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1926-1942),女,原名梅蓉,修武县孙窑村人,少年时寄居城郊外祖父家,就读于修武县女子小学。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侵占修武县城,梅蓉-辍学回家。此时,共产党领导的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正在她家乡一带活动。年仅12岁的王梅蓉和姐姐梅英,都参加了游击队所领导的抗日宣传队。梅蓉是队中年纪最小但却是最活跃的分子,她自改名王健。经常与同志们一起,爬山越岭,走家串户,通过唱歌、表演、贴标语、发传单……[详细]
|
刘少和(1915-1940),原名绍荷,修武县万箱铺村人。先后在家乡私塾、修武第一完全小学、开封省立第一中学、河北省立北平高中和北平私立弘达中学读书。他通过阅读一些马列主义著作,特别是经过1935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的战斗洗礼,萌发了革命思想,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2月,北平高中学生为反对校方控制学生自治会,群起-,--,后遭反动当局镇压,刘少和与同学……[详细]
|
赵同孝(1898-1940),修武县大南坡村西小庄人。从幼年起,就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1938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进驻大南坡村,宣传抗日,扩充队伍,建立地方政权。赵同孝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积极参加了游击司令部所领导的抗日活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抗日救亡和穷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的斗争。1938年3月,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选举共产党员程明升为县长,赵同孝担任修武……[详细]
|
程毅(1883-1908),原名秀申,字翘轩,修武县城内新街人。父名石玉,以教私塾为业。毅幼年随父读书,19岁考取秀才。后因废科举、兴学堂,乃先后就读于河朔学堂(武陟县木栾店镇)和河南高等学堂。程毅在河南高等学堂求学时,正值帝国主义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对外-投降,对内残酷镇压群众革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人民忧心如焚。程毅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开始认识到中国所以受列强欺凌,完全是……[详细]
|
原循慈(1896—1981)名孝友,字循慈,温县北平皋村人。1923年考取北京大学,1926年曾参加“3·18”惨案的--。就学期间,还上 书河南省政府,陈请在家乡北平皋村开设集贸市场和创办邮政代办所,经年余获准。1929年大学毕业后,执教近四十年。自1950年起,历任温县1一一4届县人代会代表,温县抗美援朝分会常委。……[详细]
|
郑继茂(1935一1968.10)温县林肇乡姚庄村人,生前为哈尔滨铁路局搬道工。1968年10月的一天,他已经下班准备回家,这时突然发现一列无人驾驶车厢,脱闸向前滑行,眼看就要与前边停的一列车厢相撞,他冒生命危险跳上车厢,刹车制动,避免了一场大祸,保护了国家财产,而他却被挤在两车中间,身体下部严重受伤,经抢救无效而死。潘复生等省领导同志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啥尔滨专门举办了“郑继茂烈士英雄事迹展览……[详细]
|
任辰生(1885—1968)温县南张羌村人,自幼家贫。任对打井有丰富经验,1951年率全家自建砖井一眼,粮获丰收,全村人相率向他学习,掀起了打井抗旱热潮。1952年,他领班在本乡建井119眼,帮外乡建井94眼,当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先后出席了县、地、省和华北区劳模会。1953年,他总结了“深耕八寸,冬春浇水,分期上粪”的小麦栽培方法,亩产平均达577斤,被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常务委员。……[详细]
|
秦义兴(1891.5.26一1966.11.2)乳名六,温县西南冷村人。1921年,他与外甥李正新合作,多次研究改良提水工具。终于在原来扳桶辘轳的基础上,试制成功一种自动翻倒桶,这种桶一边扁一边园,呈半园形,腰部安有一对能够转动的铁环。提水时,桶的一上一下有铁环沿着竹竿(也有用粗铁丝的)而上下滑动,提到井口时,铁环被绊住,随着桶的继续上升,水桶自动翻倒。这种桶较之靠人力扳倒水桶的辘轳省时、省工、省……[详细]
|
陈发科(1887一1957)字福生,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七世。发科自幼练拳,技艺渐入化境。1929年受侄照丕推荐赴京传拳。陈在京教授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沈家祯、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悟、肖庆林等。其中不少人今尚健在,皆为当代有名的老拳师和各武协组织成员。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氏太极拳》一书,其中一路、二路拳式,均依陈晚年拳式所定。是祖国宝贵的武术遗产。1957年陈发……[详细]
|
白蔚更(1887一1955)温县王羊店村人。擅长中医外科,常自制一些外科药品,如“红升丹”、“-”、“五色灵”、“雪花散”、“八宝珍珠散”等,主治伤疮溃疡等病,善用“阳和汤”、“仙方活命饮”等内服方剂,在温、孟、沁等县部分地区颇负盛名。曾有祥云镇王某患腹疼月余,未医恶化,直至大便从口中喷出,白接诊后,遂杀一狗,将狗肠植入-,使大肠通达,内服汤药,外用妙散,不久即愈。……[详细]
|
王务本(1875—1954)字一臣,温县南张羌村人。30岁中秀才,因家业被豪绅霸占而清贫,从此再未求取功名,终生执教乡里。先后在本县、焦作、汜水、鄢陵等地教书近50年。解放后,在赎地倒产运动中,王将被-收回后,主动上交政府,分给贫苦农民,深得人心。后被选为温县各界人代会代表。1946年春,王以“开明士绅”,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参议员。当年冬,八路军备战转移上山,王被国民党还乡团抓获,受尽折……[详细]
|
王太春(1864一1950)字和庵,温县辛庄村人,出身富户。后家境衰败,中年外出经商。1930年前后暴富而归,置办良田百余亩及大片滩地,年租仅小麦收百余石。王自成富豪,即周旋于军、政、匪各派势力之间,投机钻营,1932年当上五区区长。1933年,黄河决堤,群众流离失所,经温县民众再三要求省河防局,始准复修黄河大堤。王怕修堤占其土地,遂勾结大玉兰村富绅段某,一方面假言-修堤,令各保在自纸上签名,暗地……[详细]
|
程万富(1915—1947)中共党员,山西昔阳县南界都人。1945年调温县任五区区长,领导群众运动成绩显著,《新华日报》(太行版)曾报道其事迹和经验。1947年3月30日,大屯战斗后,转移中被敌俘获。万富在狱中常把所分食物分给其他难友,并主动承担全部责任,以解脱被俘民兵。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毫不屈服,终于1947年4月被敌人残杀于沁阳城。……[详细]
|
常本太(1904一1946.10)温县常庄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会主席。1946年10月八路军备战转移上山后,常本太被还乡团抓捕,在被审讯时把他吊在梁上。用木棍打,把粗木棍打断了数根。并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常始终不屈,最后被开膛挖心处死,并将其9岁的次子一起处死。为纪念他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1968年,本村群众在村南为常本太修建了纪念塔。……[详细]
|
原振芒(1915一1946)女,出生于东马村贫农家庭,婚后家在北平皋。1945年秋,她积极参加反奸反霸斗争,带头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创建了村农会,任本村首届妇女主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八路军备战转移上山,她未及离村,被“还乡团”将她与其夫、子同时逮捕。匪徒凶残地以割其夫双耳,杀其子相威逼,并对她严刑拷打,原始终不屈。最后昂首阔步,走向刑场,被国民党还乡团残杀于北平皋西寨门外。……[详细]
|
秋英妈(1900—1946)女,温县前杨垒村人,穷苦农民。反奸反霸斗争中,积极投身运动。194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农会主席。1946年秋,国民党还乡团侵温,八路军备战转移上山,秋英妈怀孕未能上山,遭还乡团逮捕。审讯中地主、恶霸分子对她马鞭抽、烟锅敲、火柱烙,用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被敌人开膛扒肚,残酷杀害。……[详细]
|
范廷琛(?一1942)字献之,温县留尚村人,清末秀才。清末废科举后,范入上海化工学校学习,民国初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回县后历任县视学、女校校长。1926年至1927年,范积极参加并领导打神像和妇女解放运动,倡导宣传放足,组织“天足会”。编写《缠足痛》民歌,教学生和妇女咏唱。军阀混战时,应村人要求担任保长。他将村民组织一起,凡婚丧嫁娶,概由大伙集资互助办理,村民称便。后病故于四川女儿家中。……[详细]
|
陈廉如(1916一1942)原名陈振方,温县陈家沟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任八路军修械所教导员。在严重困难形势下,艰苦奔波,以劫获敌人运送中的物资自济。初建两月,完成手工造步枪百余枝,并为部队修复多件武器,受到朱德总司令嘉奖。1940年春,日寇残酷扫荡时,陈坚持游击战争中搞生产,运动间隙造-,月产步枪200余枝,并能制造小炮,成为日寇袭击的重要目标。为了保卫工厂,每次转移,他总……[详细]
|
王向南(1863一1936)乳名金,曾用名王湘兰、王秀三。温县宋村人。出身富裕家庭,自幼喜文尚武、尚正义、好善乐施,先后卖地160余亩以赈济乡邻。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九月初七日,温县知县秦本提亲到宋村催粮逼款,王率众砸了他的座轿。事后被官府通缉,并烧毁其住宅。王逃至巩县参加了“小刀会”,来温发展会众,任小首领。后曾被人推荐和担保作怀庆知府保镖,任马队长官。其间,曾隐身途中打劫或买贿狱卒通融……[详细]
|
郑师儒(1893一1934)字效古,温县郑门庄人。开封省立师范学校毕业,为“五四”运动时期向本县群众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最早的激进人士之一。1921年任教于温县县立高等小学堂,积极向学生介绍《进化论》、《民约论》,启迪科学与民主思想,联络进步教师李则刚等提倡“打偶像,破迷信”,在学校创办《温声》小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孙中山逝世,郑以《苏武牧羊》曲调填词作歌:“中山先生方弱冠,慷慨作先觉,壮志憾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