镜,且白头偕老。一次,……[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