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兰(1924~1971年),女,武陟县木栾店人。1938年7月参加革命,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她出生在木栾店花店街贫苦家庭。上学期间刻苦努力、成绩优秀。1938年在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爱国浪潮影响下,15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太行南区游击队,后被送到华北干部训练班学政治、学军事,学习期满分配到晋城妇救会任组织部长。面对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在山西省进攻解放区,袭击抗日民主政府,逮捕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的……[详细]
|
史隆甫(1903~1970),又名安栋,武陟县西陶村人。史曾在本县上小学和甲种商业学校,毕业后考入开封留欧美预备学校。1928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人国立巴黎大学水利系学习,6年学成归国。1934年,史隆甫回国后任河南大学教授,后任河南省建设厅测量队长、技正,主管全省水利。在职期间,曾疏浚小清河,使全省水利交通大有发展。当时,黄河在董庄决口,省府派人前往堵塞,拖延岁月,不得合拢,于是派史前往主持其事,……[详细]
|
陆沅(1898~1970),武陟县范庄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曾在河北保定、天津南开中学上学,后考入南开大学,适值“五四”运动,他积极参加活动。1925年,陆在南开大学采矿系毕业后,先后在山东禹村华宝煤矿、江苏贾旺煤矿、山东第一、第二矿务局、河南省修武县豫修煤矿、甘肃省阿干镇煤矿任工程师。建国后,陆沅参加革命工作,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1951年国家燃料工业部成立后,陆沅参加了由全国……[详细]
|
李嘉言(1911~1967),字慎予、泽民,笔名高芒、景卯、家燕、常山、慎予,武陟县布庄村人。是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家、教授。李早年在河南沁阳省立第十三中学、开封省立第二中学和开封国立河南大学预科读书。中学时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开封团市委书记,因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写作新诗。1930年至193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是清华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详细]
|
张文通(1899~1962),字贯一,武陟县东马曲村人。自幼从师于武陟县东厂何明顺师傅学大洪拳。1925年在木栾店广济小学任国术教员。1927年经河南省第四行政公署选拔,赴开封打擂,获第二名,由河南省长刘峙亲授“青钢剑”一柄。同时被授予“武士”荣誉称号。同年秋代表河南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武术(打擂)比赛,获甲等第五名,授予“国士”荣誉称号。由冯玉祥将军颁发奖品,并获镌刻有“行政院长汪兆铭”(汪精……[详细]
|
郝象吾(1899~1952),原名郝坤巽,字象吾,留学美国曾用名K、S、Hr,武陟县南东陶村人。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学家。郝出生在农民家庭,幼年曾读私塾,辛亥革命后到县城上小学堂,后赴省城开封考入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7年被选送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攻读6年,获遗传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在河南中州大学任教授。1926年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在河南中州大学理学院任教授兼理学院院……[详细]
|
申胡长(1932~1948),武陟县宁郭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8岁即随着父亲拉鸿车,挑担子,奔波于焦作、博爱等地,靠卖油卖花生维持生活。1945年1月,宁郭镇第一次解放,年仅13岁的申胡长就当了儿童团团长,与此同时,并在本镇业余剧团兼当小演员,他白天站岗放哨、晚上排演剧目,他善唱怀梆、曲子、兼唱京戏,具有一定的表演艺术。在《血泪仇》中,扮演的“小狗娃”。形象真切动人,深受观众赞誉,村上人都亲切地……[详细]
|
赵明(1926~1947),河北省邱县贾寨乡赵村人。194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离校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8月,由太行区党委分配,赵明到温陟县工作,后任武陟县第二区农民协会副主席、武陟县第五区农民协会主席、区委副书记兼组织委员。1947年他结婚不久,便毅然离开温暖的家庭,带领武工队下山,继续开展游击战争,经常活动在武陟县东张村、南张村、李庄、王庄一带,多次打败国民党杂牌队的猖狂进攻。同年8月1……[详细]
|
刘三阳(1909~1947),又名刘德俊,武陟县西尚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初,介绍王引、李元等3人入党,并建立了西尚村党支部。1933年,刘亲自组织群众-,向广大群众和干部宣传革命道理。1938年,正当日本侵略军进攻武陟时,他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并和王文有、刘德胜等6人,一齐参军,转战太行。同年12月,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制造了“许河事件”。致使赵潭支队伤亡……[详细]
|
王传盛(1916~1947),武陟县楼下村人。14岁时赴山西平阳府一家饭店当学徒。1942年,在平阳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任武陟县-侦察员,经常活动于博爱寺湾一带,收集情报,不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敌人终日提心吊胆,多次悬赏捉拿他,而传盛并没有丝毫退缩,仍然神出鬼没地活跃在敌占区内,乘机袭击敌人。曾获太行四分区“孤胆英雄”称号。1947年2月21日,王随八路军下山,袭击敌人。当他带领几名公安战士至……[详细]
|
李然(1902~1946),女,武陟县北阳村人。勤劳纯朴。婚后孝敬公婆,和睦邻里,是武陟县妇女界最早的干部和共产党员之一。1945年,八路军首次解放西半县,建立地方行政机构。李然担任了北阳村妇联会主席,后又担任县参议员。解放战争开始后,李将村中的妇女组织起来,为解放军织布,做军鞋、军衣、慰问袋等。前后共做军衣400多件,军鞋800多双,慰问袋160多个。1945年,解放军在北阳村崔来福家中设了一所……[详细]
|
王玉松(1907~1945),武陟县东仲许村人。河南大学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浚县赵岗第九小学教书。此间,他自编教材,积极向学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31年冬,王带领赵岗第九小学的师生和农民一道参加了冀南农民-。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武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抗日热潮。他毅然投笔从戎,走上抗战第一线,在武陟抗日民主政府中任宣传队长,积极宣传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并组织抗……[详细]
|
梁琨(1915~1944年),字毓亭,武陟县北小段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5年参加革命。1938年组织工人抗日游击队,任指导员。后任太行南区工委委员和修武县工委委员。1938年初,梁琨为了抗日,组织了抗日敌后援会和武陟县抗日宣传队(他担任副队长和指导员)。他带领宣传人员,奔走于城镇乡村之间,以演讲、写标语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梁琨除以搞宣传工作外,还十分重视组织发展工作。他经常组织“民先”成员……[详细]
|
薛临川(1905~1940),字为余,武陟县薛小段村人。毕业于汲县师范。在汲县读书时即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到焦作、武陟等地教书。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赵谭支队(支队长赵基梅、政委谭甫仁)党总支书记、团部党总支书记等职。在其负责部队组织建设工作期间,积极发展、壮大党的队伍,吸收新党员,充实部队的骨干力量。11月下旬,当部队由修武县的六沟一带转向博爱县活动时,被国民党九十七军朱怀冰部包围。薛临危不……[详细]
|
王树起(1914~1935),字起予,武陟县王顺村人。童年就读于私塾,1928年考入武陟省立第十四中学。树起天资聪敏,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他酷爱进步书刊,深受共产主义思想薰陶,勇于向腐朽势力作斗争,颇受进步师生的推崇。1930年春,学校当局怕革命思想在青年学生中传播,裁减了学校订的报章杂志及进步刊物,同学们共推树起为代表与校方交涉,校方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以致激成-。树起和同学们一起,赶跑校长,并……[详细]
|
鲁连城(1854—1934),字联卿,武陟县木栾店人。幼年家贫,仅读几年私塾。 尔后,经商办工厂,逐步由小商贩发展成为实业家,是民国时期河南省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光绪四年(1878年),鲁连城开始做小生意,先是肩挑,后用车推。主要经营针线、头绳、顶针、鞋带、布带、钱搭之类小百货,寒署无间,生意逐渐兴隆。遂后又开始经营四大怀药,每年推人力车往返于武陟、汉口之间,去时带怀药,返时贩布匹,生意越做越大,逐……[详细]
|
王士杰(1858~1931),字伟臣,号耐安,武陟县木栾店人。光绪五年(1879),郡试第一,补县学生员。戊子(1888)年中举人,戊戍(1898)年成进士,授礼部主事。1900年义和团进京,围攻使馆,喋血都城,礼部与外国使馆为邻,弹落如雨,他宿署中,赋诗自遣。八国联军入京,两宫及光绪皇帝奔太原,他给皇帝上疏请迁关中。1901年慈禧、光绪还京,赏加他四品衔。1906年补祠祭司主事,充铸币局掌印。1……[详细]
|
毛树棠(1779~1845),字荫南,武陟县木栾店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授编修。道光四年大考,名列一等二名,晋侍读、侍读学士、大常寺、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署宗人府承,转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并任广东乡试正考官,阅朝考拔贡卷,阅复试进士卷,还是比较著名的书法家。总督仓场,是个重任,“夫京师之本,莫重于仓储”。他任职期间,勤于职守,善于管理,防盗防弊。在京居官时,……[详细]
|
李坚(~1399),明武陟县李后庄人。其父李英,随朱元障起兵,官沂州(今山东临沂县)卫指挥佥事,后升骁骑右卫。洪武十四年,随颖国公傅友德征云南,屡立战功,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倚重,后值云南海上彝族上层分子起兵反明,英又去平息“杀数百人而死”。朱元璋派官致祭,赐葬于南京紫金山,追封为镇国将军指挥使。李坚以父功,得配朱元璋第六女大名公主,官驸马都尉。朱元璋死,其皇太孙朱允即位,称建文帝,晋李坚妻为大长公主……[详细]
|
蔡茂(公元前25年~公元47年),字子礼,河内怀县(今武陟县)蔡庄人。汉哀帝建平年间(公元前6年~公元前3年),由于研究儒学造诣较深被征试博士,因其对救灾有策,升任仪郎。在王莽称帝时,其以病为借口,辞官隐居,后复任仪郎。擢广汉太守任内,惩治地痞,政绩卓著。遇洛阳令董宣举斗湖阳公主之事,蔡茂喜欢董宣刚正不阿,俩人关系密切,相从甚厚,他上 书朝廷禁制贵戚,在书中说:“臣恐绳墨而不用(绳墨即章程),斧斤……[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