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镜宙(1889—1985),字铎民,乐清瑶岙人。少贫而体弱,不良于行。清光绪末年就读乐清师范讲习所,深得诗人朱鹏赞赏。后考取浙江公立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即参加国民革命,曾募集学生军数百人,晋谒浙江省都督汤寿潜,请派员点收。旋在杭州主办《天钟报》,撰文报国,洋洋千言,为章太炎所赏识,许以三女章展。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报馆被封,避居温州,任温州《天声报》主笔。因鼓吹革命,报馆又被封,入狱一……[详细]
|
郑亦同(1904—1984),原名异,小名嘉超,字亦同,以字行,乐清县黄华人。1919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曾参加反帝-,加入学生组织醒华学会。1923年,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国民党,被选为北京学联代表,与广大同学一起,支持冯玉祥发动的推翻曹锟、驱逐溥仪的“首都革命”;欢迎孙中山北上和邀请李大钊来校演讲;参加1926年三一八天安门--,声讨段祺瑞政府的滔天罪行。不久毅……[详细]
|
林尹(1910—1983),字景伊,瑞安城关人。父辛、叔父损,均为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知名教授。林尹幼承家学,1925年,16岁即人北京大学国学系,从蕲春黄侃受业。1930年,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毕业后先任河北大学教授,讲授声韵学;后任金陵女子大学教授;1935年,任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爆发后,放弃教职,投身民族救亡工作。初任华北特派员,负责民众组训工作;北平沦陷后,游击山西,进行抗……[详细]
|
徐志朂(1907—1983),原名凤楼,以字行,出身永嘉枫林镇一书香门第。少年就读枫林高小、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后考取黄埔军校第五期、陆军大学第十期。毕业后,历任排、连、营、团长,第六十三师少将师长,陆军总司令部作战署中将署长,徐蚌会战“剿总”参谋长,第九军中将军长等职。抗日战争中,曾参加诸大战役,其中以1945年5月湘西龙潭司、山门间(今湖南黔阳县)追歼日军一〇九联队一役最为著名。以一个师兵力全歼……[详细]
|
王书林(1902—1983),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出身书香门第,父家驹(鸣卿),清末曾任福建古田、福清知县,1914年为温州中国银行经理。书林幼承庭训,勤读诗书。12岁考入清华预备学校,20岁后赴美深造,先后入维斯康辛、俄亥俄、哥伦比亚等大学,获教育学士及硕士学位。1926年8月回国,次年出任浙江省立五中(绍兴)校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书林因掩护爱国青年学生被通缉,去职;后蒙蔡元培……[详细]
|
王国松(1902—1983),字劲夫,永嘉永强(今属瓯海区)人。1916年秋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以成绩优异,深受师友赞誉。五四运动期间,参加反帝爱国斗争。1920年考进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科。1925年以第一名毕业成绩留校任教,后浙江工专改称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一直在校讲授数学和力学课。1930年参加公费留学考试,又以优异成绩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先后获电机工程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详细]
|
任明道(1901—1983),永嘉桥下西岸人。早年毕业于旧制温州师范学校,后入南京东南大学农科学习,于1926年毕业。1936年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硕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先后在美国农业部驻华昆虫研究所、汉口市卫生局、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福建省农业改进处、浙江省农业改进处从事害虫防治研究工作。1943年后,先后在江西中正大学、浙江英士大学任教,讲授农业昆虫学等课。建国后,曾任中……[详细]
|
陈素农(1900—1983),别号叔龙,永嘉白泉乡(今属大若岩镇)人。1913年考入浙江省第十师范学校。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次年2月,参加东征陈炯明。6月,参加广州农民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大-,当队伍经过沙基遭英军机枪扫射时,素农用步枪向英军还击。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1月,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留校长办公厅工作。2月,任福安、宝璧、江汉三舰舰长。1927年3月,辞舰长职返乡……[详细]
|
周桢(1898—1982),字邦恒,出生于青田敖里村(今属文成)。浙江省立十一中学(处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25年7月,去德国萨克逊邦林学院深造,为我国第一个攻读森林经理学的留学生。1928年回国,历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西湖林场场长。营造西湖环山森林,兼理杭嘉湖各县林业施政及森林资源保育、利用、科技发展等业务,卓有成绩。后去北京大学任教授兼……[详细]
|
李超英(1897—1982),又名德吉,曾用名李俊,永嘉港头(今属岩头镇)人。初就读浙江省立十中,1920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毕业于经济系。在北大期间,参加五四运动,曾被派到武汉皮毛厂宣传马列主义和组织工人运动;1923年,与吴铸人、叶溯中、张淼等组织中山主义实践社,次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1930年,在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和浙江省党部工作,曾任监选委员、清党委员、党务指导员兼训练部长、执行委员、……[详细]
|
余忠(1907—1981),瑞安马山(今属文成樟台乡)人。1934年出国,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餐馆。抗日战争中,发动全荷华侨开展抗日募捐活动。1947年,曾在国民政府驻荷使馆任文书,和同乡胡克林、翁有滔、林昌松、王岩玉等一起,在阿姆斯特丹组织瓯海同乡会,后改为旅荷瓯海华侨会,1968年发展为旅荷华侨总会。历任总会秘书长、副会长、顾问等职务。1954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荷兰建交后,曾多次回国……[详细]
|
王国桐(1913—1980),永嘉南田乡上田村(今瓯海区梧埏镇)人。高小毕业后,进温州南门一钱庄当学徒,继在永源钱庄任职工。后考取浙江农民银行训练班;毕业后在温州农民银行(地方政府办)供职,曾任业务股长。抗战时期,与友人戴志成在上海租界合办诚隆贸易有限公司,并在温州东门成立分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温州分公司经理,将温州土特产运至上海,从上海贩回工业品至温州及内地。日机轰炸温州,东门分公司遭炸。抗战胜……[详细]
|
林辉山(1906—1980),原名上听,化名飞山、苏岳,平阳赤溪圆潭村(今属苍南)人。1933年春,同伴陈昌会从福鼎得悉南方成立“苏维埃”消息。即与陈等在家乡自制大刀,就地成立“苏维埃”。国民党平阳县政府派兵“清剿”,烧毁其住房,把其父亲抓去关了一年,并以500银元悬赏捉拿。同年7月,在福鼎找到中共下南区委负责人陈义成,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4月回乡建立党支部,陈昌会为书记,辉山任组织委员。为学习军……[详细]
|
胡公冕(1888—1979),永嘉五乡人。出身贫苦农家,曾读过两年私塾。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杭州入浙江新军随营学校当学兵。次年回乡,在溪山广化小学任体育教员。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在革命军第一师教导团任排长。1912年春,到杭州任体育专门学校教员,继至省立第一师范任体育教员。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1920年春,浙江“一师”风潮中,被教师推为-代表。1921年……[详细]
|
潘怀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永嘉昆阳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去日本、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晨报》记者和许多大学的教授。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1921年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等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文化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期间,是北京各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抗日救亡的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详细]
|
石华玉(1913—1977),乐清象阳乡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曾任江苏医学院外科讲师、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成都市立医院外科主任。1947年任嘉兴医院外科主任。同年11月,赴瑞士任苏黎世大学附属医院胸腔外科病区主任,获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次年又获奥地利因斯博鲁克大学博士学位。10月,转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研究院进修,并任爱丁堡皇家医院胸腔外科医师。1949年回国,历任浙江省医学院临……[详细]
|
张鋆(1891—1977),字伯鋆,平阳鳌江东河村人。少聪颖好学,15岁留学日本,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慈惠会医科大学。回国后,在江西医专、保定医专任教。1921年,以公费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习人体解剖学,次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温州瓯海医院院长。在任一年,成绩卓著。后历任上海医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河北大学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其间1931年和1933年两次去……[详细]
|
高仲伦(1890—1977),谱名乃彝,学名秉纲,号楷之,泰顺罗阳西外人。1916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毕业。历任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处州)学监,省立第四中学(宁波)、省立第五中学(绍兴)、省立第十中学(温州)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泰顺。又先后执教于战时补习中学、温州师范(莒江)、泰顺简师。1953年后重返温师、温中任教,直至退休。耕耘教坛50余年,桃李满天下,曾被选为浙江省人民代表,评为浙……[详细]
|
姚琮(1889—1977),原名味辛,瑞安马屿上京村人。幼就读养正学堂,后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曾与蒋介石同学。辛亥革命时,任陆军第十一镇第八十二标排长,后升连长、教练官、讲武堂教官。1915年,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学习,毕业后任暂编陆军第一师步兵第二团中校团附、团长及驻台州兼海门要塞司令。在一师任团长时,蒋介石受孙中山指派曾来浙进行地下活动,琮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暗予支持,因此后来深得蒋的倚重。192……[详细]
|
张云雷(1883—1977),原名守铭,后名烈,字云雷,一字贞箴,别署石帆山人,乐清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自费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留学期间,先后参加同盟会和光复会。三十四年毕业,拟返国,突接家中急电,谓清政府已将其列入捕杀的革命党人名单,遂赴南洋,抵爪哇泗水(今印尼东爪哇省省会),曾主办中华学校,又与沈钧业一起协助泗水华侨商会创办《汉文新报》。宣统三年(1911)六月回国。1912……[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