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业(1730—1798),字勤圃,号耕厓,海宁伊桥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早年丧父,靠教授生徒以奉母养弟。好学不倦,精通经典,善于论史。清廷编纂《四库全书》时,参与其事的名流学者,争相聘其担任校勘。广业精心从事,凡经手校勘过的古籍,都成为善本。后受荐主讲安徽广德书院,兼修州志;为当地培育了不少人才,并修成了一部评价颇高的《广德州志》。广业生性耿介,不随流俗,后归家著述以终。所著《孟……[详细]
|
范西屏(1709—1769),名世勋,海宁郭店人。幼聪颖,3岁时见其父与人弈,常在旁牙牙指画。后拜名棋手山阴俞长侯为师,潜心钻研,13岁即崭露头角,16岁随师游松江,屡胜名家,成为国手。20余岁游京师,与各地名手较量,战无不胜,威震全国。不久即被棋坛推崇为“棋圣”。弈棋出神入化,落子敏捷,灵活多变。“布局投子,初似草草,绝不经意,及合围讨劫,出死入生之际,一着落枰中,瓦砾虫沙尽变为风云雷电,而全局……[详细]
|
陈邦彦(1678—1752),字世南,亦作思南,号匏庐,一号春晖,又作春晖老人,海宁盐官人。少孤,由伯父陈元龙抚养。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后升侍读学士。乾隆初官至礼部侍郎。其诗文典雅有致。善书法,尤工小楷,行草宗法二王,字体宽展秀发,深得董其昌笔意,晚年所作几可乱真。在侍直内廷时,常奉命校读御制碑版文,并奉敕缮写。《康熙字典》御制序、《御制圆明园十景诗》,均出自其……[详细]
|
查嗣瑮(1652—1733),字德尹,号查浦,查慎行之弟。幼警敏,数岁即解切韵谐音,随兄学诗。生平游迹遍天下。其诗精妙,与兄齐名,时人比作宋代“二苏”。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升至侍讲。后因查嗣庭-案受株连,谪遣关西,年逾八十,卒于戍所。著有《查浦诗钞》、《查浦辑闻》、《南北史识小录》、《音类通考》、《-万-律》等。……[详细]
|
许汝霖(生卒年未详),字时庵,号且然,海宁硖石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选庶吉土。曾督江南学政,厘正文体,整饬士风,选拔人才。试士既竣,置酒于君山,大会诸生,即席吟诗作赋,使各展所长,一时传为盛事。二十六年,典试四川,四十二年。总裁会试,选才恰当,时称得士。又曾出修子牙河,悉心规划施工,沿河八州县免除水患。历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后晋升礼部尚书兼理吏部,任内曾力主轮流减免各省钱粮,以减轻……[详细]
|
陈世倌(1680—1758),字秉之,号莲宇,海宁盐官人。陈诜之子。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侍读。历任山东、广东、顺天乡试主考官,后擢内阁学士。雍正二年(1724)出任山东巡抚。境内蝗灾严重,世倌先去各地察访灾情、吏治,然后到任,奖善惩劣,体民情、崇节俭、通漕运、筑堤防,有政绩。后因故遭贬,治江南水利,督修孔庙。乾隆元年(1736),任左副都御史,累迁至工部尚书。六年,……[详细]
|
查昇(1650—1707),字仲韦,号声山,海宁袁花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时康熙帝选儒臣侍值以备顾问,他经荐入直南书房多年,累迁至少詹事。书法秀逸,得董其昌神韵,小楷尤为精妙。康熙帝称赞说:“他人书皆有俗气,惟查昇乃脱俗耳。用工日久,自尔不同。”查昇办事又谨慎勤敏,备受器重,康熙帝赐书、画、御笔、砚台,赐第西华门,并御书“淡远”堂名。品行高洁,待人不分贵贱,一……[详细]
|
杨雍建(1631—1704),字自西,号以斋,海宁盐官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后被荐举任兵科给事中。曾一日上九疏,以敢谏著称。十七年,上 书奏请严禁结社订盟,使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党社运动顿遭扼杀。后历任兵部督捕理事、左右通政、太仆卿、左副都御史。康熙十八年(1679)出任贵州巡抚,时云南吴三桂子吴世璠割据未平,贵州初复,民生凋残。任间立营制,禁侵掠、减徭役、禁革私派、抚恤……[详细]
|
徐灿(生卒年未详),女,一作粲,字明霞、明深,号湘蘋,晚号紫,原籍江苏长洲(今苏州)。陈之遴继室。能诗善画,尤工于词。与林以宁、柴静仪、朱柔则、钱云仪合称“蕉园五子”。晚年因陈之遴获罪,随同流徙塞外。陈死后,她奉骨南归,因盐官陈氏故居籍没,改居新仓,自号紫氏,长斋念佛。曾手画观音大士像多幅,施送各处庙宇,得者视为珍品。著有《拙政园诗余》、《拙政园诗集》等。她的词大都清新可诵,艺术造诣甚高,清代陈廷……[详细]
|
周宗彝(1600—1645),初名启璋,字公端,又字五重,号青萝,海宁硖石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有胆略,重气节。明末社会动荡,他亲自规划在硖石水陆要道构筑关厢、水栅42处,早开晚关,使乡里得保安宁。清兵入关,他卖尽家产,募集义兵保卫家乡。清顺治二年(1645)八月十五日,清兵攻陷硖石,他力战牺牲。其弟启琦(字玮光)与清兵格斗于上东街,被刺中腹部,肠出,纳肠再战,终遭杀害。全家人不愿受辱……[详细]
|
陈司成(生卒年未详),字九韶,海宁盐官人。陈家八代行医,精外科。司成受家庭熏陶,自幼爱好医道。年轻时应试杭州,曾参考祖传秘授,治愈友人性病。后专业行医。博览医学经典,临床悉心体察,并遍游江浙,向名医请教,历时20年,终于探索出一套治疗梅毒方法。于天启三年(1623)写成我国第一部性病专著《霉疮秘录》。书中对梅毒症状、传染及遗传等作了详细记述,提出“解毒、清热、杀虫”的治疗方案,并采用砷、汞为主的“……[详细]
|
祝以豳(1551—1632),字耳刘,号惺存,又号灵苑山人,海宁袁花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知随州,内调为兵部郎中。日本入侵朝鲜,大司马石星主张招抚,他坚决反对,认为:如不出兵援助,坐视朝鲜被日本侵吞,最后势必危及我国。朝廷赞同他的主张,迅速出兵渡过鸭绿江,制止了日本侵略。后出任广东佥事,境内瑶、僮等少数民族地区不宁,他深入民间,切实解决问题,促进了民族团结。又视察粤东沿海边防,以海门为……[详细]
|
陈与郊(1544—1611),原姓高,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亦署高漫卿、任诞轩,海宁盐官人。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累官至太常寺少卿。二十四年,上疏乞归乡里,隐居盐官隅园,埋头著述。工乐府,雅好戏曲,著有传奇《宝灵刀》、《麒麟罽》、《鹦鹉洲》、《樱桃梦》4种,合称《詅痴符》。又有杂剧5种,今存《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袁氏义犬》3种。能谱曲,音调典雅,为评论家所重。辑有《古名家杂剧》、……[详细]
|
祝萃(1452—1518),字维贞,号虚斋,海宁袁花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工部。弘治年间(1488—1505),三吴水灾严重,协助侍郎徐贯治水,实地考察,制订疏浚方案,组织20万民工大规模施工,将积水导人江、湖、河、海,终于治理成功。苏松一带免除水患,上百万人民生活得以安定。以功进员外郎。正德七年(1512)任陕西提学副使,转任广东左参政。后解官归。博学多闻,善于著述,天……[详细]
|
朱妙端(1423—1506),女,字仲娴,又字令文,号静庵,海宁人。出身书香门第。年十三丧父,后嫁教谕周济,济死于福建光泽任所,她扶柩而归。晚年随子迁居江宁。她博览群书,善吟咏,驰名当时诗坛,著有《静庵集》、《自怡集》等。其诗写景抒情,词气和平,亦有忧国忧民、慷慨激昂之作,笔力雄健,称“闺品之豪”。《玉镜阳秋》评论说:“上方古人,可接李清照、郑允端之武;下视近代,颇出陆卿子、徐媛之右。”……[详细]
|
戚衮(519—581),字公文,盐官袁花(今海宁袁花镇)人。少时聪慧,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成绩优异,19岁时被梁武帝选为扬州祭酒从事史。当时,国子博士宋怀方有儒宗之称,自魏带来《三礼疏》、《礼记疏》,秘而不传,临终前遗嘱:此书只能交给戚衮,如其不来,就随葬入墓。可见戚衮在儒林名望之重,兼得南北二学之长。梁武帝曾策为高第。不久兼太学博士。简文帝为太子时,在东宫召集诸儒讲学辩论。戚衮神色自若,……[详细]
|
蒋百里(1882年-1938年),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学家,与广东李浴日、云南杨杰同为中国军事学巨擘,驰名海内外。晚清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以字行,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名字出自《周易·震卦》“震惊百里”。祖父蒋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父亲蒋学烺(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沐公不喜欢他,送他……[详细]
|
查嗣庭(1664—1727),字润木,号横浦,查慎行弟,海宁袁花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得隆科多赏识,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出为江西乡试主考官。雍正帝为铲除隆科多一派的势力,借口他所出的试题“讽刺时事,心怀怨望”,抄家查出的日记中“语多悖逆”,大兴-,将其逮捕,定为隆科多死党。狱中病死后,仍遭戮尸枭首。亲族、弟子多人受株连。并暂停浙江乡试,3年后始恢复。著有《……[详细]
|
查继佐(1601—1676),本名继佑,因应县试时误写,遂沿用。生当乱世,累更字号:初字三秀,更字支三,又字伊璜、敬修,号与斋,又号左隐、方舟、发标、钓玉、兴斋、晚号东山钓叟。海宁袁花人。幼时家贫多病,好学不倦。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南明鲁王时,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积极抗清。参加保卫钱塘江的武装斗争,曾督兵在赭山(海宁西南)打败过清军,又从御史黄宗羲出师渡海,驻扎谭山。明亡后,更名省,字不省,……[详细]
|
陈确(1604-1677) 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海宁(今浙江省海宁县,位嘉兴市东南)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年四十始与黄宗羲同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年患拘挛之疾,病十余年而卒。他一生对宋明理学进行激烈批判。首先是揭露了“大学 ”中的非圣贤之书和“知止于至善”的观点,他认为“今日有今日之至善;明日有明日之至善”,根本没有绝对不变的所谓“至善”之标准。他说:“君子之于道也,亦……[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