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斌(1911~1982) 艺名小宝义。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为著名京剧武生曹善亭(曹宝义)之子。京剧演员、教师,工文武老生。曹艺斌自幼随父学艺。9岁在上海入夏月润创办的夏氏科班练功;同时,向瑞德宝、韩长宝学老生、武生戏。11岁入上海小世界京剧科班练功。12岁在上海舞台登台演出《珠帘寨》、《铁公鸡》等戏。同年受聘至哈尔滨新舞台演出,回上海后搭丹桂第一台演戏。1927年在天津改名曹艺斌。1939年拜……[详细]
|
卢超騡(1931~1982年)卢超騡,又名依元,福州市人,生于民国20年(1931年)。9岁考入大根小学二年级就读。翌年,母亲病逝。民国32年,父亲亦病逝,他与哥哥寄养在伯父家中,家庭经济困难。为贴补家用,他与哥哥在课余时间替人装订薄籍。民国33年,他小学毕业,考入闽侯师范学校,民国38年毕业,派往长乐县沙壶乡中心小学任教。1949年9月,他由同学介绍,到福州水上区三县洲小学任教。他热心教育,积极……[详细]
|
杨德华(1903~1982.1),原名杨必升(或必声)。蒙村乡那湴村人。1926年,中共党员张胆到来宾讲学,宣传“耕者有其田”和“铲除私有剥削制”。青年的杨德华深受教育和影响,曾运筹建立“乡村共产主义委员会”。后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进一步得到进步思想熏陶,自1932年起在广西师专任职3年间是该校有名的思想进步的军训大队长。1936年4月,杨德华在上海参加抗日救国会。次年1月初,赴西安拜会周恩来、……[详细]
|
林城(1919~1982年),又名林建神,民国8年(1919年)生于杉洋村一牧师家庭。民国15年,入杉洋培英小学就读。民国21~27年间,分别在古田县史荦伯初级中学和福州三一中学读完初、高中。民国27年秋,进福建医学专科学校(址于今沙县,民国28年后改称福建省立医学院)。他兴趣广泛,才华出众。不但医学专科成绩优异,英文、日文水平在校内名列前茅,而且在文学方面也崭露头角。课余写进步文章,以“何阳”为……[详细]
|
李杏娣(1921~1982) 女,出生于浙江余姚贫苦农家,小学文化程度。民国26年(1937年)来沪谋生,当过佣工,摆过菜摊。1958年,进嘉善路菜场做营业员,担任蔬菜三组组长。工作一贯积极热情,吃苦在先,每天提前上班,做好蔬菜整理、写标价牌等售前工作,并经常连续工作到晚上7、8点钟才下班。她和组员还将一日两市改为早、午、夜三市,方便三班制职工购买。在蔬菜上市旺季,为了减少蔬菜积压损耗……[详细]
|
武慕姚(1900.10~1982.3),名福鼐,字慕姚,号守拙、拙叟、拙老人,瓶翁,原籍河北省永年县。1900年10月25日,武慕姚出生于湖北省京山祖父任所。祖父武延绪,为清光绪壬辰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父武毓荃,太学士,为光绪年间首批留日学生。武慕姚自幼聪慧,4岁即能诵《千字文》,7岁能诗,9岁已将四书、五经烂熟于胸。16岁时,在永年县初级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预科,后由预科进入中国大学……[详细]
|
董浩云(1912-1982),又名兆荣,定海城关人。是原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之父。早年就读于定海中学。民国十七年(1928)考入金城银行航运业训练班。毕业后派往金城集团所属天津航业公司,后任天津通成公司运输部经理、金城银行船务部经理。期间被推举为天津轮船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民国二十五年在上海创办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民国三十五年在上海成立中国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复兴航业公司,专营远洋航运业……[详细]
|
周所道(1918~1982年),又名周季鸿,民国7年(1918)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工商业家庭。民国14年周所道入杭州复兴小学读书。民国27年在杭州之江大学附属高中毕业后,考取设在贵州安顺的军政部军医学校(国防医学院)。民国32年毕业后,在重庆宪兵医院任上尉内科医师,同年在重庆加入中华医学会为会员。因宪兵医院环境恶劣,技术条件差等原因,周所道开小差逃到贵州姐姐家里,受到重庆宪兵当局的通缉,他改名……[详细]
|
史光明(1922~1982年),原名史栓元,字鳞鱼,民国11年(1922年)生于山西省沁源县中峪乡东王勇村农家。民国25年入该县第一高级小学,参加该县中共组织的“牺盟会”,被吸收为抗日歌咏队队员。其间,曾在该县城关募捐救国,并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民国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受组织派遣至沁源县第三区任儿童团团长。不久,到该县动员委员会工作队工作。民国28年10月,调任八路军(第十八……[详细]
|
陈学鼎(1906—1982),耀县寺沟乡阿姑社人。 民国16年(1927)春,陈学鼎毕业于耀县乙种职业学校,后考入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在学校政治部主任邓小平、政治教官刘志丹的领导下,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18年(1929)冬,刘峨山声援甄寿珊“西北民众讨逆军”,在耀县成立第八支队,学鼎被委任为政治处主任,率队活动于同、宜、耀三县毗连山区,在焦坪,瑶曲等地处决劣绅和恶霸地主,没收其……[详细]
|
樊秉善(1906~1982) 字复初,号寒泉、拙栖,出生于樊家圪坨村的一户贫农家庭。祖父樊玉宝,终身为地主奴仆,父樊上斌一世长工。秉善从9岁起帮父种田糊口,因先天深度近视眼,从农困难,家人-送私塾就读,恩师视其聪颖苦读,才华出众,免资义务课读。后入名师慕少明学堂,慕亦赏其才华,偏力栽培,功倍讲授,故所学课业,领受烂熟。1922年,樊初小毕业。因家贫在葭县螅镇高小当炊事员,边工边读。6个学期考试,……[详细]
|
沈恩久(1933—1982),阜南县曹集桂庙人,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干部、革命烈士。沈恩久自幼家贫,8岁丧父,靠叔父沈义久抚养成人,建国前捕鱼务农为生。民国37年(1948),他积极参加反匪反霸斗争,先后任民兵分队长、中队长。1952年6月参加工作,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任桂庙乡副乡长,1959年因抵制浮夸,据实报产而屈遭批判,并受错误的党内警告处分,1962年得以纠正。1968年,……[详细]
|
陈德懋(1913~1982),浙江绍兴人。民国26年(193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先后在上海宝隆医院、大德助产学校、浙绍医院和铁路医院担任外科住院、主治、主任医师。民国32年,自行开业,并兼任铁路中心医院、中德产科医院、大公医院妇产科主任、顾问医师。1958年,任惠旅医院妇产科主任。1959年,调任新成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1960年后,任静安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把自己开业用的妇科检查床、……[详细]
|
杨照苏(1920—1982),原名杨明士,曾用名杨攻、杨占胜。市城区黄堡镇孟家原人。 民国24年(1935),杨照苏高小毕业后去三原县上中学。26年(1937)初,转学到西安二中。该校是当时西安革命力量最活跃的学校之一。进校不久,他便加入中国民族先锋队,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芦沟桥事变”前后,曾两次参加历时两个多月的下乡宣传工作团,是年8月,照苏加入中国共产党。27……[详细]
|
曾远辉(1910~1982年),原名程学贤,吉巷乡兰溪村人。宣统二年(1910年)9月生。13岁丧父,随母往新加坡投靠姑妈。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新加坡英语学校。民国20年至26年,先后在马来亚各埠小学、新加坡广惠肇义学校担任教员及私人翻译。远辉业余常读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的《西行漫记》等进步书籍。民国27年初,远辉获悉祖国抗日战争爆发,毅然回国,奔赴延安参加革命。2月,进陕北公学学……[详细]
|
陈鹤琴(1892~1982年)陈鹤琴,著名儿童教育家。浙江上虞人。民国3年(1914年)清华学堂毕业后,考取“庚款”留美生,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民国8年回国,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等著作。民国17年,在“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中,陈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努力争取使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民国29年,因从事爱国……[详细]
|
魏锡华(1913~1982年),原籍周宁樟源村人,民国2年(1913)6月26日出生于福州。父鸿翚,清光绪癸卯(1903)科恩贡,历任县学教谕、训导,山东即墨县知县。锡华幼年丧父,生活清苦,8岁入小学,发奋读书。民国18年(1929)初中毕业后,因生活贫困辍学,到上海华通书局部当校对员,后又入上海私立惠灵中学读书。不久,转学福建省立福州第一中学。民国23年考入国立江苏医学院医学系,29年毕业后任福……[详细]
|
沈兰村(1910~1982),原名赞成,青阳县城东里分沈人。民国24 年(1935 年)前后,在本村教私塾(后改国民小学)。他博学多才,正直热情,常帮助民众对抗-污吏,在当地颇有名望。民国27 年夏,在共产党员苏拓夫的影响下,与陈法周、许章法等青年教师组建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内设儿童话剧队,沈先后任副团长、团长。他给儿童补习文化课,并亲自编导话剧,率领队员到各地巡回演出。民国28 年4 月,加入中……[详细]
|
公秉藩(1902—1982) 字屏轩,扶风县法门镇七里桥人。幼时就读私塾,后投身军界。民国16~19年(1927~1930),先后任国民军湖北第一集团军第一师、第二十八师中将师长。民国19年(1930)在江西吉安加入国民党。民国20~21年(1931~1932)任国民党中央军校高级教官。民国22~26年(1933~1937)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大队长、支队长、总队副等职。民国26~30……[详细]
|
罗肃容(1913~1982.5),字潜奋,广东省兴宁县人。出生于华侨工商业家庭,其父早年到南洋经商,其母古氏亦于他3岁时离家去南洋,他随祖母相依为命。幼年读私塾,后入新学堂学习。临近高中毕业,其父欲扶持他接管家业走经商之途,但他立志求学,在师生的劝说下,置父母以断绝经济支持于不顾,毅然退去船票,回校攻读。从此他失去经济来源,仅靠祖母省吃俭用度日。后考上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部,成为家乡山村读大学的第一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