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紫霞,字德奕,南安埔头乡(今罗东镇)人,清光绪十九年(1894)生。父黄则敬,务农。紫霞天资聪颖,自幼嗜学,民国元年(1912),由丰州高等小学考入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泉州五中前身),他学习勘奋,兴趣广泛,酷爱文学艺术。民国4年紫霞先后在开元小学、尚真小学等任教。民国9年应侨商黄奕住之聘,任南安县斗南学校校长,当时学校兼办师范班。民国14年,家乡遭土匪洗劫,家产荡尽,为谋生计,紫霞辞去教职,与几……[详细]
|
晁哲甫(1894年~1970年) 原名晁登明,又名晁蛰夫。清丰县六塔集人。幼年读村塾,先后毕业于大名中学、直隶高等师范。早年执教,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青年时代,晁哲甫目睹列强人侵和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产生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923年,晁哲甫应聘出任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俗称大名七师)教务主任,同校长谢台臣、训育主任王振华一起,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和封建主义……[详细]
|
张昆弟(1894-1932) 中共中央审查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革命烈士。 湖南省益阳县(今桃江县)人,1894年3月生于益阳县板溪。父母早逝,由祖母抚养长大。幼年读过5年私塾,因家贫辍学,仍坚持自学。1913年考入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等志同道合,结为挚友。1918年4月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建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坚持工学互助,与李维汉……[详细]
|
李广海(1894~1972),字澄波。佛山(今禅城)栅下茶基人,骨伤科圣手。他创制的“李广海跌打酒”、“李广海滋补酒” 远近驰名。其父李才干(详见第128页),32岁拜浙江金山寺南来广东的智明和尚为师,得智明传跌打医术,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创“平恕堂”跌打医馆,兼售跌打药膏药丸。李广海深得其父真传,从童年起便攻读《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等中医经典著作。少年时,博览《……[详细]
|
马法五(1894—1992)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将。字赓虞,河北高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炮科毕业。1926年10月任河南保卫军第11师炮兵团长,1927年3月任河南保卫军第3军炮兵团长,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20军59师师长,1929年1月任第2集团军暂编第14师42旅少将旅长,1930年3月任西北军第6军12师师长,5月参加反蒋中原大战,1931年1月任东北边防军步兵第1师少将副师长,6……[详细]
|
张国基 (1894—1992) 全国侨联主席,华侨教育家。 湖南省益阳县(今资阳区)人,1894年4月出生于益阳县迎风桥乡一个偏僻的山村。1915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9年加入毛泽东等创立的新民学会。1920年,为了提高海外华侨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宣传国内的新文化运动,受新民学会派遣,远渡重洋,前往新加坡道南学校教书,并兼任华侨中学及南洋女中的教学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详细]
|
张志让(1894~1978)号季龙,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武进人,世居青果巷贞和堂。民国4年(1915年),张志让毕业于复旦大学,随后就学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法学。民国10年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及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经族弟张太雷介绍,到武汉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工作。在张太雷的引导启发下,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认识,并积……[详细]
|
郭安娜(1894—1995),原名佐藤富子,原籍日本,出身日本望族,毕业于日本仙台女校。是郭沫若的第二位夫人,与郭沫若生有四男一女。建国后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大连,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后历任。中央-部和全国政协曾为她庆祝90大寿。199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此前,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捐给了中国。安娜的家族,是仙台地区的有历史的大家族,比较奇特的背景,一个武士家庭。明治维新以后,其父亲在……[详细]
|
刘翰章,(1894—1927)。字含初,陕西省黄陵县备村人,出身地主家庭,7岁进私熟,14岁毕业于省立三秦公学。1917年夏,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刻苦好学,善于思考,并酷爱国文。历史、书法成绩也很好。常与同学探讨救国救民之道,颇得师友赞赏,为李大钊所器重,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影响下,认真阅读研究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并得到李大钊的亲自教诲。1919年伟大的“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爆发,含初和同学积极参与……[详细]
|
汪泽楷 1894年8月生。湖南醴陵县西乡栗山坝(今为醴陵市栗山坝镇)人。曾用名杜叔林、杜竹君、汪士楷、裸体。1919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9月赴法勤工俭学,加入工学世界社。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2月至12月任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委员会主任。1923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1月至1924年10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地方执行委……[详细]
|
李天佑(1894—1932)字惠民。博兴县高渡村人。1930年经回乡开展党的工作的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8月4日,博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队伍发展到700多人, 活动于博兴、广饶、临淄三县边界。李天佑参加了-的组织和指挥工作。由于敌人残酷镇压,-坚持了二十几天就失败了,博兴党的工作也随之转入了地下。李天佑以教学为名坚持在兴福的粉王村一带秘密活动。一天深夜,受命赴胶东请示工作归来……[详细]
|
张渐九(1894~1987),七级镇东七级村人。16岁进胶州达材学堂求学。期间,他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带头剪辫,踊跃参加支援辛亥革命的募捐活动。1913年毕业,先后在青中埠小学、哈尔滨三育小学任教师,后转入哈尔滨邮政局、青岛港务局供职。1928年,在青岛参加中国国民党。抗日战争爆发后,胶县和即墨相继沦陷。1938年3月,他与姜黎川等5人发起成立抗日游击队——山东人民抗日救-,姜黎川任司令,他任军需处……[详细]
|
梁应坤(1894年~1942年),乳名邓家,别名奕生,西南上横冲村人,父亲以商贩为业,母亲在家务农。应坤幼年在家乡读小学,毕业后到佛山一家牛角梳厂当学徒。3年满师后回乡务农。由于家乡地处低洼的大塱涡,常受水患,终年劳碌不得温饱。因此,应坤离开家乡往香港谋生,在一家机器厂当工人。1925年爆发省港大-,梁应坤积极投身-斗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回三水开展工农运动。他……[详细]
|
抗日将领姚纯(1894年—1940年)字兼一。生于江西萍乡。1912年考入南京入伍生总队,随后转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后南下投奔孙中山先生麾下。 北伐战争时期, 青年姚纯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三十七师四团团长, 他集合部队, 誓师北伐,转战江西、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次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队激战。在中原大战中,姚纯率部坚守阵地, 血战数日,终于将敌军击溃……[详细]
|
刘尧宸(1894~1926)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祖籍霞浦,出生于福清。 人物生平早年就读于仓前山培元书院。清宣统三年(1911年)初,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福州组织青年响应起义。此后,又先后入陆军小学、清河预备军官学校学习。民国6年(1917年)秋,考入保定军校第七期,编在骑兵科第三连。民国8年秋,尧宸从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李厚基部任见习军官。后在……[详细]
|
薛福基(1894~1937) 字德安,江苏江阴人。出生于贫苦农家。在私塾读书6年,放过牛,种过地,15岁到上海和昌盛洋杂货批发庄当学徒。五·四运动后,至日本大阪余芝卿开设的鸿茂祥进出口商行工作,旋任经理,并被推举为中华总0会长。他了解到日制胶鞋在国内畅销,获利丰厚,而国内正掀起-运动。他建议余芝卿抓住时机,投资8万银元,于民国17年(1928年)在上海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北侧)建成大中……[详细]
|
陈昌(1894~1930)陈昌,字章甫,浏阳县土桥炭坡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宣统三年(1911)考入长沙中路师范学校(后改为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瓒等为挚友。在校期间,勤奋好学,以辩才擅讲演闻名于全校,有“雄辩部长”之称。毕业后,他先后受聘于长沙五美高小、长沙女师、周南女校和湖南一师附小。1918年4月参加“新民学会”,曾积极发动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创办浏西……[详细]
|
韩光琦(1894~1972)字威西。陕西兴平人。五岁丧父,母亲靠纺线织布持家,在艰难困苦中把他抚养成人。韩14岁考入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在校长张渊、教员南兆丰等人的教育与熏陶下,接受新思想。清宣统元年(1909)张渊在西安任实业学校校长,韩即随张入该校学习。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陕西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哥老会于10月22日在西安响应。韩参加了由学生编成的巡缉队,上街维持秩序。此后,他考入陕西省陆……[详细]
|
陆志韦(1894.2.6-1970.11.21)名保琦,浙江吴兴人。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音韵学家,诗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07年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1910年升入东吴大学,1913年毕业后任东大附中教师。1915年入美国范德比尔特(Van-derbrilt)大学学习宗教心理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学习,192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详细]
|
孟芸生(1894~1933),名昭镛,今长丰县庄墓乡人。幼年从秀才樊硕甫学古文,精通经史,尤擅长旧体诗词。民国2 年(1913 年)参加淮上民军,在庄墓一带与倪嗣冲军作战,失败后远避黑龙江,在一个小县城任教员。民国13 年方振武到北方做兵运工作,孟芸生与其相见畅谈,方振武大为欣赏,孟芸生遂决计投笔从戎,跟随方振武转战南北。民国15 年孟芸生任方振武国民第五军军需处长。民国17 年方振武部改编为国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