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泰(1617~1683) 又名启真,字子交,号藿思。德化县沙堤(今浔中苏坂里)人。他品性高尚,学识渊博,是清初古瓷都德化名进士,封建时代百姓的好官。李道泰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农历九月廿五日。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才思敏捷,善古诗文,“下笔千言立就,每构思皆出人意表”。清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乡试中举人,十八年(1661)辛丑科会试登进士第。李道泰中进士后,初任江西南……[详细]
|
胡琼琪(1937~1958) 福建安溪蓬莱龙居人。生于民国26年(1937),一代良师,为拯救落水学生而献出自己年仅22岁宝贵生命的烈士。生前为德化县实验小学教师。有同胞兄弟5人,他居幼。从小过继于姑母胡静卿为嗣子,从养母姓(养父姓蔡,福州人,医生),随养父母生活于福建顺昌,由养父母抚育长成。胡琼琪从小聪明好学,秉性刚毅果敢,学业成绩优秀。1953年初中毕业后即走上保卫祖国最前列,参加中国人民解……[详细]
|
毛一夔(约1635~?)字曰舞。福建德化水口毛厝人。清代古瓷都德化耆绅,民间著名诗人,画家。明崇祯(1628~1644)中,毛一夔出生于德化县境东部海拔1000余米、风景秀丽的格头岭与对面山两峰之间的西坡山腰毛厝村。毛厝村东隔山与永泰县境毗邻,西南隔石牛溪仰望风景优美的石牛山。这里村前村后茂林修竹,山山叠翠,耸入云天,原名紫霄村;景色如画,民风谆厚,农林为业,世代相承。诗人毛一夔就成长、生活在这绮……[详细]
|
黄守仁(1694~1782)黄宪文长子。太学生。生于清康熙卅三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他幼承庭训,聪明好学,因家学渊源,广览群书,博古通今,其才华学识文章屡次受知于府州县,然竟不遇于院试。后捐纳监生人乡闱,房考荐为文经,经、纬、史诸课艺被选编刊出,为士林所称誉。黄守仁通经史,工吟咏,好山水,隐湖山。著有《自娱草》、《耐瘦草》、《五峰梦笔》等。乾隆十一年(1746),承县令鲁鼎梅之聘,参与纂修《德化县志》……[详细]
|
黄宪文(1676~1735)又名承琏,字元美,号简亭。清康熙十五年农历四月廿四日生。岁贡,考授司训。黄守仁,又名卜铨,字孚品,一字纯夫,号静山,监生,黄宪文长子。黄好仁,又名卜錀,字孚选,号知园,庠生,黄宪文第五子。他们的故乡水口,古为德化县东部重镇,有“水口关”,为通永泰县至省城福州通衢。其地处戴云山主峰之东,东南距石牛山风景区十数里,浐溪、石牛溪、涌溪流汇于此出永泰县,故名“水口”。四面群山环……[详细]
|
苏如兰(1781~1801) 别号梦香。福建德化双翰人。苏履吉妹。生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她出身于“世掌丝伦美,家传翰墨香”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熏陶,聪慧好学,才思过人。6岁与兄履吉一起上学,对所学文章诗词过目成诵。她的老师苏生斋先生奇其人谓“蕙质冰心”。9岁能“遍指诸书,豁然通晓”,并“颇能诗藻”。其贯通诗义,别其心裁,有矫矫不凡之致;作文有秉笔直书,流洒自然,幽妍雅秀之风。由于封……[详细]
|
张淑芳乳名滋。田阳(古地名,今址未详)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农历五月初九日生于书香世家。秉赋聪颖,从小随父兄读书,稍长,又与母学女红,故诗文针黹无不皆晓。张淑芳自幼恬静寡言,少时在娘家,邻居妇女往来也不肯与言笑。她10岁与苏履吉订亲。未婚时,苏履吉到田阳作客,友人曾戏谑苏履吉:“(她)日后宜当作观音菩萨焚香奉侍!”18岁与苏履吉成亲,才郎诗女,婚后感情弥殷。她自幼学诗,颇工吟咏,常与丈夫、……[详细]
|
苏履吉 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福建德化双翰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农历七月十三日。6岁与其从叔意堂入塾启蒙。自幼好学,及长工诗。未弱冠,以诗受知学使陈春淑①补博士第子员,22岁补廪。嘉庆十八年(1813)登拔萃科,翌年春廷试入选以县令用,签分甘肃,二十年(1815)赴任。初莅庆阳,先后调崇信、正宁、灵台、洮州(今临潭),弭节皋兰,摄篆漳津,三知敦煌,委署贵德(今青海省辖)司马,升安……[详细]
|
陈拱(1857~1893) 又名建成、焕拱,字伯垂,生于清咸丰七年,德化县城关鹏都人,清末德化人民反盐税斗争农民义军首领。陈拱祖辈世代务农。他自幼好武功,学骑射,为武童生,但因家贫未得深造。生性豪爽,为人耿直,好打不平,敢于犯上。后来,于云龙桥头南端塔雁街开米铺并兼营食杂,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深得信誉。光绪十七年(1891),他代表人民的利益,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盐税斗争。其斗争烈火烧遍德化全县……[详细]
|
江启泰(1904~1944) 又名少康,讳信和。福建德化水口祥光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农历五月廿四日。民国时期留美硕士。中华民族爱国志士。江启泰出生于偏僻山区。父江允坦,字元平,清末民初农村知识分子,信奉基督教,后为传教士;一生于德化城关、上涌等地传教。由于接触西方文化,重视教育,对子女竭尽全力培养。据《德化祥山江氏族谱》载,四子一女皆大学学历。长子江盛榔,毕业于中山大学医科,次子江启泰留学美国;……[详细]
|
林灿 福建德化雷峰人。约生活于清乾隆、嘉庆、道光间。祖辈世居雷峰村林厝东洋,他徙居石城漈仔头;一生务农,兼设馆苏授武术。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堪称“近代武松”,为清代德化一代拳师。林灿从小爱好武术。长大后又从师永春鳌峰名师郑礼,得其真传。据传在永春拜师学艺时,他同诸师兄弟等在郑礼的亲传口授下,早晚认真练功;功余,自己又背后细思琢磨,勤加练习。因此,他的拳术-在同学中高出一筹。同时他又遵从师父之嘱,……[详细]
|
潘孝德(1881~1969) 字世道,号列卿。原籍福建永春达埔。清光绪七年(1881)生于德化赤水街。近代名闻中外的白鹤拳师,赤手空拳打虎的英雄。潘孝德出生于武术之家。父潘望,谙拳术,早年于德化赤水街开豆腐店,后建店定居。其伯父,是位白鹤拳师,拳艺名驰遐迩。潘孝德经其精心教导传授,对白鹤拳造诣殊深。潘孝德成名较早,青年时期即受聘于江西某地为拳师,教授白鹤拳。3年后返回德化赤水,设馆授徒,精心传授……[详细]
|
苏献杯(1887~1959)字瑞传。福建德化大铭联春睦联堂人。劳工勤俭致富的华侨实业家,现代知名爱国侨胞。苏献杯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祖辈务农,家境贫寒。父苏茂,为望子成龙,克服困难送他读了几年私塾。光绪廿八年(1902)献杯16岁,为避匪乱,远渡重洋,于马来亚谋生。初到时打杂工,后来到彭直凉垦荒种植橡胶等热带作物,勤苦经营,不久遂成小康。后接其胞兄等一家人到马来亚,协力奋斗,甚有发展。民……[详细]
|
王然(1779~1837) 字庄沛。福建德化雷峰肖坑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卒于道光十七年,享年59岁。为清朝中叶福建知名的一代拳师。他武术高超,一生到处设馆授徒,人人称他“王然司”。他娶妻徐氏,复配林氏,皆谙拳术;因经常看到丈夫练拳,其后私自练习,年久月深,亦甚有功底。后又于福建闽清再婚一女,亦晓武功。王然自幼爱好武术。初学太祖,后来各家兼学。性极谦虚,凡武艺比自己高超者,均诚恳欲拜其为师。平……[详细]
|
叶乃矧(1882—1949)福建德化国宝人。德化县知名的爱国华侨。抗日战争时期驰名的战时难童保育学校——德化凤林慈儿院的倡议创办人、经费筹集者与主要捐资人。清光绪八年(1882)十月,叶乃矧出生于“闽中屋脊”戴云山主峰群之一、三山耸秀海拔1713米的小戴云峰西南麓、风景如画的德化国宝村。祖辈皆是贫苦的农民。他的童年时期,正是晚清政治腐败,国运衰微,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清廷只能丧权辱国屡次……[详细]
|
苏十万(约1240~1280)原名一侯,字万仁,号留义,排行伦千五。宋末元初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一带)石城人。宋礼部尚书苏奉礼后裔,宋太中大夫、翰林院太博学士、国师校书郎苏总龟三世孙。十万自幼聪颖,长习骑射,熟诸武略。秉性高标拔俗,慷慨豪爽,平生忠肝义胆,诚以待人,常能温恤乡邻,人皆乐与交游。南宋成淳十年(1274),元军逼近临安(今杭州,南宋都城),朝廷危在旦夕,诏示天下忠臣义士勤王。十万闻讯邀……[详细]
|
陈蔚(约1250~1276)字洪,行六。福建德化清泰里龙山(今南埕连山村)人,约生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农历八月十九日。为宋末抗元的忠义肝胆英雄,曾授福建路都统使,敕封忠义统军都督,统领义军与元兵血战,写下了可敬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陈蔚曾祖父陈觉民,为宋代忠君爱国者之一,赐进士出身,授右文殿修撰,福建路都统使,赠银青光禄大夫。祖父陈瑜,曾任河南开封府通判,赠直隶大夫,70岁退休荣归后,于南宋景……[详细]
|
郑宽永(约1331~1368)名子安,福建德化桂阳梓溪人。元末自立为“霸王”的反元农民义军首领。元至顺(1330~1332)间,郑宽永出生于万山丛中的戴云山主峰东侧、海拔1587米的土云岐峰北麓桂阳梓溪霞村美一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生活困苦。他秉赋聪敏机智,读过多年塾学,颇通文墨。自幼喜好舞拳弄棒,长大后习练骑射武艺,阅读兵书韬略。性豪迈,重义气,善结交,有抱负,具胆略,敢作为,群伙中有鹤立鸡群之概……[详细]
|
郭实楼(1553~1618) 讳天福,行衡六,福建德化雷峰埔头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农历七月初一日。明代御寇壮士遗孤,慷慨尚义、乐善好施者。实楼成长于孤寡之家。父郭公正(1526~1562),字碧清,号阳山,少习武,善骑射,有胆魄。当时有倭寇猖獗,常勾结流氓海盗犯扰沿海各地,先后入侵攻陷福清、永宁、崇武、兴化(今莆田)等地城池,横行郡邑,并曾直入我县围攻县城,到处抢杀掳掠,00女,残……[详细]
|
林长娘(1456—1536) 德化县在坊里瑶台社(今城关宝美岭兜)人。明代耆民林德茂爱女,热心公益、乐善好施者。长娘生于明景泰七年(1456)。赋性沉默寡语,意志坚毅,孝于父母,疼爱弱弟。母早逝,待幼弟宗源爱抚备至。父德茂,年老体衰子幼。至长娘17岁,宗源8岁,德茂病重不起。德茂病中一再惦念,自己去世后,幼儿无人抚育,难于成人,万分痛楚,临终之时,含泪忍痛问于女儿长娘:“汝能不字,为我抚而弟使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