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善修(1913~1932)唐县马庄村人。幼年酷爱读书,有正义感。中学毕业后于1930年考入保定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二师”),编入第十四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二师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32年4月,国民政府当局为破坏二师学生的革命活动,宣布提前放假。他回到家乡仍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当接到护校委员会通知后,当即返校投入护校斗争,表现英勇果敢,曾冲出校门购回面粉,粉碎了围校国民党军队企……[详细]
|
刘亦珂(1913~1939)原名刘常和。安新北冯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任(丘)高(阳)安(新)中心县委委员,参与领导北冯、同口、三义等7个村庄500多农民为解决缺粮大闹县衙的斗争,并取得胜利。1935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交通员,被派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不久,在上海被捕入狱,因查无实据被释放。出狱后,回原籍继续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派孟庆山从延安……[详细]
|
胡志发(1913~1940)曲阳宿家庄村人。早年赴开滦赵各庄煤矿做工,并成为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春,与节振国一起参加开滦煤矿大罢工。夏末,随冀东特委领导周文彬、积极分子王家义等到迁安、滦县、丰润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任四总区区长。常和节振国一起行动,并介绍节振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调任冀东迁(安)滦(县)丰(润)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科长,为抗日活动筹集了上万元资金。1940年4……[详细]
|
王玉(1913~1940)女。原名侯志德。高阳河西村人。父早丧,家境贫寒。童年的磨难,使她养成自强好胜的性格。抗日战争初期,县抗日党政机关以河西村为根据地,发动全县开展抗日斗争,王玉受到抗日干部的教育启发,于1938年参加本村抗日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妇女救亡工作。1940年6月,调任肃宁县二区妇救会主任,化名王玉。到职后深入农村,宣传群众,配合抗日武装打击敌人。8月7日与群众一起抢收……[详细]
|
陈琳(1913~1944)原名陈之骏。涿县(今涿州)毛家屯村人。11岁考入涿县城内完全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通县师范学校。勤奋好学,历次考试名列前茅。通过学习,逐步懂得了爱国爱民的道理。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感触很深,不顾冀东伪政权阻挠,与通县师范爱国师生一起,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联络涿县籍同学,组成抗日救国宣传小分队,回乡进行宣传活动。1936年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经人举荐……[详细]
|
李特(1913~1947)原名李格亮。蠡县南五夫村人。自幼接受进步思想教育,曾成立革命组织“青苗会”,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本村抗救会主任,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组织妇女上夜校,动员妇女剪发,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蠡县二区人民代表会主席。1941年,李岗据点的日伪军经常出来烧杀抢掠,搜捕抗日干部。李特领导全区人民挖地道、堵街口、埋地雷……[详细]
|
董志坚(1914~1941)原名祝玉璋。蠡县辛兴村人。1929年考入蠡县刘铭庄崇实高级小学校,1930年该校建立共产党支部,祝玉璋和部分同学在党支部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考入博野县北杨村四存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祝玉璋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蠡县战地动员委员会,动员各阶层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共赴国难。他以身作则,动员父亲祝文田把家……[详细]
|
刘鸣琴(1914~1941)乳名小进、小文。安国南章村人。受其姑父博野县早期共产党人徐云甫革命思想的熏陶,自幼便同情穷人,乐于助人。1929年刘鸣琴高小毕业后常帮徐云甫传递情报。1931年经徐云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8月下旬,刘鸣琴因参加高蠡暴-动,暴露身份,经党组织介绍去北平(今北京)于学忠部当兵。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鸣琴受中共博野县委派遣,到河北民军特务营工作,期间积极发展党的……[详细]
|
侯卓夫(1914~1942)原名建民。高阳河西村人。其父侯君枚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侯卓夫自幼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情操。1929年夏,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育德中学刻苦学习,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后因肺病辍学回家。养病期间,利用小学教员的身份向学生宣讲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并深入贫苦农民之中,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1932年夏,接受中共……[详细]
|
刘云生(1914~1942)又名刘镇昌。安国马固村人。15岁高小毕业。1929年考入保定志存中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军阀、反侵略的-。“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刘云生投笔从戎,在于学忠部一一八师督察处做文书工作。他精明干练,能书善画,颇受张庆余器重,不久被提升为少尉参谋。部队纪律松驰,扰民事件时有发生,他常对士兵讲:“百姓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兵不是匪,吃百姓穿百姓,就要救护百姓。”1933年,……[详细]
|
安国俊(1914~1943)容城小里村人。出身贫苦农家。1938年5月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村农会主任、四区干部。他的家成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据点”,县委书记赵雨农曾多次在他家召开会议。1941年,日本侵略军疯狂“扫荡”边区,他家便成为共产党抗日斗争的“堡垒”。他一家人掩护、救护了大批干部、战士和伤病员。1942年6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包围了安家。紧急中,安……[详细]
|
阎进忠(1914~1979)乳名阎墨丫头。曲阳北孝墓村人。贫苦农民出身。1934年到北平(今北京)门头沟煤窑做工,1935年返乡学木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民抗日救国会主任兼除奸团长。1939年春,受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侦察人员的委派,以做木工为掩护,打入北孝墓村日伪炮楼,几次获取敌人的书报、子弹等。同年冬季,经和炮楼内线联系,带领北、南孝墓村民兵里应外合,一……[详细]
|
康翰文(1915~1942)李君玉(1915~1942)康翰文,易县远台村人。1930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五四运动后的育德中学是保定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学校里,康翰文阅读了学校出售的《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和《共产党宣言》等书刊,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保定城乡迅速掀起了抗日热潮,康翰文到处贴传单,作演讲,参加了飞行-,开展罢市、-、-等活动。1932年3月,康翰文被开……[详细]
|
林里青(1915~1942)原名董国钧。蠡县荆邱村人。高中毕业后,于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参加蠡县新世纪剧社,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新世纪剧社调到冀中区,董国钧留蠡县任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科长。在残酷环境下,他坚持党的义务办教育方针,使大多数男女适龄儿童都能入校学习,对成年人则开办识字班。在中孟尝、鲍墟、李岗、蔺岗等20多个村建立了高级小学校。他还将很多学校、识字班办成抗日剧社、歌咏……[详细]
|
赵观民(1915~1942)曾用名陈华、张建翼、赵耕田、田野。保定人。1934年毕业于保定第二职业学校化学科。因成绩突出留校,在化学分析室任管理员,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夏,任天津河北工学院党支部书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天津工人救国会主任兼党团书记,是天津各界救国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38年9月任中共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天津、唐山和铁路沿线工作,并兼管内部财务……[详细]
|
杨崇德(1915~1945)唐县白合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曾在唐县和定唐县抗日民主政府任职。1944年调任冀东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武装部部长,率领民兵英勇打击日本侵略军,组织群众挖地道,著名的焦庄户地道就是在他的领导下修建的。他作战勇敢机智,胆量过人,曾只身闯入敌穴缴获0,开展地雷战,屡建战功,敌伪闻风丧胆。1945年6月,率民兵袭击日伪据点,身先士卒,……[详细]
|
尹景芬(1915~1945)安新关城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孟庆山在冀中开辟抗日根据地,他参加了孟庆山开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1938年4月带领本村张吾魁等8名青年参加了河北游击军三纵队独立六团。同年9月与赵雨农组织四分区容城县三十二大队,任大队长,带领县大队剿灭了刁多三土匪武装,并保卫了县委、县政府的安全,打开了抗日局面。1942年4月,任容(城)定(兴)新(……[详细]
|
李敬之(1915~1945)原名鸿恩。定县(今定州)东朱谷村人。肄业于保定育德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因病休学,在本村小学任教。曾在定县《醒民日报》以泽普为笔名发表小说、杂谈多篇,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去山西太原参加军政训练班,后加入河北民军,积极进行-工作,协助地下党员、河北民军政治组长张存实发展进步力量。1938年冬,随张存实到冀中,说服冀……[详细]
|
马学冰(1915~1949)又名马振福。定县(今定州)齐家庄村人。曾就读于河北省立定县第九中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冬初中毕业后,随老师马士间到安徽省参加红军游击大队教导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随队到西安,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西安事变后,随薄一波赴太原组织牺盟会决死队。1938年调往五台县工作。1939年,先后任盂县抗日政府秘书、代理县长。1941年任寿阳……[详细]
|
刘希彬(1915~1951)完县(今顺平)导务村人。1937年10月在寨子村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骑兵团连指导员、副营长、营教导员、团副政委。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赴东北松花江任解放军第四十二军一二五师三七四团政委。平津战役结束后,南下渡江直至海南岛。1950年10月首批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3月在朝鲜平章里战斗中壮烈牺牲。……[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