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圣(1904~1968),字腾光,出身于湖南省资兴县东乡牵牛坳。曾希圣于民国10年(1921 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次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北伐时,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团教导员、教导团军事队长等职。“四·一二”政变后,曾希圣加入了共产党。民国18 年在汉口中共-长江局办事处任参谋、长江局军委秘书长,协助军委书记刘伯承工作。民国19 年到上海-,从事侦察工作……[详细]
|
曾蒧(diǎn,生卒年不详):一作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 人。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蒧也。”曾蒧,是孔子的弟子、宗圣曾参之父。他性情恬适,喜欢陶醉在春风沂水间。有一天,他陪着孔子时,孔子问他的志趣。曾蒧说:“穿上刚做好的春装,约上五、……[详细]
|
曾棨 (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县人。家贫,以砍柴、帮工维生。永乐二年(1404) 中进士第一。酒与文化,自古结下了不解奇缘。酒兴诱发文才,奇才更催豪饮。我们的文明古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朝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明朝状元曾棨(1372~1432年),永丰龙潭(今江西永丰县富溪乡曾家村)人,以豪饮与奇才闻名于世。曾棨早年被其父所厌弃,一边放猪,一边苦读。他天性聪明又博闻……[详细]
|
曾慥(?—1155年)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曾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晚年隐居银峰,潜心修道,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编成《道枢》四十二卷,选录大量修道养生术,包括义理、阴符、黄庭、太极、服气、大丹、炼精、胎息、金碧龙虎、铅汞五行等。曾慥死后被列为理学名臣,进祀乡贤祠。继刘向《列仙传》、葛洪《神仙传》、沈汾《续仙传》之后,采前辈所录神仙事迹,并所闻见,于绍兴二十一年(……[详细]
|
曾炳熙(1840~1902),字开缉,名庚夫,号经郛,水东江董家冲人。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历任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员外郎、道台等职,加二品衔,赏戴花翎,诰封资政大夫。 曾长于辞令,擅外事。法国侵占安南(越南),时随邓京卿与法国殖民者勘定中越边界,法人恃强,欲将安南边界向中国一侧推移。曾正气凛然,据理抗争,法人终理屈词穷,遂援清例勘定边界。光绪二十二年(1896),曾任常镇道副使。光绪二……[详细]
|
曾宝荪(1893-1978) 教育家。湖南省湘乡县荷塘乡(今属双峰县)人。女。字平芳,别号浩如。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生。父亲曾广钧,是曾国藩孙辈中最年长的一个,她又是曾孙辈中最年长的一个。幼时从祖母郭氏(馆名艺芳,曾纪鸿夫人)学,也请塾师。不缠足。稍长,入上海晏摩氏女校,继入务本女学校,再入浙江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入浙江冯氏高等女学校(英国圣公会所办),成绩优异,成为以后一大转折点。1……[详细]
|
曾宪植(1910年1月23日——1989年10月11日) ,湖南湘乡(今双峰)人,叶剑英元帅第三任夫人。1926年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参加北伐。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赴日本留学。1941年去延安。1946年在重庆、南京任中共代表团成员-秘书。建国后,任全国妇联副秘书长,妇联第三届-书记,第四届执委会副主席。还任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9年10月11日在北京病逝。……[详细]
|
曾绍山(1914~1995),原名曾昭山。金寨县丁埠镇东湾村人。贫农家庭。幼时读私塾3 年,因家贫辍学,在家放牛,帮父母耕种。民国18 年(1929 年),共产党在大别山区领导农民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并在其家乡爆发了丁家埠-,曾绍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在第三十三师任传令兵、勤务兵。11 月,被秘密吸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民国19 年,参加商城、金寨、新洲、二道河、麻城、光山、广……[详细]
|
曾协(?-1173)字同季,号云庄。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南宋诗人。著名宋朝官吏。曾肇之孙。曾巩之侄孙。善诗文。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作品由其子曾炎辑集为《云庄集》20卷,但久已不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发现其部分作品,编得《云庄集》5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所附傅伯寿序)。另有《云庄词》1卷,《全宋词》收其作品14首,《江西诗征》收其诗16首。其中《芭花……[详细]
|
曾纪芬(1852-1942) 女,号崇德老人,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湘乡县荷塘(今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季女。后嫁入衡山名门聂家,其夫聂缉椝(1855~1911)以帮办滇捐局起家,至上海制造局总办,官迁至浙江巡抚。她一生由侯门千金小姐,而巡抚夫人,而工商巨擘太夫人,起居八座,子孙绵继,寿登耄耋,既贵且贤。幼承家学,工书,善诗文,所作楷书,雍穆浑厚,人争宝之。早年生活曾纪芬(Zeng Jifen)(据……[详细]
|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详细]
|
曾可前(1571~?),字退如,号长石。湖北石首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10)辛丑科张以诚榜进士第三人。曾可前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乡试中举。进士及第后授翰林编修。万历三十二年(1604),担任会试同考官,所收多名士。因父亲年事已高,曾可前请假归养,达三年之久,父亲再三劝说,他才勉强赴京,不久竟致仕而还。曾可前十分看重亲情友爱,将祖上遗产全部让与诸弟。乡里常发生水患,曾可前-请朝廷赈济,并……[详细]
|
33、曾益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肿瘤遗传学专家,博士,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2年10月生于今金石镇,1985年湖南衡阳医学院本科毕业,1990年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博士毕业。1992~1997年留学日本、美国。1997年2月回国工作,被聘为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及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肿瘤研究所长,同年10月担任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及肿瘤医院院长(兼任实验研究部主任和生物治疗中心主任),2004……[详细]
|
曾立昌(1826-1854年) 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今桂平县、位武宣县东南)人。1853年(文宗咸丰三年)5月,林凤祥等北伐,他受命守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曾多次击败江北大营围城清军,当年底,与赖汉英夹攻“江北大营”围城清军,大胜。遂撤退至瓜州(位扬州市南、长江北岸)擢夏官又副丞相。1854年林凤祥等北伐受挫,他被杨秀清命为主将,与陈仕保,许宗扬率军由安庆(今安徽省安庆市)北援经安徽、江苏、河……[详细]
|
曾辉,原名曾启静,别名曾从境,1906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一个贫苦家庭。1930年8月,他怀着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无比仇恨和立志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满腔热忱,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排长、司务长、管理员、营教导员等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7年8月,他奉党的指示,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根据全国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派一批优秀的军政干……[详细]
|
曾纪鸿,字栗诚,湘乡人。他是曾国藩的次子,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哀于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可惜的是,由于平时勤奋用心过度,曾纪鸿事业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仅33岁。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他父亲刚刚受封侯爵,16岁的他正好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后门。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详细]
|
37、曾祥煌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对七百九十八位将领授予少将以上军衔。这些将领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之为“开国将军”,曾祥煌就是其中之一。为求温饱参加革命曾祥煌(1914~1981),1914年2月生于潜江范新八户台(今园林办事处所辖的工农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曾凡富靠种四五亩薄田和打短工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生育祥煌、祥瑞两子。家境虽然贫穷,但曾凡富还是十分……[详细]
|
曾宗彦(1850-1912)字成焘,又字君玉,号幼沧,闽县(今福州市)人,祖籍洪塘鹗里(在今仓山区)。他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阴历十一月十一日生在北京,3岁那年回福州,家住东街孝义巷口东边的“五子登科”曾宅(旧址在今实验小学大门正对面),祖居则在黄巷及安民巷。其曾祖父曾晖春、祖父曾元炳(榜名曾元卿)、父曾兆鳌,及曾宗彦自身,为四代直系接连进士,是清代福州所仅见。曾宗彦的母家在江苏高邮。其母王……[详细]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乳名辛龙宝,原名曾世裕。1911年2月2日生于江西省信丰县嘉定区庄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书3年半。1928年参加本县农民-,次年参加游击队。1930年8月随游击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并改名曾思玉。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22军第64师政治部宣传员,红12军第36师宣传队中队长、第108团连指导员、第107团代理政治……[详细]
|
曾怘(?~1129),字仲常,宋代江西南丰人,曾巩之孙,曾任司农丞。建炎二年(1128)迁温州通判,道经越州(今浙江绍兴),奉命监三江寨。次年,金军统帅琵八率兵攻陷越州,勒令满城文武官员于次日清晨前来帅府参拜,如有届时不到或避而不见者诛杀无赦。第二天,惟独曾怘傲然不往,遭受金兵逮捕,被-着押往帅府见琵八。面对威胁利诱,曾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高声痛斥敌酋背信弃义,卑鄙无耻。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