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
[
唐][公元558年-638年,唐朝十八大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初唐四大书法家]
虞世南介绍:
虞世南南朝
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越州
余姚(今浙江)人。字伯施。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
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贞观七年封为
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
永兴。虞世南幼年学书于
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
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
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
欧阳询、
褚遂良、
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他的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无雕饰气。虞世南(558~638), 中国唐代书法家。字伯施,越州
余姚(今
浙江省余姚县)人。在陈、隋时作过官,入唐已至老年。
李世民作秦王时,为秦府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
李世民即皇帝位后,任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后改秘书监,进封县公。他善文辞,编著有《北堂书抄》160卷。 虞世南精书法,是初唐四家之一。
虞世南生于南朝陈
永定二年(558年),祖父虞检、父
虞荔均享有盛名,叔父虞寄为陈中书侍郎,寄无子,以世南继后,故又名伯施。虞世南少时曾与兄世基同受教于
吴郡文学家
顾野王,后又向当时著名的大学者
徐陵学习
文章法度。
陈文帝知其博学多才,召为建安王法
曹参军。隋灭陈,与兄世基同入
长安,名重当时,被秦王李世民引为秦府参军,后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唐太宗即位时,世南已年近七十,多次请求告老未果,贞观七年转秘书监,赐永
兴县子,故亦有虞永兴、永兴公、虞少监之称。
虞世南敢于面谏,又善于因势利导,深得唐太宗器重,太宗尝谓侍臣曰:“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称赞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誉其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贞观十二年(638年),授银青光禄大夫,同年五月卒,终年81岁,谥文懿。
虞世南一生著作等身,其中有文集30卷、《虞秘监集》4卷、《北堂书钞》160卷,可惜大部分已经散失。虞世南精于书法,早年蒙
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传授,既承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笔法,又自出机杼,与
欧阳询、
褚遂良、
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其书体外柔内刚,风神潇洒,内涵筋骨,藏锋掩芒,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保存至今的虞世南书法真迹为数不多,流传的《
孔子庙堂碑》、《
汝南公主墓志》、《破邪论》、《昭仁寺碑》等碑帖为后世宗法。
作品目录:
同年(公元55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638年)去世的名人:
虞世南相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