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钺(1895-1975) 字岘侪。江苏武进人。著名植物学家。1916年考入清华学堂。1920年去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学院留学,1922年转入芝加哥大学,师从国际著名植物学家张伯伦(C.J.Chamberlain)攻读研究生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学成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授。1930年赴英国伦敦参加国际植物学第五届大会。会后去英国Leeds大学和瑞士BaSel大学作访问……[详细]
|
田颂尧(1888—1975),四川简阳县龙泉驿人,中国国民党陆军上将。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参加苏浙学生军,任军事部部长兼营长。之后,田颂尧加入川军,曾先后担任川军第4师参谋、川军第2师清乡独立支队长、川军第3支队支队长,川军第1军2师骑兵团长兼成都城防司令等职。1918年7月,田颂尧任北京政府第21师41旅旅长,8月荣升少将,12月任第21师师长,1923年9月被授中……[详细]
|
时传祥(1915—1975)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时传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 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是一位“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曾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71年被污蔑为工贼。1975年去逝,享年60……[详细]
|
谢育才(1904~1975),原名谢胡贤,字育才,曾用名黄纪母、谢东平、李志强,海南万宁县(今万宁市)龙滚镇文渊村人。1904年谢育才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都是贫苦农民。父亲是个独生子,身体健壮,除种田外,平时兼做小贩买卖猪仔。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大哥、二哥都是耕种能手,后来二哥也做些小生意,有些收入,家境好转。谢育才幼年热爱劳动,经常帮助家里放牛、车水。他个性顽皮……[详细]
|
康生(1898—1975)原名张宗可,又名张叔平,字少卿,曾用名张裕先、张耕、赵容等。诸城大台村(今属胶南)人。康生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幼年在其家设学馆读书,1914年去青岛礼贤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回家。同年秋,因遭土匪抢劫,举家迁往诸城,入诸城教师讲习所学习,1918年结业后,在诸城高等小学任教。五四运动后接受新思想。1924年夏天到上海,进入实际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19……[详细]
|
何廉(1895~1975),又名淬廉,简家陇人。民国2年(1913)入长沙雅宇L中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15年,回国任天津南,开大学财政学与统计学教授。民国19年春,何建议将商学院、文学院的经济系和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获准,成立南开经济学院,承担教学与研究双重任务。常深入农村调查,深谙农民疾苦。在教学上否定全盘西洋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搜集资料,使教材与科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经……[详细]
|
王菊人(1906~1975)名若渊,字菊人。祖籍陕西蒲城,清道光年间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鼎世孙。其父王廷钅式光绪年间进士,在翰林院任编修,携眷居京城,王菊人生于北京。父早丧,王菊人6岁时随母迁返原籍,就读于私塾及县高级小学堂,1924年考入西安私立成德中学。在名师教导下抛弃显亲扬名思想,关心劳苦民众,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过共青团成德中学支部书记、陕……[详细]
|
俞启葆(1910~1975)字遂初。江苏昆山人。1922年离家去上海,入中华职业学校商科,1925年毕业后,在上海三友实业社当职员;1929年考入南通农学院附设高中,1930年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在中大农学院,他边学习边参加棉花育种的试验研究,曾发表《中棉新品种》《中棉遗传研究》和《棉作叶绿素数量之初步研究》三篇论文,后两篇还被英国的农业杂志刊登、转载。1934年毕业留校,被棉花专家冯肇传教……[详细]
|
杜元载(1904—1975),字赓之,既是著名法学家、教育家,也是河南大学历史上第一任法学院院长。杜元载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一个农家。其家族虽是偏居农村,但家风淳厚。其父“见不善,则畏之如陷阱;小有失,辄惶恐不自容”。受家风影响,杜元载天性仁厚,刚毅木讷,又加上自幼聪明,“长益颖异”,深受父亲钟爱。1922年杜元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第四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杜元载先是到湖南第……[详细]
|
彭晓林(1906~1975),曾用名谷泉,庐江县杨岗乡斗笠(今皂岭)村人。民国30 年(1941 年)加入共产党,在中共鲁西区委筹办过《鲁西日报》,历任鲁西行政专员公署教育科长,泰西抗日民主县政府县长,冀鲁豫第一专员公署秘书主任,潢川专员公署副专员,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部长,副指挥,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水电部治淮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等职。他自1950 年从事治理淮河工作起直到逝世,前后26 年,……[详细]
|
陈朝贤,(1932-1975年),阳丰肖庄人。朝贤在小学读书时,不仅聪颖过人,而且敢于抑强扶弱,遇有欺负幼小同学者,敢与之抗衡。朝贤1950年参加工作,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对党忠诚,工作泼辣大胆,深受群众爱戴和领导信任。先后任沈寨、张台、石寨铺、常庄等公社党委书记,后调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常委。1975年8月初,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遂平。8月6日上午,沿汝河各公社告急,县委立即采……[详细]
|
黄紫霞,字德奕,南安埔头乡(今罗东镇)人,清光绪十九年(1894)生。父黄则敬,务农。紫霞天资聪颖,自幼嗜学,民国元年(1912),由丰州高等小学考入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泉州五中前身),他学习勘奋,兴趣广泛,酷爱文学艺术。民国4年紫霞先后在开元小学、尚真小学等任教。民国9年应侨商黄奕住之聘,任南安县斗南学校校长,当时学校兼办师范班。民国14年,家乡遭土匪洗劫,家产荡尽,为谋生计,紫霞辞去教职,与几……[详细]
|
胡通三(1900年~1975年) 南乐县留固店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因该村早已存在依经济状况而划分的两大集团--穷党和富党之间的斗争,胡通三在本村穷党学校读过小学,后靠姐姐资助考取大名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于1926年由石仙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月,胡通三在小学执教,以此为掩护从事中共秘密组织工作。在校发展学生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党小组,任党小组长。利用回家度假之机,胡通……[详细]
|
陈再励(1887-1975) 广西省副省长,广西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平江县人,1887年11月出生于平江安定一户贫苦家庭。少年时当童工,做纸工。192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5月转为党员。参加组织工人-,是基层工会负责人之一。马日事变后,他带领纸业工人参加游击队,投入秋收-。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历任红五军第一纵队特务大队-表、中共长寿区委书记、万载县委书记、湘鄂赣省委总务部长、……[详细]
|
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清江市)。其父好京剧,艺名金琴仙。6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7岁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演出。后流动演出于汉口、芜湖及沪宁线一带,改艺名“七灵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上海演出,始用“麒麟童”艺名。次年至北京,进喜连成科班,与梅兰芳等同台演出,辗转烟台、天津、海参崴等地演出。1912年返沪,……[详细]
|
赵璧光(1901~1975),号金钵,西充县太平镇张家坝村人。1919年8月中学毕业后从戎。 1938年,赵璧光任少将旅长,在湖北截击老河口南下的日军。1941年任少将师长,参加滨湖、安(乡)南(县)华(蓉)战役和长衡会战,大败日军,俘获战马等大量军需,获国民-防部的金质勋章奖。 1948年,赵璧光任国民党四十四军一五零师师长。11月18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率残部2000余人于江……[详细]
|
唐守治(1907-1975) 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台湾“-”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湖南省零陵县(今永州芝山区)人,1907年出生。自幼读书,零陵县立中学毕业。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十二师,任少尉排长。随军北伐,参加过保卫南京的龙潭战役。任国民党税警总团第二团营长期间,率所属部队在江西参与“围剿”革0据地,同国民党将军孙立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193……[详细]
|
董林哲(1906—1975),原名武杰,山西省洪洞县石止村人。 民国14年(1975),董林哲在太原同寺师范读书时,加入国民党。15年(1926),和纪秀川、胡廷然一起组织西北革命同志同盟会。是年,经纪秀川、薄一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1927),国民党在太原清党,董林哲被开除,并被通辑。19年(1930),因反对李立三盲动主义,没有参加孝义起义而-。但此后,仍然以党的同情者、支持者……[详细]
|
贾子毅(1901.9.30~1975.10.24),原名振中,安徽省涡阳县高炉集人。幼年家境贫寒,靠外祖母资助高小毕业。1922年夏,冯玉祥在涡阳招募学兵,贾子毅因家贫不能继续上学,思谋外出,乃前去开封应募,被编入冯部开封学兵团当学兵,后提升为排长。1925年春,冯玉祥考选留日学生,贾子毅被录取,送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受训期间,发生五卅惨案,士官学校中的中国留学生激于爱国义愤,纷纷要求回国,经过……[详细]
|
陈达(1892—1975),又名邦达,字通夫,余杭吴山镇(今属仓前镇)人。自幼聪敏好学,13岁入余杭县高等小学堂,无论寒暑,每天起早摸黑,步行十五六里赶到学校,为堂长(校长)姚仲寅先生所赏识。受其资助,于清宣统二年(1910)入杭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科班。在清华衣不求华,食不求丰,刻苦学习,常在课余帮助教务处抄写、翻译,挣钱弥补日常生活。1916年,公费保送赴美深造。1918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