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宽(1897~1967),名硕夫,笔名石人,化名有益、王兢博、商吉士等,桐城县石南乡雪池村人。尹宽出身于中农家庭,“五四”时期在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读书,与进步教师高语罕交厚,受其影响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民国8 年(1919 年)11 月,在高语罕帮助下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在日尔曼公学、木兰公学学习法文。民国10 年加入“工学世界社”。民国11 年6 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2 月,……[详细]
|
王步文(1898~1931),字伟模,化名王自平、朱华、王华。潜山县资福寺(今岳西县汤池区斯桥乡人),中共安徽省早期领导人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王步文入私塾启蒙。民国4 年(1915 年)春,求学于革命党人刘若愚兴办之刘氏族学(后改为粹新小学)。民国6 年与王效亭等在粹新小学学生中组织“乐群会”,学习新思想,研究新问题。秋,因领导学生反对学校增收学杂费被校方除名。民国7 年,考入安庆……[详细]
|
陈延年(1898~1927),怀宁县人(今安庆大南门培德巷东口),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活动家,陈独秀同志的长子。陈延年幼年就读于安庆尚志小学,肄业于安庆全皖中学。民国4 年(1915 年)随父至上海,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民国8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民国11 年夏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社会主义青年团),被选为“少共”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立时,和周恩来、赵世炎等被选为中共旅欧支部领……[详细]
|
储一石(1900~1978),原名储应时,字翰香,岳西县头陀乡乐道冲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他自幼在家乡读私塾十余年,转入衙前粹新小学就读,毕业后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民国10 年(1921 年)5 月,安徽军阀倪道烺、马联甲把持政府,削减教育经费,以扩大军费。储一石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斗争,前往省议会要求增加教育经费。马联甲卫兵毒打学生,酿成……[详细]
|
倪文蔚(1823~1890),字茂甫,号豹岑,望江县雷池乡人。幼时家贫,常以野菜充饥。入塾后,塾师爱他聪明好学,免他的学俸,并常常留他吃饭。咸丰元年(1851 年)中举,第二年又中第十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三年任刑部主事,参加曾国藩军幕。咸丰十一年从河南巡抚严树森襄办营务,以军功加“郎中”衔,赏戴花翎。同治十年(1871 年)补授江苏司郎中,次年授湖北荆州知府。在荆州任期,主持兴修“万城大……[详细]
|
吕调元(1865~1932),原名景丰,字权予,号燮甫,太湖人。吕调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中进士。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历任直隶隆平、献县、吴桥、南宫知县。宣统元年(1909 年)署清苑知县,调署天津知县。当时反清起义此伏彼起,清王朝摇摇欲坠,拥有军事实力的袁世凯虽称病避居河南项城,暗中仍在操纵大局。吕调元深知袁氏的潜在力量,于是在天津小报上制造舆论,吹捧袁氏。宣统二年,他带着小报和陈情信……[详细]
|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生平1637年(明崇祯十年)张英出生。1663年,27岁的张英考中举人。康熙六年,他又得中二甲第四名进士,成为内弘文翰林院庶吉士,进入庶常……[详细]
|
郝兰田,京剧老旦演员,与老生大王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同为清朝同治、道光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为京剧改革家通天教主王瑶卿的外祖父。原为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唱《祭风台》(即京剧《借东风》)名遍皖中。大约在道光、咸丰之间来北京,因与……[详细]
|
杨月楼(1844~1889)名久昌,派名久先。演艺京剧武生演员。清咸丰间随父到北京天桥卖艺,被徽剧名角张二奎收为弟子,使习武生。初在上海搭班,隶丹桂园。所演《安天会》等猴戏。动作灵活如猴, 有“杨猴子”之称。1882年程长庚去世,接掌三庆班。曾为慈禧太后演出,在京、沪享有盛名。1888年入升平署,供奉内廷,兼领三庆班。其文武兼长 ,尤以演孙悟空出色。擅长《芭蕉扇》 、《五花洞》 、《蟠桃会》 、《……[详细]
|
杨小楼(1878-1938),名三元,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杨月楼之子,安徽怀宁人。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从师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拜俞菊笙为师。二十四岁搭入宝胜和班,以“小杨猴子”之名露演。又与谭鑫培同在同庆班,经谭氏奖掖,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二十九岁时入升平署为外学民籍学生,备受慈禧太后赏……[详细]
|
施剑翘(1905—1979),原名施谷兰,安徽桐城人,自幼生活在山东济南。生父施从云,后过继给其弟施从滨 (一说生父为施从滨)。1935年,在天津佛教居士林刺杀直系军阀孙传芳。后被捕入狱,1936年被特赦。新中国成立后,她因病移居北京,病愈后又移居五台山光明寺村,并以居士身份在碧山寺修行。1957年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会特邀委员。197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早年生活施剑翘(当时名为施谷兰)从……[详细]
|
程芳朝(1611~1676),初名钰,字其相,号立庵。桐城人。清顺治四年(1647)中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国史院编修。著有《皇华草》、《中裕堂集》。史籍记载顺治四年丁亥科殿试制策要求“务各出己见,逐条献策,勿用四六,不限长短,毋得予诵套词,拘泥形式。”策试题为《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得人为急务。朕深维真才希觏,知人实难。必如何而后真才可得欤?》、《近闻观任官员,伯叔昆弟宗族人等以及废伸劣衿,……[详细]
|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参考资料事迹散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宝庆四明志……[详细]
|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 ),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详细]
|
刘若宰(1595~1640):字胤平,号退斋,怀宁县平山大塅人(今安徽安庆),明崇祯元年(1628)中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历官左谕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他常向朝廷举荐智勇忠贞的人才,明末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安徽巡抚,就是因为他的举荐。崇祯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积劳成疾辞世。死后追赠詹事,赐祭葬,荫子,后因子馀王慧仕,加赠太仆太卿……[详细]
|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初入仕途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出生于北京城。……[详细]
|
程长庚(1811-1880):清潜山人,名椿,字玉姗,幼时曾入“和盛成”科班学艺,咸丰、同治年间参加四大徽班进京演出,被举为“三庆班” 班主,并长期担任当时戏曲艺人的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擅长演老生,艺术上融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对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嗓音宏亮,咬词准确,于高亢中又婉转抒情,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尤以《文昭关》、《群英会》、《战长沙》著名,有“活鲁肃”之称,历……[详细]
|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近代文学家、教育家。今枞阳县会宫乡老桥人。同治三年(1864)举人,次年中进士。他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历官直隶深州、冀州(今均属河北)知州。光绪十五年(1889)起,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执教多年,弟子甚众。二十八年,吏部尚书张百熙荐举为京师大学堂教习,自请赴日本考察学政。在日本,因留学生事与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归国后不赴京师就任,还乡谋办桐城小学校。吴汝……[详细]
|
邓稼先 ( 1924.6.25-1986.7.29. )安徽省怀宁县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研制和发展-的技术组织领导者之一,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祖居铁砚山房,父亲邓以蛰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持家,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是六世祖。5岁在北平读小学,11岁入中学,12岁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二年级,读到……[详细]
|
高朗亭(1774~?) 艺名月官。清怀宁县城(今安庆市)人。祖籍江苏省宝应县。 早年在杭州 、杨州等地演出。乾隆五十五年(1790)率扬州徽班入京之始。嘉庆八年(1803)任三庆班班主 ,并任北京戏曲艺人的行会组织精忠庙会首。所率三庆班与四喜、春台、和春三班并称为“ 四大徽班”。因其为徽调雄踞北京开了先声,时人誉为“二簧之耆宿”。善演花旦,任班主 后即不常演出,偶父登场,给人以“耳目一新、心脾顿……[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