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妹(1898~1975),别名汉光,字影河,原籍广东省新会县,世居中山七路。14岁时就拜当时有名的周云生为师,初学洋庄绣品,后转学绣画。22岁时,不但绣工、画理全面,而且会染色、洗花,并独创八面旋转针法,以多种颜色的绣线掺合交错使用,色彩丰富,用来绣刻荔枝和孔雀的翎毛及鸡冠花最为神似,其法称为“立体绣”,当时被人尊称为“绣花王”的余德也称赞其法。黄妹还把旧式的直纹针法改为旋纹的针法,绣出十分逼真……[详细]
|
简又文(1896~1979),字永真,号驭繁,笔名大华烈士。广东新会县人。祖居恩宁路逢庆中约。民国6年(1917)毕业于广州岭南学堂。后赴美留学,入欧柏林大学学习,获文学士学位,再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获宗教教育科硕士学位。民国10年回国,曾任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干事、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北平燕京大学教授、北平今是学校校长。民国15年加入国民党,先后任西北军政治工作委员、总司令部外交处处长、……[详细]
|
庄省躬(1894~1967),字思齐,号少白,广东南海县人,出生于书香世代之家,历任下九甫文澜书院绅董。民国3年(1914)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院,后进入广州医学社攻读医学,三年后获得最优良成绩毕业。接着又进入广东中医教员养成所继续攻读中医,成为该所第一届毕业学员。毕业后拜顺德名医伍琼石为师,学尽其传,并在方便医院(今市一医院)实习三年。期间,又向当时名医朱锡昌博士请教,力求贯通中西医。庄省躬设医……[详细]
|
白驹荣(1892~1974),原名陈荣,字少波。原籍广东顺德龙潭村。世居广州西关。父亲早逝,家境贫寒,14岁-退学当童工。19岁到天演台“志士班”学戏,经常在黄沙等地排戏,在师傅吴有山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开始了小生演唱艺术的生涯,随后在“天光班”演“天光戏”,从演天光戏晋升为演夜场戏。“志士班”散班后,跟师傅吴有山参加新成立的乡下班,升上第二小生,先后在“民寿年”、“汉天乐”、“国丰年”等班当第二……[详细]
|
罗原觉(1891~1965),原名泽堂,字韬庵、恽卢、韬元,号 “道在瓦斋”、“菜园病叟”等。广东省南海县紫洞乡人。出生在广州西关官宦书香之家,从小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常去家居附近的西来初地、玉器墟、天光墟等古玩字画摊档浏览,逐渐产生对中国古代文物的兴趣。十多岁时在广东公学堂读书,后在广东高等师范学堂(中山大学前身)攻读文史专业,师从宿儒韩文举老师研习国学,并拜康有为、梁启超为师,对国学造诣日深。2……[详细]
|
肖步丹(生卒年不详),民国时期著名生草药家。出身医学世家,祖父肖绍端,是清代南海名医,著有《妇科微旨》一书;父亲肖巽平以采摘生草药为人治病为业。肖步丹从小受家庭影响,深得祖传秘诀。年青时,见村民有疾病,便攀山越岭采摘草药,煎成汤液或捣成薄贴,给病人服用,药到病除。民国初年,设医寓于西关葆昌里3号。擅长治疮疡、痘疹,有岭南生草药家之称。民国21年(1932)7月,整理历年搜集的两广出产的草药480种……[详细]
|
谢爱琼(生卒年不详),女,清末民初妇产科专家。早年在博济医院任职,后因感慨中国民间旧式接生的愚昧落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辞去博济医席,独资在十六甫大街70号创办妇孺医院(留产院),并增设产科讲习所(后改为产科医学校),培养接生人才。民国元年(1912)扩大妇孺医院,在大市街(今惠福西路) 建新院(三层楼),内附设产院。民国19年将产院医校改为助产学校。民国21年将新院改为正院,原旧院改为分……[详细]
|
张竹君(1876~1964),女,广东番禺人。张自小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女医师,为大众服务。初就读于广州南华医校,后转入夏葛女医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毕业。旋在广州悬壶济世。在行医的同时积极奔走筹措资金兴办医院,得到徐宗汉(黄兴的夫人)的资助,光绪二十七年在荔枝湾畔办起“提福医院”,在河南办起“南福医院”,并任院长,开创了广州市由国人自办医院和女子任院长的先河。光绪二十八年前往新加坡考察,并……[详细]
|
蔡忠(生卒年月不详),又称高佬忠,广东海康县人。清末民初时期著名骨科医生。 少年从戏班武师新锦学艺,学得武技医术。不久,又随师远涉南洋新加坡,创制了跌打刀伤万花油。民国初年回广州,在西关丛秀南6号设跌打骨科医馆,名“普生园”,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是西关一带有名的骨科医生。武技和医术均传授给妻子及子女。妻梁敦娴(生于1891年)也是骨伤科医师。其子蔡荣(1921~1980)是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详细]
|
何辑屏(1897~1975),广州市人,住荔湾区昌华大街,一生从事商业,民国25~35年(1936~1946)间任广东省0联合会主席。抗战初期,任慰劳委员会委员及筹募公债委员会委员。广州沦陷后与张香圃、谭棣池等赴港,组织广州商人俱乐部,打击-商人。在香港经营汽车、轮胎生意,通过当时大后方与国外唯一的通道——滇缅路,为内地的运输补给尽力。香港沦陷时经济上遭到巨大的损失,仍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敌伪同流合……[详细]
|
吴汝鎏 ( 1908~1938), 原籍广东新会县,世居广州西关兴贤坊。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广东航校第三期。民国21年淞沪抗战爆发,吴氏随队北上参战,支援十九路军,广东机队以丁纪徐为队长,吴为分队长,率领飞机七架,由广州飞往长沙作准备。随后随队回广州。稍后,出任广东航空学校飞行主任。随着淞沪之战升级,日机多架轰炸乔司机场,吴汝鎏在队长丁纪徐率领下与队友陈信原等,与敌机激战。由于当时中国空军……[详细]
|
梁毅文(1903-1991),女,祖籍广东番禺县。宣统末年(1911)起,就读于香港庇理罗士学校及广州坤维女校小学和中学。1917-1923年。在广州夏葛医校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上海妇儒医院任住院医师。1925年在广州夏葛医学校附属柔济医院、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工作。翌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妇产儿科。1928年任柔济医院妇产科主任。1929年到美国费城女子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取得医学博士学位。……[详细]
|
姚常(一作姚长,生卒年月不详),芳村大冲口人。民国13年(1924)7月,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农民自卫军,姚常任自卫军大队长。民国13年(1924)10月10日,广州大买办陈廉伯和佛山的陈恭绶等发动广州商团公开叛乱,进攻广东革命政府。10月15日,姚常奉命率领农民自卫军几百人参加平定叛乱战斗。农民军由芳村大冲口横渡珠江攻打黄沙、梯云桥等地商团阵地,经激战后,俘虏商团100多人,……[详细]
|
李公侠(1880~1961),又名克浓,祖籍番禺县大石乡大山村,大革命后迁居赤岗(今东漖镇海南村赤岗),出身农民。民国13年(1924)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夏,中共广东省党组织派黄谦等20多名农-动特派员到番禺等地组织农-动,建立党的组织,李公侠为农-动特派员之一。民国16年(1927)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李公侠隐蔽起来,翌年被捕。与他同时从事农运的好友李景星,广州起义失败后逃到广西,加入桂……[详细]
|
原基(1880~1958),东漖镇葵蓬村凤溪人,出身农民。民国13年(1924)便投身农-动,翌年被中共广东省党组织任命为农民特派员,在广三铁路沿线一带的农村发展农会、组织农军。民国15年,原基被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前夕,原基负责组织农军。广州起义爆发,他带领南海农军的一部分到碧华与广州市郊一、三区农军会合,先攻下秀水(五眼桥)警察局,接着攻克石围塘火车站,有力……[详细]
|
梁纪佩(生卒年不详),祖籍南海县神安司大通堡芙蓉赤岗村(今东漖镇海南村赤岗),号“醉眠山人”。少时好览群书、研究经史。19岁时到南洋游历,在吉隆坡任侨商黄陆佑家的家庭教师时,认识革命党人尤列,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后回国从事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担任过《觉魂报》、《安雅报》、《羊城报》的主笔,曾在报端控告当时的两广巡阅使岑春煊的十大罪状,还参与了炸杀凤山将军一事。辛亥革命后,梁纪佩曾一度当过南海县……[详细]
|
黄世仲(1872~1912),又名黄小配,黄耀恭之弟,别号“禺山世次郎”,又号“世界一个人”,笔名“黄帝嫡裔”。早年就读于佛山书院,后因家境渐贫,一度在广州谋生。后与其兄同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谋生。曾在保皇会的《天南新报》任记者、。随后参加了孙中山老友尤列领导的“中和堂”,在政治上与保皇会决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回香港,在陈少白创办的《中国日报》当记者。次年,在香港与郑贯公办起《世界……[详细]
|
黄耀恭(1871~1942),番禺县崇文社(乡)西塱村(今东漖镇西塱村大桥)人,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青年时曾在乡间麦村学堂任教。清光绪十七年(1891),他与其弟黄世仲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谋生。光绪二十六至二十七年间,任星洲《大南报》,加入孙中山老友尤列创设的“中和堂”(同盟会前身)。后到香港参加中国同盟会,热情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并在香港众多报纸任记者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黄耀……[详细]
|
郭泽乾(1847~1923),字惕馀,番禺县茭塘司崇文社(乡)东漖村(今东漖镇东漖村)人。郭泽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未二十,学问上已颇有成就,但先后两次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家贫无以为生,亲友劝他弃文从商,以摆脱贫困,但他谢绝亲友的好意,且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清光绪四年(1878)中了举人,出任惠州府教谕。光绪二十四年,因母逝而辞官返乡,后再未涉足仕途。郭泽乾返乡后,非常关心家乡的各项事业。清光……[详细]
|
李辀(1490~1545),字文舆,号过斋,番禺县崇文社(乡)西塱村(今东漖镇西塱村)人。自幼聪明,10岁能写文章。明正德八年(1513)被推荐乡试,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出任福建侯官县知县。当时人民负担繁重,李辅上任后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制订条例,废除那些没有名目的捐税。其时狱吏与文牍官互相勾结,官府案件堆积如山,有的甚至10年也没有结案。李辅不徇情枉法,了结了这些案件,因而深得朝廷信赖,……[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