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为现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 1955年随“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中国科学院产生第一批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增选外籍院士。1993年随着中国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501、沙国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沙国河,物理化学家 1934年5月7日生于四川成都。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激光化学、分子动态学及化学激光研究。20世纪60年代从事硼烷合成、气相爆震波及高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我国首台化学激波管。70年代研制成功微波吸收材料,满足了国防急需研制成功连续波和脉冲氟化氢化学激光器,进行了激光与靶面作用研究,给出了……[详细]
|
502、刘忠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忠范(1962年10月30日—),出生于吉林九台。物理化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加入九三学社。1962年10月30日,刘忠范出生在吉林九台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差,但学习成绩却一直是全班第一名。他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探求欲,对生物和动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书上看到的东西他都想亲自试验一下,体会知识的真实性。正是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他一直没有中断学习……[详细]
|
503、赵玉沛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玉沛,外科医学家1954年7月出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1987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院长。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开创性工作。牵头制定中国胰腺癌诊治流程和国家行业标准。提出胰腺癌高危人群概念,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会诊中心、快速诊治绿色通道、术前可……[详细]
|
504、刘若庄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若庄(1925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物理化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刘若庄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一家7口全靠父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兄弟姐妹都进入当时师资力量雄厚的师大第二附属小学读书。学校严格的教育使刘若庄从小就养成了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了不在日本人管理的学校中学习,他不得不多次转学。即使这样,他的成绩总是全班第一。1943年高……[详细]
|
505、王福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福生,传染病学、肝病学专家。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1962年8月生于安徽省枞阳县,籍贯安徽枞阳。1984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2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纽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重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和疑难危重肝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并结合临床难题开展研究。首次揭示了乙型肝炎临床免疫学特征及……[详细]
|
506、李吉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吉均, 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 1933年10月9日出生于四川彭县。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曾任兰州大学地理系主任。 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高原在晚新生代经历两次夷平、三次上升的观点,最近的强烈上升始于3.6百万年,经青藏运动(3.6~1.7百万年)、昆黄运动(1……[详细]
|
507、陈晓非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晓非,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58年2月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籍贯四川成都。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计算横向非均匀层状模型理论地震图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发展了模拟含任意起伏地形三维介质中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曲线网格有限差分算法;首次系统研……[详细]
|
508、万惠霖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惠霖,物理化学家 1938年11月20日生于湖北汉口,籍贯湖北汉阳。196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该校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化学研究。先后参加了络合催化理论、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及催化作用的量子化学等基础研究工作,均取得成果。在轻烷临氧定向转化研究方面……[详细]
|
509、魏江春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江春,地衣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11月1日生于陕西咸阳。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62年毕业于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苏联生物科学副博士。1995年获俄罗斯生物科学博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对中国地衣分类与区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在世界范围石耳科研究中,以多性状综合分析-述的新二属系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及199……[详细]
|
510、唐本忠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本忠, 高分子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57年2月生于湖北潜江,籍贯湖南津市。198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系,1985年、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发明了合成炔类……[详细]
|
511、薛社普 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社普,细胞生物学家。1917年9月26日出生,广东新会人。1943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博物系,1947年获该校生物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理科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对细胞分化规律及其可调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我国男性生殖生物学及节育药棉酚等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了网织红……[详细]
|
512、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文采,植物分类学家。1926年6月5日出生,山东掖县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毛茛科、荨麻科、紫草科、苦苣苔科等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现20新属,约550新种。根据他揭示出的演化趋势,对翠雀属、唐松草属、侧金盏花属、铁线莲属、楼梯草属、苎麻属、石蝴蝶属和唇柱苣苔属的分类系统作了重要修订。建立了赤车属、微孔草属、后蕊苣……[详细]
|
513、戴金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金星,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 1935年3月19日生于浙江瑞安。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详细]
|
514、巢纪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巢纪平,气象学家 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长期从事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1957年发表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20世纪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详细]
|
515、吴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旻,肿瘤遗传学家。1925年12月出生,江苏常州人。195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61年获苏联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8-1961年在苏联和1961年回国后开创了苏联和我国的现代人体细胞遗传学研究。1974年开始对我国北方食管癌的遗传病因进行研究,80年代初提出通过遗……[详细]
|
516、吴祖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祖泽,实验血液学家。1935年10月19日出生,浙江镇海人。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阐明了急性与低剂量率g线连续照射下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程度与累积照射剂量之间存在的双相特征的机理。对这些动物的观察结果在以后发生的几起放射-故病例的病程中得到了证实。应用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作为遗传学标志,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对人胚胎发育中肝脏造……[详细]
|
517、谢华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华安,植物遗传育种学家,1941年8月16日生于福建龙岩。1959年毕业于福建省龙岩农业学校。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在“恢复系亲本的选择技术”、“测0组技术”、“抗瘟性筛选育种程序”和“杂交水稻中稻制种技术”等方面有重要研究成果,育成我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主持育成中国稻……[详细]
|
518、宋礼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礼成, 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1937年7月生于山东济南,籍贯山东济南。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79-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在金属有机原子簇化学方面,提出了合成铁硫硒碲原子簇化合物的多种新试剂、新反应及新合成方法,发现了双蝶状铁硫络盐的形成反应和双等瓣置换及环化等瓣置换反应,展示了合成桥连及大环四……[详细]
|
519、叶玉如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玉如,女,神经生物学家。1955年7月30日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台山。1977年毕业于美国Simmons学院,198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系主任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详细]
|
520、陈大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大可,物理海洋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入选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1957年9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籍贯湖南益阳。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硕士学位,1989年获纽约州立石溪大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 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都有重要建树。特别是系统开发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预测模式,突破了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