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木斋(1910~1941),原名朴,号树渝,笔名辨微、振闻、吉光等。武进(今常州市区)邹镇人。父周季平曾任武进商会会长。他早年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一中学,民国16年(1927年)转入无锡国学专修馆,翌年入上海南洋高级商业学校读书。民国18年辍学,进上海大东书局任,编写《学生新标准字典》、《中国历史小辞典》和历史人物传记《郑成功》等。因收入微薄,余暇便为《涛声》周刊、《申报·自由谈》、《太白》、《芒种……[详细]
|
周苏平(1909~1941),原名金水,曾用周福生、李健生。溧阳县(今溧阳市)马垫乡张巷里人。烈士。少时就读于本村私塾,后在溧阳同济初中和南京一所矿校求学,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民国21年(1932年)中共溧阳特支成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组织派遣,前去溧阳县白塔、周城一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真理,组织土地会、穷人会、贫农会等群众组织;从中发展党员,建立白塔、山东头、汪洋……[详细]
|
吴楠(1880~1941),字伯桥,又字我尊,笔名天问阁、风栖阁、杏庵。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父吴鹤曾任湖北的知府。他从小就读于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爱好京戏,在汉口时,与管亦仲、程诗南等结为票友,经常酬相唱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公费派往日本东京高等商业学校留学,迷上日本流行的新剧(话剧)。翌年初,与留日的李叔同、唐肯等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排演警俗劝世的《黑奴吁天……[详细]
|
刘勋麟(1879~1941),字北禾。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初在湖北谋职。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公费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日本宏文学院、西京高等工艺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回国。历任南洋劝业会审查官、江苏学务公所实业科科长、苏州官立中等工业学堂机织科主任等职。民国元年(1912年)在苏州负责创办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后改为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他先后任校长14年。为吸取国外的……[详细]
|
刘柏森(1869~1940),原名树森,字柏生。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实业家。早年任塾师。25岁赴沪入德商信义洋行工作。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入美商茂生洋行,推销机器、军械。光绪二十六年,为闽浙总督许应骙及福州将军善联从国外购进20门大炮,赚得数千两佣金。接着为善联代办进呈慈禧贡品“万年青”号轮船,得善联赏识。他抓住机会,怂恿善联合股开设慎泰恒字号,专门经营烟煤兼营进出口贸易,获得丰厚……[详细]
|
吴甲寅(1911~1939),金坛县(今金坛市)白塔乡人。19岁于常州辅华中学毕业后,即回庄城初级小学执教。后被校董事会推为校长。不久将初级小学扩建成高级小学。民国26年(1937年)冬,为防止土匪骚扰,他倡议建立自卫团,被推为首领,不久发展到20多人枪。同年6月下旬,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到达延陵地区,邀吴甲寅共商抗日大计。他当即表示接受新四军领导。7月底,他根据陈毅的意见,将自卫团更名为金坛西北抗……[详细]
|
董亦湘(1896~1939年) 董亦湘,原名衡,字椿寿,江苏武进人。民国7年(1918年)秋,董亦湘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助理。工余自学英语、俄语,阅读马列著作,研究社会主义学说。民国11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2年7月9日,任中共上海地委兼区执行委员会所属国-动委员会委员。后首任中共商务党支部书记。董在群众中培养了许多党的积极分子,先后介绍杨贤江、恽雨棠、-、孙冶方、张闻天、管文蔚等加入中……[详细]
|
朱文中(1894~1939),号佛公。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清末毕业于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参加革命,在宁与师友秘密筹划响应“光复”事宜。组织学团,任军事分队长,配合革命军,将张勋逐出南京。接着率学生军赴沪驻守。民国2年(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脱离军界,从事教育、新闻工作,并组织沪社,反对军阀混战。“五四”运动期间,他组织国货研究会,提倡国货,发展……[详细]
|
唐驼(1871~1938),原名守衡,字孜权。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喜爱书法,习字刻苦用功,每天黎明即起,寒暑不止,临摹柳、颜、欧等书。因习字过勤曲背,人呼为“唐驼子”。于是,他便更名唐驼,字曲人。他书法学成后赴沪谋生。在澄衷学堂缮定《字课图说》,因字迹刚劲透逸,名噪沪滨,受到各方赞赏,后被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聘去书写教科书。从此,他一面写书,一面在沪卖字。中年以后,致力于印……[详细]
|
庄曜孚(1870~1938),女。字史,号六梅室主人。武进(今常州市区)人。庄曜孚曾从师袁毓卿学画,嫡传恽南田没骨花卉。嫁湖南人陈季略为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季略到四川省乐至县任知县,庄随夫填任,创办女学,任监督。她针对乐至县地处偏辟,交通不便,大力提倡妇女放足。中华民国成立前夕,回到常州。任武进女子师范学校图画教师。后寓居北京。一生作卷、轴、册页、斗方、扇面画数千件,其中有对菊写生一……[详细]
|
管凤龢(1868~1938),字洛声。阳湖县从政乡九都二图(今常州武进政平乡)华渡桥大三房村人。清末民初地方官,学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营口道善联幕中任事。日军入侵,紧逼营口,形势危急,他坚持职守,得到善联赏识。光绪二十八年到直隶任知县,办事干练有卓见,后至军政司助理政务。光绪三十一年到边疆军事要地海城任知县。他据理交涉,使日、俄驻军撤退,妥善接管政权。为振兴教育,创办师范,兴建小学堂,……[详细]
|
孟森(1868~1938),字莼生、号心史。武进(今常州市区)人。史学家。清秀才,屡试举不中,以授学为业。秉性耿直,负才不羁,有“清狂之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孟森应同邑何嗣焜之邀,任上海南洋公学教员。因好议论,指责校方课程安排不当,引起教务长不满,调译学馆任职。在主持译务工作时,聘请日本学者当助手,学习和掌握日文。光绪二十七年,就读于江阴南菁高等学堂,因不守校规被除名,赴广西龙州督办……[详细]
|
赵凤昌(1856~1938),字竹君,号惜阴。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靠人捐助得一小官,发往广东候补,开始宦途生涯。最初在按察使姚觐元、总督曾国荃幕中任记室、幕僚。光绪十年(1884年),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幕中侍从。不久,因办事机灵、勤快,被张之洞赏识,拔充总文案参与机要。光绪十五年,随张之洞到武昌,继擢总文案,深得张之洞信赖。长期相处,他对张之洞一言一行了如指掌,后来竟然能够揣测张之洞心理,代他……[详细]
|
张春帆(?~1936),名炎,别署漱六山房。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出身名门世家。幼承名师教导,考取秀才。科举废止后,弃制举文,转读法律、政治之学。后任广东法政学堂教员。辛亥革命后,历任江北都督、湖北巡按使署秘书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秘书。生前大部分时间,在苏州、上海等地卖文为业。他擅长诗、古文辞,在文学领域颇有影响。他的作品大多属于鸳鸯蝴蝶派一类。因常出没于烟花之中,寻欢作乐,闻……[详细]
|
于以振(1904~1936),原名晓东,又名啸冬,化名俞以振、肖炳生。清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904年12月28日)生于金坛县城(今金坛市)金城镇。中共早期党员,烈士。民国10年(1921年),他从金坛县立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水产学校。民国11年8月在沪江大学聆听孙中山演讲,深受教育。从此,常与进步同学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后因参加声援上海海员大-遭逮捕,被校方开除。民国12年春,赴武汉参加武汉……[详细]
|
杨殿玉(1874~1936),又名杨择,字秉铨,号适士。清同治十三年十月九日(1874年11月17日),生于阳湖县(今常州武进)鸣凰镇坝头村。幼年好学,刻苦自励。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列入优禀生。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被任为一等同知衔、云南候补知县。因见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意仕进,弃官回乡,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沪创办人滨泽社,并参与《民报》、《苏报》、《中华新报》的工作。中华民国建立后,任中华……[详细]
|
陈半亭(1892~1935),原名陈殿荣,别号半亭、恬荣、子颖、听雨轩主等。溧阳县(今溧阳市)前马乡前马村人。画家。七八岁在私塾读书时,就喜欢临摹香烟盒上的画片、残缺的《聊斋》绣像。后来得到《芥子园画传》作为范本,画艺大进。年稍长,着重学习山阴二任(伯年、渭长),又钻研岭南二高(奇峰、剑父),颇多心得,以熟宣纸画走兽,彩墨晕染,清新有致,所作狮、虎、猴、鹿、狐狸、松鼠等动物,无不栩栩如生,逗人喜爱……[详细]
|
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别署黄山、焦木。武进西夏墅人。小说家,中医理论家。父母早丧,赖叔父抚养。16岁中秀才,后设塾授徒,并努力学习新旧知识。在略有积蓄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先后在湖南长沙、上海浦东中学任教。爱好文学,教学之余,便仿效林纾以章回形式翻译西洋小说,如《豆寇葩》、《黑衣娘》、《波痕夷因》、《奇怪之旅行》等,创作文字短篇小说《造象毁象》,均在包天笑主编的……[详细]
|
袁励准(1877~1935),字珏生,号中州,别署恐高寒斋生。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书画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被命为南书房行走。他同情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八年任京师大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一年负责创办实业学堂(北大工学院前身),任监督。在此期间曾任甲辰科会试同考官。民国建立后历任清史馆编纂、辅仁大学美术系教授。袁世凯当政后,曾聘其任职,他拒绝后,以鬻书画为生。在……[详细]
|
陆尔奎(1862~1935),字浦生,号炜士。阳湖县(今常州武进)雪堰乡雅浦村人。清末民初《新字典》、《辞源》主编。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人。历任北洋学堂、南洋公学等校教师,广西浔阳书院山长。他学问广博,贯通新旧学说。广州知府龚心湛聘请他主持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因管教有方,师生都很钦佩。两次被派往日本考察,回国后在广州创办两广游学预备科,任教务长,曾为两广输送和培养大批实用人才。后入两广总督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