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晙(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渭南县令,在任桂州都督时,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王晙历任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开元二年(714年),王晙率二千兵马袭破入侵的吐蕃军,因功加为银青光禄大夫,进封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赐爵清源县男。四年(716年),王晙平定突厥降户叛乱,升……[详细]
|
风仪清秀,长于经史,号称北魏末季举国“三哲”之一的王尊业,系出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其先祖在晋室南渡时,追随司马氏避居江南。其高祖王愉为东晋高官尚书仆射,曾祖王缉为散骑侍郎,祖父王慧龙为“太原王氏”中名声显赫者,在家族惨遭灭门之祸时,年仅14岁,只身潜逃,免于杀身,后亡命北魏。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启用为洛城镇将,未几,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又先后委任王慧龙为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详细]
|
王华(1446年-1522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市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因年轻时曾在余姚龙泉山中刻苦攻读,人称龙山先生。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授翰林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因才学出众,器度不凡,在讲幄最久,孝宗特别器重,曾命赐金带,四品官服,眷赐日隆。预修《大明会典》、《通鉴纂要》,擢礼部右侍郎,仍兼日讲官。武宗即位,刘瑾专权,王华操持坚定,不肯趋附于刘瑾。其长子……[详细]
|
王雄,字元伯,王戎、王衍的祖父,受到魏国安定太守的推荐而得到曹丕的赏识担任幽州刺史。魏明帝遂将其转为汝南太守。青龙元年,轲比能再度叛乱,诱反步度根,并大败并州刺史毕轨。经历魏国安定太守孟达(与新城太守孟达不是同一人)推荐王雄,得到曹丕的赏识担任幽州刺史。与田豫政见不合,使人阴构田豫乱边,魏明帝遂将其转为汝南太守。青龙元年,轲比能再度叛乱,诱反步度根,并大败并州刺史毕轨,为害魏国边境。青龙三年(23……[详细]
|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xùn)县(今河南浚县)人。明代中期名将、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为明代因功封爵的三位文官(其余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亦为首任三边总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详细]
|
王铎,(1592~1652),字觉斯、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潭渔叟,明末清初书法家。河南孟津人。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少詹事,充经筵讲官。清兵入关后,任南京福王朝廷东阁大学士,任次辅。顺治二年(1645年)入仕清朝,官至礼部尚书,加授太子太保衔。九年,奉旨祭祀西岳华山,染病归家而卒。2002年,王铎诞辰410周年。王铎学问渊博,才思敏捷,其古文、诗、词、赋俱佳。明代诗坛复古倾向严……[详细]
|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王猛官至丞相、大将军、冀州牧,曾平定李俨、击破桓温、灭前燕;富国强兵,辅佐苻坚统一北方;苻坚常把自己与王猛的关系比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王猛也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王猛积劳成疾,于公元375年病逝,谥号武侯,秦国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人物生平早年隐居王猛于公元325年(太宁三年)出生于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在……[详细]
|
王之望,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1170年冬卒,谥敏肃。有《汉滨集》六十卷(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二有传。(1102-1170),字瞻叔。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详细]
|
王霸(?—59年),字元伯,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新莽末,从刘秀起兵,长期戍守北部边疆,后封淮陵侯。 王霸家族世好文法。父亲曾任郡决曹掾,王霸年轻时也做过狱吏。王霸不愿意当这无所作为的小吏,平素谈吐举止,慷慨有大志。其父亲深以为奇,便派他游学长安。 刘秀等起兵,经过颍阳,王霸带领宾客拜谒,表示愿意追随。他说:“将军兴义兵,窃不自知……[详细]
|
王少江(1891~1943),丹徒人。父吟江为当时名医,侨寓江都樊川南河下数十年之久。少江幼承庭训,尽传家学,又兼胆识过人,故“樊川王氏”医名益显。精内、妇、儿各科,尤擅脾、胃、肝、肾诸病的调理。其于温热病,学宗吴瑭。精研《温病条辨》诸法,每在病家出现神昏谵语危情,其胆识别具,数剂即见分晓。 某年,扬州一官宦家之独子舌出不能回缩,诸医诊之无策。后经少江以冰片点舌,一试即验。众医赧然而退。……[详细]
|
王佐,字汝学,号桐乡,临高县透滩村人,生于宣德戊申年(1428)五月十五。祖籍福建古田井村。渡琼始祖王恂琼州千户。曾祖王良先举人司户参军。父亲王原凯东黎土宫,曾二度率首王寻、王旺赴京贡方物,接受朝廷招安,增强黎汉民族和睦团结,被授为抚黎县丞。母亲唐朝选山东金乡县令之女,兄王斌、王赋、王碔(音wǔ),和弟王俊均为廪贡生员,系异母所生。王佐七岁丧父,唐氏很有见识,对佐慈而严,儿子一怠学,便气不进食,王……[详细]
|
王骥(1378年—1460年5月30日 ),字尚德。保定府束鹿(今河北辛集)人。明代名将。王骥刚毅有胆,晓畅戎略。永乐四年(1406年)登进士第,授兵科给事中。明宣宗时累迁至兵部尚书。 正统三年(1438年),与蒋贵分道夹击,转战千余里,击破扰边的瓦剌军,迫使朵儿只伯远逃。正统六年(1441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王骥总督军务,三次征讨麓川,因功封靖远伯,与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成……[详细]
|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 ),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详细]
|
王仙芝(?~878年),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最先发起的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对打击贵族、官僚和豪强,反对腐朽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王仙芝以贩私盐为业,生活艰苦,见多识广。唐乾符元年(874年)十一月,在民怨沸腾、起义渐多的情势下,王仙芝率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揭竿而起。同时,立即传檄诸道,揭露唐朝廷“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等腐败统治现象,号召人们响应起义。随之,王仙芝……[详细]
|
王徽(约818~891年),唐末大臣。字昭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进士擢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后担任判度支沈询的巡官、宰相徐商的参佐。懿宗咸通初年,历宣武、淮南两节度使府掌书记,得大理评事。在朝任右拾遗时,先后上疏23次,议论朝政事务,指陈时弊无所回避,犯颜直谏,受人士称赞。咸通十年(869),徐商罢相出任荆南节度使,奏授殿中侍御史,出为荆南节度府判官。后由侍御……[详细]
|
王劭,字君懋,生卒年不详,隋代并州晋阳人。著名史学家。史载,王劭出生于官宦世家,其先祖自魏晋以来多任高官。其父王松年,为北齐御史中丞。王劭幼时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即闻名乡里。年尚不足20岁,便被北齐尚书仆射魏收看中,先后委职参开府军事、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某次,魏收与祖孝徵、阳休之等当时名人学士,论及前朝古事,有所遗忘,遂找来王劭询问。王劭毫不匆忙,侃侃而答,“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详细]
|
王弼(226—249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王弼出生于世代儒业之家,祖父王凯为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族兄,父亲王业为刘表的外孙,官至尚书郎。王弼聪颖过人,少年即享高名。据载“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当时已颇有名望的玄学家何晏发现王弼的奇才后,甚为赞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同前)……[详细]
|
王敕(1446~1511),字云芝,一字懋纶,另字嘉谕。山东历城人。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李竁榜进士第三人。王敕曾获乡试第二名,会试第十七名。殿试夺得探花后授翰林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因尹龙一案受牵连,贬为降州判官。弘治三年(1490),升为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任上他“考遗书,遵国典,定祭祀乐舞之式”。九年考绩,升河南提学副使。正德二年(1507),再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正……[详细]
|
王耀武将军:第十名将。第74军长。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19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详细]
|
王元(生卒年不详),字惠孟,一字游翁,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或说为杜陵人、平陵人)。建武元年(25),隗嚣想劫持更始帝之事败露后,逃回天水,聚集旧部,占据陇右故地,自称“西州上将军”,四处网罗人才。后更始政权败亡,三辅士大夫们为逃避战乱,纷纷投奔陇右。王元是其中之一,被任命为大将军。建武五年(29),汉光武帝刘秀派来歙劝说隗嚣遣子进京为官(实为人质)。因听说刘永、彭宠已被刘秀消灭,隗嚣便派……[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