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升闻(1870--1955),字德卿,洵阳县七里乡龙池湾人。幼年就读私塾,光绪十三年(1887)经府试中生员(第三名),后因重孝在身,未能参加乡试。光绪二十七年(1901)科举制度废除后,求取功名无望,在本地创办私塾,教书为业。在此期间,目睹乡村缺医少药和庸医误诊害人现象,萌发学医念头。教书有余,购置医书,精研医理。民国八年(1919),弃教行医。同年,当选为洵阳县政府参议员。刘升闻诊病讲究辩证……[详细]
|
蔡体仁(1870~1931)字平甫,号弘毅。容城白龙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府试中取得第一名,成为秀才。戊戌变法(1898)后,曾被选为县议会议长。辛亥革命后,专心于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于1916年在白龙村筹办敬业高等小学堂。敬业学堂的办学方针是崇尚俭朴、破旧立新。五四运动后,即采用白话文课本授课。1923年开始向学生们介绍《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等书,宣传进步思想,主张男女……[详细]
|
陈熙珊(1870~1951),今汨罗市古塘镇人。10余岁随父外出帮工时加入洪帮,因有点拳脚功夫,不久便当上“红旗五爷”,以后成为“心腹大爷”。宣统三年(1911)秋,他带领一伙会众到洞庭湖滨南大膳(今属沅江)附近的官荡洲、金盆北洲、茶盘山等处看管柴山,充当棚头。在该地定居30多年,豢养了一批打手,名“十八罗汉”,官匪勾结,组织团防队,先后掠夺垸田6000余亩、洲土2万余亩及漉湖、猫湖、长港河3个大……[详细]
|
万黄裳(1870~1943),字云阶,号石夫,湘阴县安静乡人。清代秀才,曾设馆授徒于家乡。宣统元年(1909)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深得革命党领导人朱执信赏识,推荐他任上杭县知事和建都道尹。继任粤闽-备第一统领兼筹饷总局局长、湖汕盐运使等职。袁世凯称帝时,密令捕万,被迫潜往日本,在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军事部工作。回国后任孙中山秘书及大元帅府秘书长、革命军军需总监。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谋夺了总司令……[详细]
|
郭立山(1870~1927),字复初,号复斋,湘阴县城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举,二十九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侍讲。两广总督张之洞仰慕其学行,请他解释《輶轩语集》疑端,对他倍加敬佩。慈禧太后见他仪表才华出众,有意重用。而大权在握的劻奕?忌妒其才学,故仍任侍讲,充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三十年八月,湖南巡抚陆元鼎奏准郭立山首任湖南中路师范正监督,兼史学教习。次年聘至京师大学堂讲授经史。辛……[详细]
|
罗鸿慈(1870~1940),字竹岑。涟水县东胡集乡罗圩村人。清拔贡生。曾自学西洋科学,通代数、几何。早年以教馆为生,后曾任江苏省立第九中学语文、历史教员十余年。他既有文名,又长书法,在当地民众中有一定声誉。民国15年(1926年)曾受聘于北伐军第九军主管文书工作,后因不惯行伍生活,告老回乡。民国28年底,侵占涟城的日军将他掳入县城,迫令他担任伪县长,他不为敌用,常怒斥日伪鱼肉同胞乡民,被关入狱。……[详细]
|
陶湘(1870~1940) 字兰泉,又字涉园,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武进人,世居区境内青果巷。陶氏同胞兄弟6人,湘与为孪生。陶湘补顺天学附生,官直隶道员,历任海军学堂办事官、颐和园轮船委员、京汉铁路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历任上海三新、天津裕源、山东鲁丰纱厂经理,天津中国银行、北京交通银行经理等职。陶湘致力于版本目录考订之学,著有《涉园考正书目》、《武进陶剑泉涉园藏石》及《金石韵府涉园藏石……[详细]
|
曾江水(1870~1941年),字右甘,祖籍厦门,出生于马六甲。19世纪末,在马六甲开设“承龙发”号,首先经营橡胶业。以后又投资马六甲武吉亚沙汉和新加坡杨厝港种植3000英亩树胶。引种成功后,将树胶种植扩展到芙蓉和彭亨两州。20世纪20年代,由于橡胶制品的广泛运用,促进了树胶种植业的发展,很快成为马六甲首富。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倡办华文教育。民国元年(1912年),捐赠1.75万元参与创办马六甲培……[详细]
|
邵恒浚(1870—1951)字筠农。文登县(今文登市)侯家乡二马村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京师同文馆毕业后,留学俄国。回国后历任清政府总理衙门刑部候补主事、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会办兼总办,直隶知州。补授学部会计司郎中花翎四品衔,兼任京师译学馆监督。宣统元年(1909年),派充考试留学生襄校官。辛亥革命时返里,致力于宣传反清思想,主张剪辫子,并主办二马村第一小学。1912年返京讲学,任外交部参事,……[详细]
|
闻兰亭(1870~1948) 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原籍泰兴,光绪九年(1883年)来武进,先在西瀛里裕大义布行当学徒,后在经营煤铁油麻和纱布的协大升号当店员。民国初调申庄(即驻沪办事处)后,闻的眷属曾长住在区境内青果巷八桂堂、前北岸等地。闻常由沪回常度岁。闻在上海曾参与筹组纱业公所。民国2年(1913年)被列为筹建常州旅沪同乡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后,闻曾会同常州工商人士吴寄儒、费镐……[详细]
|
印书畦(1870~1937年)字湘孙,宝山县吴徽乡人。清末监生。民国初年,历任吴徽乡董事、宝山县劝学所所长、县田地册单事务局局长等职。他热心家乡公共事业,曾在印家宅创办小学,使70余名农村儿童能入学读书,学校先是私立,以后改归乡立,为第六初级小学校;他发起兴筑从吴湘镇到杨行的石皮路,方便交通往来;还创办了吴淞乡救生局,租用救生船营救黄浦江及长江上发生意外的落水者,乐善好施,为人们所称颂。民国11年……[详细]
|
容嵩光(1870—1950) 香山县斗门(今珠海市斗门区)龙坛村人。父亲曾倾家资助洪秀全起义,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携家远赴美国谋生。1894年,容嵩光为旧金山中华0负责人,加入中国同盟会,受孙中山委任为中国国民党山多些部通讯处处长兼筹饷局主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希望华侨支持创办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才,民国3年(1914)委派林森赴美筹办航空学校,容嵩光积……[详细]
|
王伯明(1870—1942) 又名兆离,扶风县法门镇七里桥村人。光绪十三年(1887)应道试,获第九名。光绪十五年(1889)在咸阳天阁寺第一义塾任教,增设亚铃体操课,结束了陕西教育界没有体育课目的历史。宣统三年(1911)任省临时参议员。民国4年(1915)任省教育厅社会科科员,住易俗社专办戏剧改良,后追补为中华民国第一届众议院议员。民国6年(1917),曹琨贿选总统,他为抵制离京赴上海,……[详细]
|
丁麟年(1870—1930)字绂臣(亦称绂宸),号幼石,又号 林。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人。考古家、收藏家、书法家。出身进士世家,幼受正规家学教育。1888年中举。1892年壬辰科进士。授户部郎中。后任陕西省兴安府知府。1912年春弃官归里。1920年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在图书馆任职期间,他搜集了不少出土文物,如铜器、陶器、汉画石刻等,将其分类,并加以鉴定与考证。他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时人谓“考……[详细]
|
徐玉芬(1870~1932),字琼苑,下车镇人。清同治九年(1870)出生于贫苦家庭。5岁丧父,7岁入村塾读书,聪颖过人,深得塾师器重。因家贫交不起学费,其母陈氏乃以每年饲养肉猪一头,交给塾师权当束修。光绪十五年(1889),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之后,即回乡设馆授徒,立志以身许教。曾先后任“三乎斋”塾师、下车高等小学校长与本县官立高等小学教员、校长以及县立中学国文教员。执教40余年,桃李满园,建……[详细]
|
莫开瑶(1870-1952),字次昆,号鹤亭。清光绪十年庠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光绪三十年出任两淮盐运使协理,历任审计院协审官。民国12年(1923年),军阀混战,南雄惨遭劫难,社会-不堪。民国13年,一年六换县长,官员以任职南雄为畏途。民国14年,有好几个月县长虚位空缺。莫开瑶为维护地方安定,临危受命,于是年冬署理南雄县长,虽然只有18天,而此种精神令人钦佩。民国23年,当选为南雄……[详细]
|
陈绍箕(1870-1952年),字业裘,春城县前街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少年在县瑞云书院读书,为晚清监生。青年时,到府考试,曾进肇庆东岳庙学院,学习勤奋,谦逊诚恳,得到晚禅大师留训,传授中医技艺。且有名医师郑芷芗指点,医学造诣较深,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生。民国初年,绍箕曾参与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资创办博爱善堂。从民国18年(1929年)至阳春解放,一直掌管博爱善堂一切事务,经常免费为群众……[详细]
|
马锡簪(1870~1938),字子缨。泗洪县朱湖乡马宅村人。泗洪善人。早年家贫,成人后,务农力田,苦心经营,家道稍丰。他待人有同情心,平生以助人为乐。因幼贫失学,毕生引以为憾。家境既裕,即捐地出资,建房延师,创办安河镇小学,使乡里儿女免蹈失学之苦。其诸子也令入学诵读,稍长,又使求学四方。每年收入大半耗于办学、诸子读书,在所不惜。乡邻戚族告贷即应;年终腊尾,对困难尤甚者,又常送粮送肉上门。乡邻感激,……[详细]
|
王达(1870~1927)长沙人,清同治九年生(1870)。弱冠进学,后人武汉两湖书院,专攻地理学7年,尽得近代地理学家邹代钧、杨守敬师传。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胡元侠之聘任明德中学地理教师。其他各校亦争相礼聘,为长沙各学堂开设地理课之始。民国建立后,任南京留守府秘书,建议昌明德教,维系人心。曾任湖南孤儿院院长,著有《中外地理教课书》、《地文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湖南乡土志》、《长善两……[详细]
|
唐景焱(1870~1939)长沙县人,系景森胞弟。与兄同时进学。辛亥革命后,先后同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妊沙师范、稻田女师、修业学校任教。工书法,擅隶书,一生精研金石文字,收藏汉魏以来碑帖,亦工楷书,著有《问架帖》问世。工诗,为湘东七子诗社、蝶社成员,与兄合著《同怀诗集》、《同怀词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