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桓(1898—1956),又名袁心武,河南项城人。袁世凯六子,近代实业家。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新学书院,1913年到英国留学,后辍学回国做实业,曾任启新洋灰公司的总经理,还参与创办了江南水泥厂、华新南辰溪水泥厂、北京琉璃水泥厂等企业。物生平他遵循其母杨氏(袁世凯第五个姨太太)“不要从政”的遗训,1913年到英国留学,后辍学回国做实业,曾任启新洋灰公司的总经理,还参与创办了江南水泥厂(南京)、华……[详细]
|
袁克玖(1903年~1973年),又名克久,字铸厚,河南项城人,袁世凯九子。民国总统黎元洪女婿。幼时与其他几个袁家子女一起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呆了十年,1930年回国后在天津耀华玻璃总厂担任英文秘书,后来又协助六哥袁克桓在启新洋灰公司办实业,出任过公司营业部主任。此人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喜欢泡在故纸堆里钻研,在昔日帝王的荣耀中找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过得太不如意了,婚后一年余,夫人黎绍……[详细]
|
袁世彤,具体生卒年不详,字孟昂,河南项城人。袁世凯六弟。物价绍台湾高拜石的《古春风楼琐记》,说他享年不到五十岁。他少年时代也曾勤读诗书,但没有走通科举之路。他母亲患病严重时,据说他曾截断自己的手指合药,结果母亲的病很快好了。光绪十四年(1888),曾报捐同知,以后又报捐道员。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龚仰蘧继薛福成出使英、法、比利时的时候,邀请他作为参赞同行。三年后回国,被奏保为道员任用。但他已……[详细]
|
袁世廉,具体生卒年不详。字清泉,庠生。河南项城人。袁世凯三哥。他们六兄弟中,只有袁世廉与袁世凯关系最好,最受袁世凯敬重与关爱。人物生平据宣统三年(1911)《项城县志》记载:袁世廉少年时,胆识过人,以素有才干而享誉乡里。当地的土匪头子张天罕,横行乡里到处抢劫,官府对他无可奈何。有人查知了他的落脚处,可是害怕抓捕不住自己受害,不敢向官府举报。袁世廉得知后,挺身而出,带人抓获了张天罕,亲自绑送到县衙正……[详细]
|
袁保纯,生卒年不详,字粹庵,河南项城人。庠生,袁重三次子。在项城袁氏家族为宦子弟中,袁保纯只是个地方小官。因为他在学业方面,不如堂兄弟袁保庆、袁保恒等,没有功名。但因为袁甲三的缘故,受荫加知州衔,先就任于云南安州,后调山东莒州任知州。袁保纯到山东莒州任职时,当地社会治安很是混乱,官匪互相勾结,老百姓怨声载道。他上任伊始,先从惩治一贯为非作歹的衙役入手,整顿政风,继而又严厉惩办地方恶霸,终于使社会治……[详细]
|
袁保颐,具体生卒年不详,字荫臣,河南项城人。父亲是禹州训导袁凤三。十四岁那年,他父亲去世,随堂兄袁保恒在京师读书。后来也是因袁甲三余荫,被授为户部主政,后补户部陕西司主事。升为知府候选后,就跟堂兄袁保龄到旅顺督办船政。生平事迹光绪十一年(1885)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袁保颐被派去协理军务。由于他治军有方,兵不扰民,很受当地老百姓敬重。后来受命办理沪尾的海关税务,更显示出突出的管理……[详细]
|
袁重三,字惺轩,号敬有,具体生卒年不详,今河南项城高寺袁阁人。他是袁树三的三弟,小时候也很聪明,也是早年“食饩”,也是远近闻名的师表人物。他素有大志,可是看到哥哥袁树三、袁甲三、袁凤三,侄儿袁保恒、袁保庆都在外地做官,老母亲郭太夫人年事日高,需要侍奉,就不再往仕途上努力,专心在家料理家务,孝养老母,课读子侄。他为子侄们请来了塾师,严厉督导子侄们的学业。当时他们家三世同堂,一家数十口,却能和睦相处。……[详细]
|
袁凤三,字桐友,取凤凰为“百鸟之灵长,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之意。河南项城人。袁凤三和树三、甲三、重三一母同胞,不知是没二哥聪明还是没二哥运气好,虽然同在母亲耳提面命之下,篝灯夜读,甚至两个哥哥都当了官,家庭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自己尽管奋发努力,用心苦读,可就是不能进学,以致“屡困秋闱”,进不了“走科举正道入仕”的门槛,连袁甲三都为之扼腕叹息。于是,袁凤三想走大哥树三的路,但他不具备大哥“廪贡生……[详细]
|
袁耀东,从小跟随父亲读书,长大后子承父业,也以在蒙馆教授学童为立身之本。追溯起来,到了袁耀东这一代,袁家的光景仍然不好过,但是父子两代教书匠却在项城远近乡邻中赢得了一些清正的好名声,提起袁家父子塾师,人们都认为那是很有学问的两代人。以至于淮宁富户郭如珽也不嫌弃其家境清贫,心甘情愿地将小女郭氏嫁给了声名鹊起的袁耀东。谁知道郭氏刚嫁到袁家后不久,公爹袁九芝就病不起,没过多少日子竟一命呜呼了。袁家有人背……[详细]
|
袁保龄(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陆龛。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系咸丰、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凯的叔父。1862年中举人,曾随其父镇压过捻军。1866年,25岁的袁保龄任清朝廷内阁中书侍读。1877年,袁保龄因编纂《穆宗毅皇帝实录》有功,赏戴花翎,官衔升为四品;1878年因赈灾有功,升为道员,加三品衔;1879年《穆宗毅皇帝实录》全书告成,赏二品顶戴。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袁保龄是……[详细]
|
袁保庆(1825-1873),字笃臣,号延之。河南项城人。袁树三次子,袁世凯的嗣父。他幼承家教,学业突出,于咸丰八年(1858)中举。后跟随叔父袁甲三在鄂豫皖苏一带,参加对捻军作战,战功卓著,官至江宁盐法道(二品)。同治十二年(1873)6月,袁保庆病故于任所,终年48岁。谥“中义”,生平事迹被宣付国史馆,附祀于临淮袁甲三专祠内。袁保庆少年时代,袁家尚三世同堂,全家八口人,仅有土地三十多亩,家计窘……[详细]
|
袁树三,一名澍三,具体生卒年不详,河南项城高寺镇袁阁人。是袁甲三的同母长兄。他与二弟袁甲三少小入学,都因品学兼优而“食饩”,受到士子们推崇。为减轻家庭负担,兄弟俩也曾设馆授徒。在设馆授徒的同时,为博取功名以实现父亲的遗愿,兄弟俩专以八股文(时称制艺,时艺)为务,不去研究那些无病呻吟的诗词和不能“代圣人立言”的华丽文章。后来由于家计艰难,虽有远大志向的袁树三却不得不终止走科举考试为官的“正途”,以“……[详细]
|
袁保中 袁世凯的生父
袁保中,字受臣,袁澍三的长子,袁世凯的生父。在项城袁氏家族中属长门长孙。他一生没有出仕为官,仅以附贡生资格捐过同知。袁甲三、袁保恒、袁保庆等都在外地做官时,袁寨袁氏家族几十口人同居,主持家务的就是袁保中一人。当时他的祖母郭太夫人、母王太夫人都已年高,袁保中尤能恪尽孝道,使老人们心情愉快。袁甲三在淮阳去世时,他怕年迈的祖母伤心,刻意隐瞒。祖母询问甲三的情况,他强作欢颜,编假话让奶奶高兴。弟弟袁保庆膝……[详细]
|
袁迪新,出生于1922年,是段祺瑞的三小姐段式巽的独养女儿。袁迪新(1922-),生在袁世凯的老家——河南彰德的袁府。她的曾祖父袁世辅是袁世凯的弟弟,排行老五,袁世凯是老四。袁家兄弟共六个大概没分家,都焐在那“豪门深深深几许”、不知是七进还是八进的袁家大院里。袁迪新的祖父袁克庄28岁就去世了,他生前做过什么事情人们早就淡忘,但是对于袁家来说,他还是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为他那当时还没出生的……[详细]
|
景廷宾(?-1902)清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号尚卿。直隶广宗县(河北钜鹿)人。曾考中武举。1901年,参加反对官府勾结洋人欺压盘剥农民的斗争,被推成首领。次年与赵三多率领的义和团余部会合起义,树起“扫清灭洋”大旗,自任龙团大元帅,刘永清为副帅,赵三多为主将,痛歼鲍超的武卫左军左营。挺进威县,处死-义和团的凶手法国神甫罗泽溥。冀鲁豫平原二十四县十六万农民群起响应。攻破威县、广宗县城,包围冀州、南宫、赵……[详细]
|
袁世敦(?—1909)字厚甫,河南项城(今河南项城县,位周口市东南)人。袁世凯之兄,为清末官吏,曾任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候补知府,统带。1899年(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0月,朱红灯率众至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位德州市东南)营救被捕团民,击败清军;他统带亲兵马步队去平原镇压,在森罗殿被朱红灯打败。因掩败献功,被劾革职。袁世敦是袁保中的嫡出二子,因是“嫡出”,在项城袁氏家族中虽非长子却是“长门”。他……[详细]
|
袁甲三(1806-1863)清末将领。字午桥,河南项城人。道光进士,出身文吏,原为京官,以刚直闻名。 1853年奉命赴安徽协助侍郎吕贤基督办淮北军务,同太平军、捻军作战。不久,吕贤基毙命,代领其军,驻节临淮(在安徽凤阳东)。1856年配合英桂在河南同捻军作战,在归德(今商丘南)三战三捷,击败捻军领袖张洛行,因功命以三品京堂候补,授太仆寺卿。1859年因胜保离军,受命署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授漕运……[详细]
|
王修身生于1904年,字新民,项城丁集村人。抗日战争中,他以旅长率兵,先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和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他幼年时家无田产,父亲在外做手工活,母亲在家以提篮卖花线、串户要饭为生。王修身13岁时,就到富家当小工。因家庭被逼债无力偿还,于民国9年(1920年)外出,找到同乡马式斌(详见后文),一起去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当兵。他在军营中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服务忠诚,作战奋勇,得到上级的赏识和信……[详细]
|
郭雪 (196510—)河南项城人。擅长中国画。1990年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在湖北美术学院雕塑室从事创作工作。主要作品:《新生》入选全国第七届美术展,《佛教东来》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展,《拳》入选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草原风》入选建党70周年美术作品展,《大日历》入选中国艺术大展,获铜奖及《怀念毛泽东同志》、《五月玫瑰》等并主持入设计制作完成数十件大型城市景观雕塑,现为国家一级美术……[详细]
|
吴鹏举(出生年月不详)籍贯河南周口项城。西北军出身。1928年10月任第25师旅长。1930年10月任骑兵第4师团长。1933年1月任42军独立第44旅团长。1936年7月升任独立旅旅长。1938年因徐州会战有功,被授青天白日勋章。后来又率部武汉会战。1942年7月任暂编第36师副师长。1947年11月晋升陆军少将,不久,因国共战争而退役。退役之后一直闲居成都。1975年亡于四川。……[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