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骏声,又名洪维珍,南安丰州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5岁丧父,靠母亲替人洗衣服维持生活,12岁到洪濑杂货店当学徒,民国10年(1921)南渡印尼谋生。骏声在印尼当店员,广泛接触劳动群众,对广大侨胞遭受殖民者的破孩深有体会,立志发奋图强,振兴中华。他在业余时间认真读书,学习孙中山的-,接受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热心参加各种爱国活动。民国16年夏,他满怀热情回国,准备投身于大革命运动。但当时蒋……[详细]
|
崔献楼(1877—1962) 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慈善事业家。曾任孝惠学社委员。 民国18年(1929)陕西饥馑,田园荒芜,四民胥困,十室九空。他毅然跟随朱庆澜来陕,日夜奔波,赈济灾民。在散赈之余,大力协助筹设“扶风灾童-”,并任院长。为赈济灾民,不辞劳苦,多方劝募。时值军阀混战,黄河决口,道路阻隔。他冒死赴江苏省海州购回大米供灾童食用。说服唐慕汾先生,以孝惠学社之名,捐大洋7000元,……[详细]
|
诸文绮(1884~1962),名人龙,上海县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清末,入日本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攻读染织专业。宣统二年(1910年)工科举人。创办启明染织厂,开创丝光染织,打破日本对中国染织业的垄断。染织业同业公会特制银盾一枚赠授给他,誉其为中国丝光染织业的鼻祖。民国25年(1936年)他在闵行独资创办文绮染织专科学校。民国26年校舍刚落成,即被日军占为海军驻地。抗战胜利后,为筹建学校奔走,自任……[详细]
|
陈拱北(1905~1962年)原名之枢,建阳书坊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少年时在乡里读私塾,民国16年(1927年)考入福州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善于辞令,随机应变能力强。民国19年初任共青团福州市委书记,同年7月在厦门被捕,但未暴露身份,判刑一年后于第二年出狱。12月,到共青团福州中心市委工作。民国21年1月,任中共福州市委组织部长,翌年5月,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详细]
|
张春斗(1884-1962),字薇辰,后署名文辰,孟县张厚村人。张文辰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事业。临碑法帖,一丝不苟。每闭门临池、日课数百字,从不间断,且专心致志。即使外出,文房四宝也随身带之。或有空闲,却端坐临习,旁若无人。文辰初临褚遂良帖,几于乱真;后又涉猎汉隶,钟鼎各体,学而不厌,求素不已。由于职业关系(曾一度做药材生意),时张文辰常往来于禹县、安国(河北省)两地,山河之美,尽罗心中,所到之处,……[详细]
|
郑季清(1897~1962年) ,女,江苏扬州人。民国8年(1919年)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并与周恩来、邓颖超等组织成立进步团体“觉悟社”,出版进步刊物《觉悟》。毕业后从事工商业,曾担任长沙某纱厂厂长。民国37年迁居桂林。38年移居临桂茶洞褚村。1951年春,褚村建初级小学,郑季清被群众推举为教师。她在县内率先用普通话教学,编了一首儿歌:“一年小,二年大,个个要学普通话。普通……[详细]
|
陶彩姣(1905年9月~1962年9月),女,平乐县源头区九洞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陶彩姣带着翻身的热情,于土改后,在驻 村工作队的引导帮助下,她发动黄玉妹、张玉 林、黄福实、张俊等几户贫苦农民组织临时互 助组,陶彩姣被选为组长。因没有经验,未制 定评工记分等管理制度,互助组成立仅一个月 就散了。互助组散后,陶彩姣不恢心,1952年 4、5月间,她与丈夫黄福善分头进行串连,发 动……[详细]
|
陈雨甘(1898~1962) ,荔浦县茶城乡古卜村人。幼年时期聪敏好学,8岁入私塾,始读《幼学故事琼林》、《诗经》、《尚书》、《纲监择语》、《小学》等书,13岁自读《列国志》和《左传》;14岁插入县立高小,作文呈卷,先生惊异。县知事顾英明赞雨甘为“青年巨擘”。民国2年(1913) 陈赴桂林升学,先考入甲种农林校,三月后转而考入甲种工业校,学习机织、 土木,每次考试均居榜首。民国3年,因无法升学,从……[详细]
|
陶冶公(1886—1962),原名延林,后改名铸,字冶公,号望潮,别号洁霜,以字行,绍兴县陶家堰人。青少年时就读于福州普通学堂、绍兴东湖通艺学堂、杭州求是书院(浙大前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入经纬学堂、长崎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日本会晤孙中山,加入光复会与同盟会,任同盟会评议部部长。应章太炎邀任《民报》发行工作,鼓吹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加入陈英士部,参与攻打江南制造局。任……[详细]
|
蒙成德(1903—1962年),南宝区上坎村人,生于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底,在临高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主席谢明义领导下从事党的工作。革命低潮时期,在南宝地区进行革命活动。1939年4月,蒙成德到波莲乡带笏村姐姐家,说服姐夫,交出步枪2支,短枪1支,支持抗日。1941年6月,区委遵照临高县委指示,派共产党员符应运、蒙成德打入日、伪内部,符应运当南宝治安维持会会长,蒙成德当加来治……[详细]
|
梁则任 (1916—1962) ,县城大街人,幼年受名师李干卿先生的熏陶,攻读《四书》、《五经》、《东莱博义》、《古文评注》等古典文学,14岁方人县两等小学读高等班两年,专学数学。民国20年(1931年)投考县立教员养成所,毕业后,即任县立一小学校教员。25年,考入广西会计人员养成所,学成后分配回县充任地方金库会计员。28年调任县参议会秘书。33年, 当选县第三届副议长。 在此期间,他利用民意机关……[详细]
|
周福才(1876~1962)小名福子。安新南冯村人。1918年在北京醇王府中唱堂会,极受赏识,醇亲王载沣为他起名福才。初拜高风村(艺名高阳红)为师,并随之搭班学小旦。后随高应龙改学小生、老生。14岁时,随高应龙、高风村入韩大仓班。韩大仓为霸州人,工老生,艺名“霸州红”。自此周便以唱戏为业。周福才自加入班社后,有机会接触京剧、梆子腔而开拓了眼界。相比之下,他感到老调唱腔贫乏,表演简单,下决心对老调进……[详细]
|
彭正浩,(1902—1962),字梅录,名开述,天门市卢市镇彭家垴村人。1922年考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4年寒假回家在彭家祠堂开办“贫民夜校”,向学员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政策。1925年秋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中共湖北区委派遣,利用寒、暑假回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在卢市组织“荆江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的组织。1926年春,在省委特派员马振邦协助下,在彭家垴建立了中国共……[详细]
|
刘凤鳌(1879~1962年),太平乡太和村人,原籍山东省沾化县泊头乡曲牟村,开明绅士。刘凤鳌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自幼受孔孟之道熏陶。成年后广泛交游,崇尚中庸之道。经常出面调停邻里、乡间纠葛,仗义疏财,渐成为乡间小有名望的人物。民国时期,曾任乡长,遇事总是多方应酬斡旋,尽量使地方百姓少受搜刮骚扰。凡征粮征款,对富豪足额征敛,对贫苦百姓尽量减免,一定程度上减轻百姓负担。他的大儿子在国民党部队当营长……[详细]
|
邓剑刚(1896年~1962年),画家,字建光,号茹芋道人,芦苞蔡边村人。父星池,收藏古今名人书画甚丰。剑刚少受熏染,及长,于广州与高剑父、高奇峰、王竹虚等交游,更受影响,遂有志于画。其花卉画法新罗山人,人物画仿六如居士,山水画以石溪、石涛为宗,诗词学同乡黄祝蕖,诗画日精,名声鹊起。后于广州创立岭南画社,出版《岭南名画集》。又与高剑父、张谷雏、罗卓等结随社,与赵浩公等创国画会,以倡画学。曾任广州兴……[详细]
|
陈希龄(1878—1962)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人。陶瓷技师。出身于陶瓷世家,身有残疾,年幼即随父学艺。早年主攻原料、造形技术,20岁时用当地原料仿制紫砂器,以胎质细腻、色调纯正闻名业内。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山东省工艺局在博山创办陶瓷工艺传习所,局长黄华对其作品甚为赏识,遂聘入所。该所系官办,“所有出品,祗求精细而不求多”,且招有多名江西工人,他经常与瓷都同行交流技艺,并利用当地原料致力于新……[详细]
|
李天申(1896—1962) 陇县牙科乡丁家沟人。出生于兽医世家,幼年聪明好学,上私塾三年。随父给牲口诊病时,常由他代开处方。16岁时,随父迁丁家沟务农,农闲勤学兽医,并行诊医治兽病,诊治很有疗效,受到群众称赞。32岁时,弃农从事兽医,到40岁时名声大振。他擅长医治牲畜的跛行、痛风、闪伤、扭伤、摔伤等,尤以治骡马病为特长,多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药到病除。因而医名传遍岐、宝、凤、千及甘肃省张……[详细]
|
詹茂山,民国元年(1912年)生。福安赛岐店前村人。民国19年8月,茂山参加闽东红军游击队,在马立峰、施霖领导下,参与攻打苏洋民团、甘棠的国民党海军陆战队、攻占赛岐以及攻打霞浦南塘保安队等战斗,表现勇敢。后随游击队辗转在福安南区打游击。民国32年,他遵照中共福安县委委员陈斯克的指示,采取“红心白皮”的策略,打入赛岐区公所并担任保长。此间,他通过地下交通联络站,为党组织和游击队提供情报,运送土硝、0……[详细]
|
林赐熙(1891~1962),原名少波,字赐熙,海南省文昌县会文镇福田园村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步科毕业后,1919年起任广西南宁讲武堂助教,粤军第一师连附、参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队教官、区队长,东征军教导团连长,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军营长、中校团附、上校团长、教导旅少将旅长。1928年后,任李宗仁第七军少将副处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副处长、广西行营秘书处处长。1936……[详细]
|
傅立吾 (1894—1962),黄沙镇人。汉南书院毕业后公费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任辽宁省四洮铁路总工程师、局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任江西省公路处总工程师。民国26年(1937)回汉中,任西北贸易公司总务科长、秘书长。28年(1939)任汉中第二女子师范半校教导主任。32年(1943),任省立褒城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后改名南郑工业职业学校),经费不足,即发动师生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