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
[公元1876年-1951年,清朝及中华民国教育家]
张伯苓介绍: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字伯苓,以字行,
天津人。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任海军士官生。亲睹甲午覆师、
威海易帜之辱,奋然立教育救国之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
严修之聘,教其子弟,遂与
严修成为
天津最早提倡民办教育者。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兼教盐商王奎章家馆。光绪三十年(1904年)随严修赴日考察教育。归国后合并严、
王二馆,办起一所中学,定名“私立中学堂”,不久改名“私立敬业中学堂”,1907年校名改为“私立南开中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伯苓代表直隶赴美参观渔业博览会并考察教育。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南开新剧团”。1917年他赴
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教育并考察私立大学组织设施。翌年回国,与严修等人在南开学校南面洼地建大学部讲堂(即南开大学),191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正式成立。1923年在现南开体育场南端成立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在南开四马路成立南开小学。1929年去欧
美国家考察教育。1936年在
重庆沙坪坝建南渝中学。
1937年7月29、30日,侵华日军炸毁南开大学,并占领校园,学校-南迁
长沙,继迁
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任校务委员会常委。1938年任国民参政员并选为副议长,1945年出席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出任
南京政府-院长。同年7月,张伯苓到
南京任职后,亲眼目睹国民党政府腐朽黑暗的内幕,决心不再“替
蒋介石‘跑龙套’”(张伯苓语)。年末,他借口养病,离开南京,去
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终日深居简出。重庆解放前夕,
蒋介石、
蒋经国父子几次到沙坪坝津南村,敦请其去
台湾或美国,他婉言谢绝,并坚辞-长职。1949年11月他在重庆迎接解放并慨然要把重庆南开中学献给国家。1950年春,张伯苓希望北归;5月,在
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安排下,派飞机将张伯苓夫妇从重庆接到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住在
傅作义寓所。张伯苓在抗战胜利后返回天津时,先后住在南开区南门外大街272号(现为天
津市无线电六厂)及
和平区南海路5号(现为1号)。1950年9月15日,张伯苓夫妇带着周总理的一片关怀回到天津,与三子
张锡祚一家租住
大理道87号(现为
和平区大理道39号)。1951年2月14日,张伯苓突患脑溢血,23日下午谢世,享年76岁。在他的遗嘱中,对国家民族无限光明的前景充满信心,勉励“友好、同学”“拥护人民政府”,“务共努力”,“以建设富强
康乐之新中国”。
张伯苓相关
经历历史事件:
相关影视:
同年(公元187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