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罗志(1911~1983年)原姓罗名苏,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于槐南乡西华。其父罗承本以理发为生,母高氏卖油饼以补家用。罗苏9岁受雇当牧童,18岁开始做肩挑小贩。民国20年(1931年)当乡民团团丁,同年11月调永安县保卫团当号兵。民国23年逃回西华。次年被招入卢兴邦的新编五十二师当号兵。民国25年,参加修建永大公路。民国28年永安县政府征兵,本来应由同乡罗家孙应征,因其家庭负担重,而罗苏父……[详细]
|
孙珠江(1913~1983年)原名孙毓水,出生于梅山镇梅东村。1927年秋考入崖县中学读书,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农运活动,假期回家向农民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发表后,共产党员陈英才回崖城恢复党组织活动,孙珠江经陈英才和黎茂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崖城、保港、梅山一带参与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夏,到广州学习,并考进燕塘军校骑兵专业。1938年秋返回崖县,遵照党组织的……[详细]
|
-潮(1925~1983年)-潮,民国14年(1925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城门乡黄山村的贫农家庭。幼年在黄山小学读书。14岁时,父母相继病故,因生活所迫辍学后,奔波于福州、建阳等地,打杂工、当学徒。民国37年在其岳父资助下,用4包(每包160斤)大米作资本,在福州市台江区后洲透龙街,经营潮泉号米店。义潮历尽旧社会艰辛,解放后深感新社会的温暖。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他响应政府号召,办起全市第一家……[详细]
|
李延年,县城北门内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家庭世代书香,祖父润之系晚清贡生,父宜守,曾任德化县丞。延年天资聪颖,先后就学于家乡及厦门的小学、中学。民国11年(1922)3月,其父为地方民军头子所忌,突遭杀害,家属亦岌岌可危。二兄家耀在永春中学任教,闻讯即急速扶携母亲及延年逃往厦门。为维持生计,除家耀薪水收入外,还开设李桂亭织画社,至15年始举家南渡新加坡。延年到新加坡后,初在乡亲振兴栈……[详细]
|
陈武(1906~1983) 国民党陆军中将。原名光武,号翊中,会文镇沙港村人。1924年春毕业于江西讲武堂,后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东征。历任教导一团三营九连排长、上尉连长,于克复兴宁、惠州之役中,建立战功。北伐时参与讨伐孙传芳之役,任十四师中校副团长兼第二营长。在龙潭激战和围歼孙逆之役立下战功。1928年,历经台儿庄、临城等役,积功升任团长。后奉准赴日深造,先后就读陆军步兵及自动车学校。……[详细]
|
盛爱颐(1900年——1983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是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上海百乐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原南洋公学)校董,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常州人盛宣怀的七女儿。盛爱颐从小聪明伶俐、见多识广,是盛宣怀最为宠爱的女儿,盛爱颐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她精通英文,能画善绣,写得一手好字。她16岁那年盛宣怀去世,盛爱颐便已是亭亭玉立、如花似玉的豪门……[详细]
|
李尧宝(1893~1983年),又名国富,泉州龙会铺棋盘园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二月生。父亲李九史,是油漆彩画艺人,兄长李琦会刻纸。李尧宝12岁读私塾,课余练习作画,还用心临摹《古今名人画谱》,在绘画技法上打下厚实的基础。李尧宝18岁时跟兄长学刻纸,善作交枝缠草图案。继承艺术传统,把木偶头彩绘的勾卷有致、变幻夸张和舞蹈艺术的旋律美,以及书法的笔姿韵味,融注形成他别具一格的图案。解放初期,……[详细]
|
陈宝寿(1908-1983年),著名演员,生于陆丰县东海镇道场艺人之家。7岁时,在新荣贵戏班学习童伶制的白字戏,从此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从艺生涯。8岁开始登台演出,坐“棚前椅”,还得“管箱”抱上去。契身期间,他先后在《秦雪梅连》、《王双福连》等剧目中担任10多个角色。契身期满后,本可上正字大戏班拜师学艺的,但条件应是成年人。陈宝寿当时才12岁,只得复契身“新升平”白字班,直至第二次契期满(已1……[详细]
|
梁正中(1915~1983)又名梁祥。涞源城里村人。1931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反帝大同盟。1933年在涞源县泉坊任教期间,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力量,秘密组织建立了涞源县第一个农民革命组织——农民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协助驻涞源的骑兵团在城里建立了平民夜校,培养革命积极分子。组织了劳动大同盟、小朋友会两个党的外围组织,开展-和宣传抗日救国的革……[详细]
|
史若虚(1918—1983)原名史宝玺,字尊一。阳信县洋湖街人。1936年考入济南师范学校。 1938年夏,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次年1月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6月入抗日军政大学文艺工作团,随抗大总校活动于晋察冀边区与晋东南地区。 1941年8月出任文艺工作团旧剧指导。1942年11月任八路军前线剧团宣传股长,从事戏剧、曲艺创作和演出,并工程派青衣,戏曲艺术造诣颇深。在为庆祝抗战胜利演出……[详细]
|
刘茂恩是个非常复杂的重要历史人物,早期追随他的军阀哥哥刘镇华,东征西讨,扩充地盘,依附于各大党派与军阀之间,先后投靠孙中山、袁世凯,冯玉祥,阎锡山,最后归附于国民党的蒋介石。刘茂恩(公元1898年—1983年),字书霖。初入袁世凯办的模范团受训,后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入其胞兄刘镇华所率之镇嵩军,历任连长、营长等职,民国16年(公元1927年),经过其本家亲戚刘觉民先生的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教育和……[详细]
|
马文奇(192l一1983),原名马战,大马村人,生于小康之家。他在洧川中学读书时,受中共党组织的教育,按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为追求真理,投身于革命事业。1938年初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奔赴延安。1939年在抗大一分校学习。1940年任延安军事学院炮兵大队书记、南泥湾炮兵学校秘书。此期间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北满巡视……[详细]
|
潘作新(1903—1983) 掖县(今莱州市)人。著名眼科专家,一级教授。1930年,他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院任眼科医师、主治医师。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进修,任研究员。回国后,历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十一中队队长、西北医学院教授、南京中央医院眼科主任。1947年,任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后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建国后,曾先后当选……[详细]
|
杨振东 (1910~1983),耀县寺沟乡杨家河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三团任战士、排长、司务长。他意志坚强,作战勇敢,靖边攻城战斗中,带领全班担任主攻,英勇善战,亲打头阵,立下了战功。后担任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副官、军人合作社经理、运输队长、保安一团股长、副主任、关中分区保安纵队供给处主任、关中分区警一旅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四军十师供给……[详细]
|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兄弟10人,二兄张泽,号善孖,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生平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详细]
|
王玉贵(1926~1983),山东省劳动模范,今冠城镇耿儿庄人。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时曾几次押送军用物资支前。195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互助合作道路,在水利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改变了村里的面貌,受到上级的重视和好评,多次参加地、县先进分子会议,1956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详细]
|
田善珍(1895~1983) 女,本县简池坝人。1930年9月7日,简池团总陈风烈给田善珍等8户摊派32套军衣,限7日内交齐。9月13日,田串联隔房兄弟李应泽等二人,分别在黄龙洞和简池街上用马刀杀死陈风烈父子,同丈夫连夜逃往青水。1933年2月红四军到达本县后,田返回简池,参加了区游击队。3月,田参加了简池白家梁打神团的战斗。同年7月14日晚,游击队商量去县城打王三春的事情,田主动说:“我敢到镇巴……[详细]
|
邱银华(1958~1983),今烟庄乡张庄农民,因搭救落水儿童而光荣牺牲。其家四代同堂,祖父生前是多年的村干部,父亲大学毕业后任聊城地区医院医师,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76年在聊城三中高中毕业回乡后,掌握了农机技术,连续两个冬季义务辅导村民学习。他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掌握了治瘘医疗技术,为不少痔瘘患者根除了痛苦,却从不收礼,不吃请。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把困难户揽进了自己的作业组,用自家的机器和……[详细]
|
黄雪青,又名焕有,外号“红毛”,为发展松溪县地方工业作出重大贡献。民国25年(1936),他出生于松溪县渭田乡竹贤村贫苦农家。从小聪明爱动脑子,在农村读过小学。建国后,土地改革时,当村儿童团团长。1952年8月被提拔到县-工作。1956年9月任中共松溪县监察委员会秘书。1957年9月下放基层,任中共渭田区竹贤乡党支部书记。1958年“-”时,他设计的垃圾焚化炉和肥水过河渡槽,受到县领导赏识。196……[详细]
|
160、丁友灿
丁友灿,原名丁猷灿,字介臣,又名周志远,嵊州市浦口镇人。1926年嵊县剡山高等学堂毕业后,即回家任故江乡(现属浦口镇)乡长,在自家的百亩田地上,推行二五减租。1927年初,赴杭州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学兵队,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熏陶。“四·一二”-政变后,返回家乡。期间,继续实行“二五”减租,用自家的田租等兴办学校并义务当启蒙教师。1937年8月,受党组织安排,丁友灿接受共产党员张贵卿在家养病。在张……[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