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耀东,别号照初,男,1891年农历12月11日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杜永村(属今郭杜镇)。著名教育家、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前身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郝先生的孩提时代,生活在中国传统的农耕家庭。父兄多以种田为生,唯二兄为前清秀才,在私塾任教。从懂事起,先生就为家里放牛,为父兄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九岁起开始在家乡的私塾读书,农忙时仍要回家参加劳动,从小就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验,对农民的疾苦有直……[详细]
|
萧应堂(1914-1980)陕西长安人。1929年参加大冶兵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干部团连长、红一军团一师司令部作战参谋。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后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晋察冀军区二纵队四旅旅长、华北野战军八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央军委直属第十九兵团六十五军副军长。建国后,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详细]
|
孟遏云(1923~1982),女,农工民主党党员,陕西长安人。9岁随父(孟光华,易俗社名须生)学戏,工旦角。12岁出名,是秦腔舞台最早的坤伶和秦腔男旦向女旦过渡的典型代表。其唱腔既蕴男性的刚,又寓女性的柔,洪亮浑厚,高昂圆润,清脆委婉,抑扬自如。戏曲艺术家封至模取响遏行云之意,赐名“遏云”。妙龄搭班唱遍陕、甘、宁、青,深受观众赞誉。但是,班规禁锢,班主挑剔,男旦忌妒,更加社会鹰蝇袭扰,却饱受人间屈……[详细]
|
左世允(1889--1960)中将。字协中,陕西长安人,生于1889年10月15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步科毕业。早年在靖国军任职,1924年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部第1支队1团团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86师256旅511团团长,后任第86师256旅旅长,1939年兼任伊克昭盟游击纵队司令,1941年11月任第22军骑兵6师少将师长,1943年10月任第22军副军长,1945年2月任第22……[详细]
|
徐汉儒(1906~1928)化名郑德隆。陕西长安人。八岁入私塾发蒙,后考入县立第八高小,毕业后于1924年入西安省立第三中学。1926年刘镇华围攻西安期间,城内粮食供应断绝。他将开酱园的父亲做酱用的原料黄豆和大麦拿出,解决同学们的吃饭问题。同年夏,徐参加了中共与共青团组织在省立一中举办的暑期学校,政治觉悟大为提高,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城围解除后,被派往长安五楼开展农-动,发展中共组织。192……[详细]
|
王绍文(?~1916)名鸿遇。陕西长安人。陕西高等学堂毕业。为人谦恭厚道,扶危济贫,有侠士风度;学习勤奋,识大体,有主见,时人以张子房比之。民初曾任国民党秦支部干事,因言论激烈,被当权者疑忌,遂弃职归家教书,并主持平民会会务。袁世凯阴谋称帝时,陕西各地革命党人组成四路义军,绍文为中路负责人之一。1916年春举义未成被捕,虽被酷刑折磨得体无完肤,仍痛骂袁贼,临刑时立而不跪,高呼:“吾今死矣!吾死后有……[详细]
|
何振中(1910~1976)陕西长安人。13岁时因家里无力供他继续上学,被送入秦腔科班榛苓社学戏。四年毕业,随榛苓社奔波关中各县演出,走乡串镇,流浪湖口。1930年经著名编导李逸僧介绍入西安三意社,与众多名家同台演出,艺术上又有很大进步,很快红遍古城。1933年后赴甘肃、宁夏,在兰州新兴社、宁夏城(今银川市)觉民社和武威民乐社等秦腔剧社当演员,以善演青衣而著名。抗日战争期间,何在兰州参与创办众兴社……[详细]
|
何寓础(1905~1968)又名何琪、于藻,别号云嵯,笔名语粗、石林。陕西长安人。早年读书时因家贫无力交学费,由于他连年考试都得第一名而获免。192 0年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师范组,1923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次年得友人方仲如、冯一航资助赴京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5年加入旅京陕西学生进步社团共进社,任该社总执行委员兼宣传股主任委员,是共进社后期领导人之一,曾在《共进》半月刊上发表文章多篇,……[详细]
|
冯友石(1889~1965)原名良品,字幼石,后改为友石。陕西长安人。19 05年考入陕西第一师范学堂(优级班),各科成绩优异,尤喜美术绘画,得日籍美术教习松吕正登、足立喜六等器重,特为指导素描、油画和水彩画,得西洋画之法理。1910年毕业,即与友人马开臣参加反清活动。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共和告成,在陕西省都督府机要室任秘书。1914年袁世凯调张凤翙入京,派其亲信陆……[详细]
|
陈雨农(1880~1942)名嘉训,号雨农,乳名德娃。陕西长安人。小时曾读私塾,因家贫转而学商,后不顾世俗观念和乡亲鄙视,私自加入临潼县华清班学艺,虽未得名师指点,然靠自己刻苦学习,终成著名秦腔演员。清末,陈邀集著名秦腔演员李云亭、张寿全、聂金铭、李鸿宾、屈景益、王果儿、郭长秀、白菜心等,成立玉庆班。他擅演小旦、花旦,兼演青衣,唱腔字正腔圆,表演功力深厚,并注重研究角色,分析剧情,进行人物创造。……[详细]
|
柏景伟(1830~1891)字子俊,号忍庵,晚号沣西老农。陕西长安人。清咸丰五年(1855)中举人。大挑授定边县训导。适逢关中发生回民起义,他未去定边任职,带父母避乱隐居终南山。父母去世后,他在长安办团练,参与汉回械斗,镇压起义回民。清军多隆阿部入陕时,柏入提督傅先宗幕下为其出谋划策,解救了回民义军对庆阳、巩昌(今陇西)两府的包围,朝廷奖授他候补知县。钦差大臣左宗棠同治六年(18 67)领兵入关中……[详细]
|
魏炳文(1898~1971)字耀升。陕西长安人。少时在户县苍溪小学堂和三原渭北中学求学。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讲武堂,1924年5月赴广州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同年12月结业留校,先后任第三期校长办公厅中尉副官、第四期步科第一团第九连连长,后升任营长、团长,参加了东征战役和北伐战争。1930年杨虎城主陕时回陕,任省会-局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十六军第二十八师参谋长兼陕西省防空司令部参……[详细]
|
张云山(1877~1915)字凤岗。陕西长安人。父母早逝,两兄长外出谋生,他寄居族人家中。稍长帮人劳动糊口。光绪二十一年(1895)陕甘总督兼新疆巡抚陶模为镇压西宁回民起义在陕西募兵,张入伍随-战甘肃、青海、新疆,积功升任都司。后退伍在兰州组织戏班,因遭当局缉捕而逃亡伊犁,联络当地头人反清,未达目的再返兰州。二十六年(1900)唐常才在南方举义反清,张在西北起兵响应,因唐军失贩而未能如愿,只身……[详细]
|
李艮(1908~1933)字育初,化名愚痴。陕西长安人。1926年春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三中学,受共产党员张含辉、张慕陶的影响,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夏参加共产党员刘含初等在刘镇华兵围西安期间开办的暑期学校的学习,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长安县五楼小组组长,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军阀的-和农-动中去。西安解围后,李担任中共西安第一部委委员、长安县郭杜支部书记,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反对豪绅地主、废除……[详细]
|
卢慧卿(1890~1917)女。原名毅侠,字慧卿。陕西长安人。父亲早亡,生计维艰。少年时即随母亲到西安城内藩台(布政使)衙门做佣工。15岁那年被同在衙门做佣工的傅二骗买作妾。傅二原是浪子,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把卢骗到手以后,便离开藩台衙门,在西关南火巷开了一个茶馆,逼迫卢街头卖笑,赚取钱财供自己挥霍。卢无法逃脱厄运,只好把怨恨埋在心头。清宣统元年(1909),革命党人把南火巷茶馆作为秘密联……[详细]
|
马开臣(1879~1914)名文明,字开臣。陕西长安人。清末积极参加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斗争,与井勿幕、邹子良、李岐山、景梅九等关系密切,经李岐山、邹子良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以其任教的私塾与其父开设的存心堂书铺作为同盟会的秘密活动据点。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同盟会陕西分会在西安成立前,即决定联合会党、刀客等反清力量共同斗争,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作出上述决定的会议,就是在马教书的塾馆召开的,马也……[详细]
|
薛允升(1820~1901)字克猷,号云阶、云陔。陕西长安人。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刑部主事。任职六年,先后主持四川司、秋审处和律例馆,后升为郎中,加四品衔。薛执法公允,得刑部尚书信任,每遇重大疑难案件,常常交其承办。提督王汝贵以临阵退缩被捕,交刑部治罪,他按律拟定了斩刑,震动朝野。光绪三年(1877)由江西饶州知府调任四川成绵龙茂道道员。翌年,迁山西按察使。五年(1879)改任山东布政……[详细]
|
赵舒翘(~1900)字展如,号琴舫,晚年号慎斋。陕西长安人。清同治九年(1870)科试一等补廪生,十二年(1873)中举,翌年又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此后十年间,先后在刑部任提牢厅主事、直隶司主事等职。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多次平反冤案,“直声震天下”。光绪八年(1882)以平反河南王树汶冤狱,升员外郎。他还承其舅父薛允升钻研刑律,著成《提牢备考》二卷。在参与处理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丧失主权与领土的《……[详细]
|
敖成(生卒年不详),字丹九,陕西长安县人。他幼时家境贫寒,喜习弓马。约在清乾隆初年应征入伍,曾随军征战入四川,被提为千总。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西进新疆库车一带,他随军征战有功,被提升为库车守备。后历任游击、参将、副将。乾隆三十八年,清军攻金川,当时他任广西右江镇总兵,曾受乾隆皇帝召见,赏给他白金、花翎等,调为贵州镇远总兵。命他参加进攻金川(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游)的战争。他归南路军副……[详细]
|
路振扬(?~1736年),陕西长安县人。应征入伍,为把总,久之迁为汉中副将。康熙五十一年(1712)升为四川松潘总兵。五十六年,朝廷命四川提督康泰率兵前往青海,行至中途,士兵哗变,路振扬前往平息了兵乱,朝廷加署他为四川提督。他善于安抚川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利用他们的力量维持边境安全。雍正元年(1723),调任重庆总兵。四年,迁为固原提督。他向雍正皇帝上疏说,国家设禄为的养廉,立法为的惩办-。……[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