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鹤峰,名瀛,字鹤峰,1895年10月27日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原公镇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傅次舟系私塾先生,鹤峰兄弟六人,他排行老四。傅鹤峰7岁时,入本村刘家祠堂读私塾。后又相继就读于高等小学西安三秦公学。1916年秋,傅鹤峰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理化部就读。经常聆听李大钊的讲演,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与进步同学谈论国家大事,使他耳目一新。五四运动前后,他组织在京的陕南学生联名给汉中当局和各……[详细]
|
傅玉书(1746~1812),字素余,号竹庄,清朝贵州瓮安草塘下司人。贵州著名诗人。生于学者之家,祖父傅如励,曾师从明朝监军御史钱邦芑。傅玉书的父亲傅龙光,系乾隆中期秀才,平生喜爱程朱理学,一生著有学术著作数种。由于家风熏陶,傅玉书走上了钻研学问的道路。 傅玉书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气质和天分,从小聪明过人,6岁开始吟诗作对。阳春三月,他随父亲傅龙光以及私塾先生在其家门前的小河桥上游玩,塾师以“……[详细]
|
傅伯成(约1143~1226年),字景初,号竹隐,泉州人,约在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生。祖父傅察,官至吏部员外郎,出使金国不屈遇害。父傅自得,荫补承务部,官至吏部郎中、福建路转运副使。隆兴元年(1163年),傅伯成与兄伯寿同登进士。淳熙五年(1178年),他出任福建路连江知县时,发动百姓大修东湖水利,在下流“筑石堤300余丈,民蒙其利”。又在学宫后凿井,当地百姓取名“傅公泉”。庆元元年(119……[详细]
|
傅毅(生卒年不详),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班固、崔骃等齐名。傅毅年轻时博学多才,永平年间(58~75)在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学习时,写下了《迪志诗》,表达了他不忘祖训、专心治学、希望将来有所作为的心情。又因汉明帝不能用心求贤,致使学者儒士大都隐居山野。他于是作《七激》,用以讽劝汉明帝。《七激》是他的代表作。汉章帝即位后,广召天下文人学士,傅毅做了兰台令史……[详细]
|
傅抱石(1904-1965),字庆远,谱名傅中州,普用名长生、瑞麟,新余市渝水区北岗乡章塘村人。父亲傅聚和、母亲徐氏因生活贫困,流落南昌市以修补雨伞为生。傅抱石于1904年出生于南昌,7岁入私塾读书。1913年父亲逝世,生活极其艰辛,全家靠母亲白天修伞、晚上给人浆洗衣服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1915年抱石刚11岁,就到瓷器店学徒,开始自学绘画、篆刻。由在昌乡亲和街邻资助,于1917年考入南昌江西省第……[详细]
|
傅藻(1321—1392),字伯长,号国章。义乌人。历任翰林编修、监察御史、东宫文学、武昌知府、河南廉访使。告老还乡后,在今义乌杜门创建杜门书院。 元至治元年(1321),傅藻出生在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书香门第。他从小生性聪颖,天资过人,看书过目不忘,被当地人称为小神童,深得父母喜爱。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知书达理的母亲为成就傅藻的功名,守寡誓不嫁人,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傅藻身上。……[详细]
|
傅淼,1980年8月1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内地影视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02年傅淼受邀担任华娱电视《天下娱乐通》节目主持人。2004年参演电视剧《神雕侠侣》出演公孙绿萼 。2009年参与拍摄电视剧《白蛇后传》,傅淼首次尝试一人分饰两角的挑战,这也是担纲绝对女一号的首部作品 。2011主演电视剧《一生只爱你》,在剧中扮演未婚妈妈 ,并且在3月份家乡青岛举办的青岛最女人活动评选中,……[详细]
|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梁天监十一年,大士十六岁,娶刘妙光为妻,生二子。二十四岁得到天竺僧达摩大师的的指引,发愿精进修道。在道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享年七十有三。傅大士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详细]
|
傅昭仪(?—公元前2年),傅氏,汉元帝刘奭的妃嫔,定陶恭王刘康生母,汉哀帝刘欣的祖母。 其父为河内温县人,早逝;其母遂改嫁为魏郡郑翁。傅氏初为上官太后的才人,汉元帝刘奭为太子时,得以进幸。汉元帝即位,立为婕妤,甚得宠爱。生有一男一女,女为平都公主,男为定陶恭王刘康。后封为昭仪。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汉元帝去世,傅氏随子刘康归定陶国,称定陶太后。公元前22年(阳朔二年),刘康去世,其子刘欣继王……[详细]
|
傅肜(róng)(?-222年),义阳(今湖北枣阳)人,三国时蜀汉将领。刘备攻伐吴国时,傅肜为别督。后刘备被陆逊击败,傅肜率部断后,战死。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起兵伐吴,先锋从巫县击败吴将李异等,一直推进到秭归。 二年(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亲率诸将自秭归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傅肜、辅匡、赵融、廖化等各为别督,与陆逊率领的吴军相对峙。[3-4] 章武二年(公元……[详细]
|
傅连暲(1894~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字日新,化名郑爱群。1894年9月14日生于福建省汀州(今长汀县)一个贫苦的码头搬运工家庭。少年时代先后免费就读于基督教会兴办的崇正小学、中西中学。1911年考入亚盛顿医馆,半工半读学习西医,191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聘任汀州八县旅行医生、汀州红十字会主任医师、教会医院医生、亚盛顿医馆教员、福音医院医生。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详细]
|
傅察(1088~1125),字公晦,宋孟州济源人。中书侍郎傅尧俞从孙。十八岁登进士第。时蔡京为相,闻其名,欲以女儿许他为妻,遭拒绝。历任青州司法参军、永平等县县垂、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傅察奉命接伴全国使臣。时金已背盟,下诏攻宋,而宋廷却不知晓。察至燕地,闻金兵人侵。随从人员劝其止行,察说:受命在外,闻难而止,怎能完成君王交给的任务呢?察等到达韩城,并未见金使到来……[详细]
|
33、傅大庆
傅大庆,1900年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上顿渡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傅葵生,年轻时中过秀才,不幸早逝。母亲李冰,多年在县立小学教书,因受过戊戌变法后的新教育,思想开明,经常对子女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傅大庆兄弟四人,全靠母亲省吃俭用,拉扯长大。二弟傅庆丰是一位思想激进的爱国青年,在-英、法殖民主义统治的“沙基惨案”中英勇捐躯。傅大庆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教育,他刻苦学习,成绩优良。在江西省……[详细]
|
傅亮(374—426年),字季友,北地人。 东晋末年,皇帝徒有虚名,朝政被大臣刘裕控制。刘裕出身寒微,屡立战功,后平定桓玄的叛乱,帮助晋安帝复位,立了大功,封爵末公,屯兵彭城,窥伺晋室天下。 刘裕想当皇帝,但他不想出面逼晋安帝让位,因为他是以拥护晋室而名闻天下的,不想背上篡逆的臭名。 晋安帝是个,连冷暖变化都不知道,一切行动都由别人支配和料理,竟然当了二十多年的“真命天子”。 ……[详细]
|
傅贵卿,元代福安县上二十九都东山(今甘棠镇东山村)人。生年不详。元顺帝后期,政治腐败,民族压迫和经济剥削日益加剧。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十年(1350年),浙江红巾军方国珍部屯兵福安发动农民起义,尔后进攻大小员当(在今福鼎境内),在水澳大败元军。至正十二年(1352年),红巾军黄善部攻陷福宁州,擒杀州尹伯颜。十五年,福宁州饥荒,以至“人相食”,县内瘟疫大流行,官府仍搜刮民脂民膏,敲骨吸髓。……[详细]
|
傅商弼(?—1646),字赉予,义乌钟墟人。明末武将。 傅商弼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陈氏抚养他长大,备尝艰辛困苦。傅商弼知道母亲的辛勤劳苦,因此对母亲十分孝敬。平日循规蹈矩,从来不与他人惹是生非。由于家穷读不起书,只得依靠族中私塾那同族人不收学费的优惠规定,读了几年《四书》、《五经》。母亲缝纫纺织,他上山砍柴,换些粮食维持生活,母子相依为命。 傅商弼喜欢武艺,常与他人练习举重和拳脚功夫,谈……[详细]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1900年6月28日生于四川省叙永县城。1919年在叙永中学读书,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1920年赴上海预习法文,参加工读互助会。同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冬与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取得联系,随后参加筹建旅欧少年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出席旅欧少年中国共产党(后改名中国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1925年任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详细]
|
傅秋涛(1907-1981)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湖南省平江县安定镇人,1907年8月3日出生于平江县安定镇一个贫苦家庭。1925年投身革命。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平江县雇农工会委员长,红十六军八师师长,湘鄂赣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书记,省军区政治委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兼一团团长、七师副师长。解……[详细]
|
傅启耀(?—1646),明末将领。号秀岩,义乌人。他从守卫北塞边关开始,转战津、粤、赣、闽,官至都督同知,最后全家殉难福建。清廷赐谥“烈愍”,入祀忠义祠。 明朝建国后,北方的蒙古族,依然威胁明朝的安全。明朝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州卫,到了明朝后期,建州卫都御史努尔哈赤统一了分散的女真族,一方面与明修好,一方面整治图强。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今辽宁建国,名后金。后金强盛严重威胁明朝安全。天启……[详细]
|
《水浒传》中描写“黑旋风李逵”、“大刀关胜”、“金枪手徐宁”等梁山好汉的故事,生动感人,这是北宋末年的事。而在近代史上的凌源地区,也出了个威名赫赫的“平清王”大刀傅连信,这是清朝末年真实地发生在凌源地区的故事。 公元1891 年(清光绪十七年),在今辽宁西部发生了一次规规模浩大的“金丹道”教徒起义。史书记载,这次起义波及范围很广,“东连奉省,西接热河,南靠迁南,北通藩部,方园数千里”的范围内,起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