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霨(1885—1969)字云生。滕县级索镇东龙岗村人。同盟会成员,曾任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早年毕业于山西武备学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东渡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学习。同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前,奉同盟会东京总部指示回到山西,与温寿泉、赵戴文等人,策动反清军事行动。武昌起义爆发后,于10月29日举行太原起义,获得成功。太原起义成功……[详细]
|
凌压西,(1891—1969)原名凌琼德,字剑南。1891年农历三月十四日出生于广西容县石头镇石塘村一个贫穷农户家中,1899年至1904年在家乡读了六年私塾,因家景贫寒辍学替别人放牛,1910年凌压西年已19岁方能进入福山小学读高小两年,1914年至1915年入容县县立中学肄业,1917年投考入田南警备司令马晓军部模范营当学兵接受军事教育。期间,历任桂系第七军的司务长、排长、副官、参谋,靠战功升……[详细]
|
刘洪翥(1900.10-1969.9) 刘洪翥,字文轩,原籍河北省三河县,后随父移居黑龙江省龙江县。1920年7月,在齐齐哈尔省高师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到呼兰任教。初任小学教员,后任兰东、北关、道文小学校长。刘擅长体操教学,他组织学生表演的器械操、罗汉操,使县人大开眼界,倍受称赞。1925年五卅运动后,呼兰各界群众为声援上海工人学生斗争,在呼兰大戏院进行义演,刘不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而且亲自登台表……[详细]
|
徐儒华(1910~1969.10)徐儒华,德庆县高良旺埠村人,贫农出身。幼聪敏,性刚毅,读书学习成绩优秀,为族中父老看重,拨以祖尝资助读完初中、高中。民国23年(1934)秋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三年级读书时,与同班同学梁嘉、冯道先等8人秘密组织读书会,开始学习马列主义书籍。民国24年秋,升入中山大学社会系,只读了一年,因家庭经济及祖尝资助困难而停学,回县立第一小学任教导主任。民国26年“七·七”……[详细]
|
寿松涛(1900—1969),幼名朝法,又名寿乐成、陈逸庵,诸暨同山丽坞底人。1917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在进步书刊和进步师生的影响下,开始信仰-,参加了著名的“一师风潮”。毕业后至孝丰、上虞等地教书,改名寿松涛。1924年冬,回到诸暨乐安小学任教,常与中共党员钟子逸、何赤华等探讨中国社会问题,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与钟子逸一起,以国民党员的名义筹建国……[详细]
|
范文澜,字仲云,号芸台,笔名武波、武陂,绍兴城区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1917年毕业后,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私人秘书。1918年起,先后任教于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河南汲县中学、天津南开中学。1925年,任南开大学教授。“五卅”惨案发生后,参加天津反帝--。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责中共南开学生支部工作,后因天津党组织遭破坏,失掉组织关系。“四·一二”-政变时,被天津当局通缉,得南开大学校……[详细]
|
陈克桂,县城东街(今万贤街)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十四日生。少家贫,以沿街贩卖糖饼、水果补贴家庭。宣统二年(1910年)开始创业,初与好友合伙承包水果采销,几年后独自收购地产中药天冬等,运往浙江温州销售。民国21年(1932年),与罗雨川等合资兴办新宁轮船公司,购买80吨位福兴号木壳轮船1艘,行驶霞浦、福州之间,创霞浦客轮运输之始。民国26年,县内李果丰收,他独资收购鲜果,制成李干运……[详细]
|
李树芳(1911.5-1969.11)李树芳,河北省平山县三级乡赵家岸村人。8岁丧父,13岁丧母,从很小起就给地主当长工。1937年10月,李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所在一一五师三十四旅奉命南下,行至山东过京汉铁路时,遇上国民党的杂牌军和土匪武装,双方展开激战。李机智勇敢带领一个排的战士打头阵,很快就打垮了土匪的堵截。部队返回江苏时,正值土匪“孙老虎”对八路军进行骚扰……[详细]
|
郑君里(1911—1969) 曾用名郑重、郑千里,祖籍三乡平岚村(今南村平南片),清宣统三年(1911)12月6日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电影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政协全国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幼家境贫苦,在上海广东会馆免费义学读初中,1928年……[详细]
|
马席珍(1899~1969),回族,经名伊斯麻赖,镇安县熨斗乡人。出身贫苦,自幼好学。1906年开始学《古兰经》,1912~1919年在西安市回回巷、洒金桥、甘肃等地经学院深造,兼练武功,学汉文。1920年后,历任商县、安康、旬阳、白河县,镇安茅坪、熨斗等地清真寺教长(阿訇),镇安县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他口才流利,精通经学,坐学各地。每日讲学之余,好为人谋,善说《三国》,是回族宗教的知名人士,在回……[详细]
|
陈显彰(1889~1969)又名兆纶,原籍广东省台山县三合蜂乡桶朗村(今冲华村)人。澄迈“福山咖啡”创始人。1889年农历八月廿三日出生。1899年进小学读书,13岁念初中,17岁辍学。1906年随父亲到印尼谋生,初到爪哇泗水埠,在悬壶药室当中医学徒,两年后转到谏义里埠,在裕兴源榨油厂做杂役,操劳两个春秋后又到广生源店经营杂货,此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24岁回国结婚,26岁重返南洋,潜心……[详细]
|
范伦五(1893-1969),原名0臣,修武县范庄人。幼年在本村私塾读书,毕业于修武县第一完全小学。从1919年起,先后在修武、安阳、厦门、安徽等地的教育界、旧政界做事近20年,教学严谨。教德高尚,廉洁奉公,主持公道,在修武县士绅中有一定威望,与各界人士有着广泛的联系。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安阳,豫北人民开展了蓬蓬勃勃的抗日救亡运动。范伦五激于爱国义愤,积极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支持儿……[详细]
|
凌一鸣(1916~1969),上海市川县人。上海凯司令食品厂厂长,特级技师。凌中学毕业后进上海凯司令食品厂,随父、兄学做蛋糕,学得一手好手艺,尤擅长蛋糕上裱花、裱字、裱画,能描绘出反映时代风貌和民族风格的图案,并用中英文裱字。有位大学教授定做生日蛋糕,凌在蛋糕上裱了中英对照的字体,获得教授的称赞。有位老人过生日,带了1张照片定制蛋糕,凌按照片在蛋糕上裱出其肖像。他的一手杰作震动全市同行。1954年……[详细]
|
蔡学团(1900~1969)蔡学团,藤山下渡(今仓山下藤路)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祖父、父亲都是受雇于外国人的工人,家境贫寒。蔡学团小学毕业以后,靠亲戚资助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读书。民国9年(1920)毕业后考入北平税务专门学校,成绩优秀,提前一年毕业,民国12年到厦门海关见习。民国13年直接升为帮办,后调任海关总税务司署人事科帮办,民国21年调任福州闽海关帮办。“九·一八”事变后,日……[详细]
|
刘和鼎(1894年12月13日——1969年4月7日),字波鸣,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安徽合肥(今肥东)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16年8月军校毕业后派任安武军(将军倪嗣冲)第3路第4营见习。1918年4月出任长江上游总司令部(总司令吴光新)上尉参谋。1919年1月调任湖南省督军署(督军张敬尧)警务处少校视察。12月调任北洋陆军第9混成旅(旅长吴鸿昌)少校副……[详细]
|
傅东华(1914~1969)原名傅永录。民国三年(1914)出生于宜川县云岩镇曲州村一个农民家庭。十八年(1929)他考入云岩高级小学,受到学校校长赵正化(宜川地下党组织的宣传委员)的教育和影响,激发了爱国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二十四年(1935)2月,他参加了宜川县抗款义勇军,任第二大队副大队长。这支抗款义勇军配合红军攻打了宜川县城,他在战斗中负伤。红军主力转移时,留他在曲州养伤,痊愈后,于同年6……[详细]
|
朱迪·加兰(JudyGarland,原名弗朗西斯·埃塞尔·古姆;1922年6月10日-1969年6月22日)是美国女演员及歌唱家。在她45年的歌唱生涯中,加兰以扮演音乐型戏剧角色和在音乐舞台上的表演而成为国际明星。由于她的多才多艺,她被授予奥斯卡最佳青少年演员奖、金球奖、塞西尔·B·迪米尔奖、格莱美奖和托尼奖。她的音域是女低音。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8名。1969年……[详细]
|
刘迺敬(1893~1969),字觉凡,巢湖市半汤镇人,后迁居巢城小西门迎仙巷,早年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幼年时,他勤奋好学,喜读英语。青年时代对古诗文有浓厚兴趣。他品学兼优,毕业后获得学校推荐,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攻读教育学,获文学士学位。先后任金陵大学讲师、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民国10 年(1921 年)前后,公费出国,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学科,获教育硕……[详细]
|
梁中光(1918~1969),灵山县灵城镇人,是中共灵山县委早期负责人,灵山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广东省合浦专员公署副专员。少年时的梁中光聪敏好学,才智过人,在初中学习时,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在同学中有小孔明之誉。 初中毕业后考人广东省测绘学校,1937年7月,他在测绘学校毕业。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铁蹄踏碎了中华大好河山,扼杀了他测绘祖国大地的宏愿,于是他怀抱抗日救亡的壮志回到……[详细]
|
苇舫(1908~1969年) 苇舫,法名乘愿。江苏东台人。俗姓朱,家人世代奉佛。13岁出家东台福慧寺。18岁于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后就读于常熟兴福寺佛学院、北平柏林寺佛学院。在武昌佛学院求学时,随侍太虚大师数年,为其升座讲经记录。之后赴汉藏教理院任教。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太虚大师入川,由苇舫主持武昌佛学院,出版《海潮音》杂志。武汉失守后,转移至重庆罗汉寺,继续出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