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象崙(1906~1982),字崑山,潮海街道新建村人。1921年小学毕业后去青岛同文印刷厂当学徒工,出徒后,又留厂当了4年工人。因其勤奋好学,熟练掌握了印刷技术,从铅印的检字、排版、印刷、校对到裁纸、装订,无一不通。1928年,他买了一台石印机,回即墨城开办了新民石印局。由于他善于经营,新民石印局规模不断扩大。1932年前除承接印刷业务外,兼营笔墨纸张等文具。此后,相继增添了小六页铅印机、“老虎……[详细]
|
王魁元(1892.2~1982.2),又名魁安,河南省长葛县人。出身贫苦,15岁在开封王麻子刀剪店学徒。后入糕点店做糕点。因不能维持生活,白天给老板干活,夜晚上街偷拉人力车。为学手艺,王魁元常偷看师傅如何配方和操作。白天学,晚上背,一直熬到32岁,才到宝泰新糕点店当帮作。经多年苦心钻研,终于比较全面地掌握各种糕点的操作技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到老宝泰食品店从事糕点生产。王魁元从事糕点专业生产……[详细]
|
李玉合(1941~1982),官坡乡人,1963年任本村民办教师,因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负责,1969年调胶泥胡同新建立的初级小学工作。一到校放下行李,就亲自把教室扫净垫平,搬坯砌好土台课桌,第二天就开学上课。28个学生,5个年级的复式班,初上课时,累得满头大汗,效果不好。群众议论说:五个年级,一个教师,浑身是铁能打几张镰?但他听说该队160多口人,连一个高小毕业生都没有,便认真摸索改进教法,终于……[详细]
|
周汉杰(1909~1982)广东增城人,钟山县人民医院第一任院长。中共党员,主治医师。周汉杰出生于一个厨工家庭,父母信基督教。父亲受雇于西洋人做西厨。民国16年进入香港医学院旁听,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取得优良成绩,被香港马禄臣医院聘任为医士兼化验技士。他一边工作,一边苦攻英语,钻研西医、内科和儿科。民国30年,日本侵略军攻陷香港,他愤恨日军烧杀、-的兽行,带领全家逃到桂林。先后疏散到平乐、昭平,……[详细]
|
苏显枢(1918~1982) ,灵山县文利镇香山村人。1945年3月在文利香山率队起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四支队第十一团团长等职,是解放战争时期合灵地区一位作战勇敢的指挥员。苏显枢少时家贫,只读过几年小学。1931年投军,先后在广东独立二师、十九路军新兵团当过兵。 1935年,退伍回乡耕田。1940年3月,日军侵犯灵山,他组织本地青年农民参加抗日自卫队, 在武利三里江桥头他率领50多名……[详细]
|
贺耀天(1905~1982年),又名贺景星,渑池县西阳乡贺滹沱村人。1925年在开封嵩阳中学上学时,经常受一些进步教师和同学的革命思想影响,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创造季刊》和《京汉工人-流血记》等进步书刊,孙中山逝世后,他参加了悼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还组织同学到街头宣传革命。同年10月经同学韩东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五卅惨案后,他和同学们一起声援上海……[详细]
|
冯允庄(1914—1982) 女,编剧。又名冯和仪,笔名苏青。浙江省宁波人。肄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英语系,因结婚辍学,迁居上海。1937年起,以写作为主,成为三四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女作家。1951年2月,参加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戏曲编导学习班,结业后应聘任合作越剧团编剧,年底转任芳华越剧团编剧。曾编写了《江山遗恨》、《卖油郎》、《屈原》、《宝玉与黛玉》、《李娃传》等剧目。其中《屈原》参加了195……[详细]
|
阳蹯溪(1893~1982) ,女。字隐谷,广西桂林人。民国3年(1914)毕业于桂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10年跟着丈夫黄一航随带0和儿女到靖西。民国15年6月起, 任县立育德女子小学校长、训育主任、教务主任、教师等职。民国21年女校与县立第一小学校合并成为城厢镇中心校,任女生部生活指导员兼教师,妇女成人班指导员兼教师。因耳朵重听,民国26年至解放后1950年8月止,任高小班国语科专任教师。……[详细]
|
李吉康(1901~1982) 原名李津,本县中所乡人。民国19年(1930),任安康绥靖区第三团团长,驻防石泉。他的故友共产党员陈雨皋,当时正在这里领导地下斗争,绥靖司令陈定安略知他们的关系,便坐镇石泉,要他逮捕陈雨皋。他劝司令说:“共产党员有啥坏处,国民党员有啥好处。我俩啥党都不是,做事要三思而行,不可断了后路!”说得司令打消了逮捕陈雨皋的念头。次年冬,他到安康办事时对妻子说:“要常跟司令太太打……[详细]
|
巫兰溪(1901~1982),一名巫馥,字涵春,笔名巫春生,化名吴泰来,句容白兔上荣庄人。曾在县讲习所、南京国学专修馆、东南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因经济关系,都未能结业。 1926年冬加入中国国民党,步入政界。1927年3月,北伐军第十七军进驻句容,巫和骆继纲等在该军二师政治部指导下,建立国民党句容县党部,巫任监委会主任。“四·一二”后,国民党右派接管句容县党部、县政府,下令缉办巫兰溪等人……[详细]
|
杨瑞清(1921~1982年)苗族。伟江乡洋湾村人。1934年秋考入县级小学十七班,1936年秋毕业。 1939年秋考入县立师资训练班学习,修业一年毕业,任碧林小学教师。1943年2月考入省立桂林师范学习。1944年11月日本侵略军入侵桂林,学校疏散,杨回家避难,从此辍学。1946年初杨被选为马堤乡乡长,加入国民党,在官场过了两年,对官员-腐败、欺压人民甚为痛恨,遂弃官去镇南乡中心校(今和平小学)……[详细]
|
祝世康(1901~1982年)又名廷模,字尧人。江苏无锡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后赴美留学。民国16年,获印第安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赴欧洲考察,经苏联回国。先后于交通、复旦、劳动、中央等大学教授经济学、社会学。历任国民政府工商部法规委员会委员兼劳工司代司长、-简任首席秘书兼编译处编修、中央信托局储蓄处经理。民国26年,与李公朴在沪组织抗敌后援会。后赴渝,任中央储蓄会……[详细]
|
崔可夫1900年2月12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里,1917年在俄波罗的海舰队当水兵。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1919年加入苏共。苏联国内战争期间,历任连长、团长,并获得两枚红旗勋章。1922年8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第五期学习,1925年8月毕业后继续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中国部深造,在此期间学会了汉语,1927年毕业后被派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1929年参加了因中东路事件而爆发的中苏战争。大清洗期间,崔可……[详细]
|
王观澜(1906—1982),原名金水,字克洪,临海县城(今临海市区)天灯巷人。少时放牛、摆摊。后就读北山小学。16岁入省立第六师范预科学习,改名观澜,利用夜晚与假期为《台州日报》抄写稿件,半工半读。1925年,六师学生会成立,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四一二-政变后,转入秘密活动。1927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9年初,转入莫斯科……[详细]
|
施骥生(1900——1982),字乐渠,今浮山镇人。骥生幼随父读,聪颖能诗文。母清廪生张竹泉之女,对子女教育严格,所以骥生兄弟都很淳谨诚朴。骥生20岁后即出外谋生,曾任安徽通志局编纂。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他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的秘书,后任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秘书,参加长城一带抗日活动,时常到前线视察。喜峰口大捷,震动一时,骥生也参加了该战役。继后任天津市政府秘书长及南京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专员,……[详细]
|
邱金兰(1937-1982),女,乳名巧兰,沿村堡乡沿村铺人。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以至一度与母亲乞讨为生。15岁时拜秧歌名艺人文明丑为师,以其圆润的嗓音,甜美的唱腔,逼真的表演,在舞台上崭露头角。金兰天生口吃,登台演唱时却字正腔圆,故尤为观众所喜爱,后得艺名盖平遥。1955年,入榆次秧歌剧团为主要演员,是当时秧歌剧团中的唯一女演员。1958年,在山西省文艺调演中,主演《偷南瓜》荣获特等奖。次年,被……[详细]
|
陈妹□,化名杨玉福。福安上白石山头仔村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在贫农家庭。成年后,以打短工、挑担糊口。民国22年(1933年)妹□参加游击队,次年被编入红军第三兵团。10月,跟随毛泽东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等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一路上处处关照连队病号,不顾自己手脚破裂,有一位战士被冻僵滑倒,右胳膊断折,妹□硬是扶着他登上山巅。在强渡嘉陵江,造船扛木头时,他扛了……[详细]
|
谢源,字伯渊,建瓯县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民国4年(1915)与邑人黄润、张炳、叶簵、谢煌等积极筹备建立图书馆。民国7年建瓯县公立图书馆落成,议定先由筹备同人自献藏书,然后向地方宿儒学人募集,并向各界募款,充作必需费用。民国9年谢源任馆长,无薪给,惟求粗奠基础。民国12年谢源向笋商劝募,年得沙笋捐附加银圆300元,自此有正常经费,得购进新书、报刊、杂志及儿童读物等。馆址也自缪公祠(今实小……[详细]
|
刘耀曾(1901—1982年),字谦荣,梅江区城北古洲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年就读于西厢公学,后进省立五红(今梅州中学)学习,1922年秋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在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在上海、南京镇压工人运动,-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刘耀曾秘密往上海,找到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后奉周恩来的指示,回南方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自泸回乡到梅县师范学校任教。上海“四·……[详细]
|
张阿嫩,原名彭盛罗。1916年生于福建省古田县保溪村一个贫农家庭。幼时父母双亡,十岁帮人放牛,过着穷苦生活。后由舅父张新贵(顺昌县洋口镇邮工)所收养,定居洋口镇当临时邮工。1935年,舅父病故,由他接任邮工工作。建国后,阿嫩在顺昌洋口邮电局工作,他热爱本职工作,勤劳肯干。建国初期,洋口乡村公路未通,他每天要挑三四十公斤重的邮包,爬山越岭来回三十多公里,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歇。每逢雨天,他总是把局里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