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遵,(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棠在京师,偶送客至灞、浐间,忽遇遵于途,行李索然。询其因何事来京,遵答以来就贡。棠怒斥之曰:“小吏不忖,而欲与棠同研席乎”?甚侮慢之。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诗有集《唐才……[详细]
|
章基嘉(1930—1995),绩溪县瀛洲村人。1944年毕业于县立初中(今绩溪中学)。1951年提前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毕业参加抗美援朝,任气象兵。1955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研究生部攻读研究生, 1958年获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中央气象局和研究所从事中长期天气预报。1960年调南京参加筹建我国第一所气象学院的工作,在南京气象学院工作23年,历任天气动力教研组组长、气象系主……[详细]
|
汪应洛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汪应洛(1930—),泾县人。1949年进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52年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研究生毕业。1958年,响应中央支援西部的号召,他和交通大学几千名师生员工,离开黄浦江畔,告别故乡亲友,浩浩荡荡地登上西行的专列,来到位于黄河之滨的古城西安,48年来,一直生活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历任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管理学院院长、副校长……[详细]
|
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德元(1937—),绩溪县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79-1981年在瑞典隆德大学作访问学者。1988年晋升研究员,198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导,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世界植物志》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和日本……[详细]
|
翟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翟光明(1926—),泾县翟村人。1950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历任玉门油矿采油厂总地质师,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总地质师、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翟光明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在大西北开展的石油地质调查,后来参加和制定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详细]
|
文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兰(1946—),泾县人。1964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0年毕业。1978年,在廖山涛院士门下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他到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西北大学数学系学习, 1986年获得西北大学博士学位 。1988年他回国,在北大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从事研究,把微分动力系统确定为研究方向,并把主要精力投向该领域的核心部分。微分动力系统是一门有关系统演化规律的数学学科,其背景与物理、力学、天文等各……[详细]
|
鞠 躬(1929-) 绩溪人,神经生物学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束路追踪、神经内分泌学、大脑边缘系统及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在脊髓与脑干的联系、终纹床核以及脑下垂体前叶、后叶的神经支配等方面研究中,有许多重要发现。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详细]
|
查全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全性(1925—),泾县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查秉钧为清朝翰林,父亲查谦早年留美,主攻物理学,上世纪30年代回国后,先任中央大学教务长,不久受排挤来到武汉大学,解放后任华中科大校长。查全性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电化学创始人A. H.弗罗姆院士指导下从事电极过程研究。1959年回国后一直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化学系主任。查全性近50年来一……[详细]
|
方荣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荣祥(1946—),绩溪县人。他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上海就读。1967年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从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后期转向基因)的研究。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植物基因……[详细]
|
许家朋(1931~1953),绩溪县坎头乡人。1950 年实行土地改革时,他参加诉苦会,斗地主恶霸,是全村最积极的一员。在此期间,他加入了民兵组织,满腔热情地完成民兵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轮到值勤,他总是来得早,走得迟,不论风雨雪夜,始终坚守岗位。3 月的一天,村里获悉-分子程华生潜逃至宁国县蜀洪,许家朋立即要求前往逮捕。深夜,许家朋、程安志等5 人,冒着大雨,翻山越岭40 余里,终于拂晓前赶抵目的……[详细]
|
邓国安(1903-1932) 广德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先后去上海、黑龙江等地谋生。1928年底,回到广德与刚成立的中共广德直属小组取得联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中共广德县委成立,邓国安担任县委书记。深入群众之中,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道理,号召农民同地主豪绅作斗争。1930年3月他和王金林一起领导了广德-。7月,组建了皖南红军独立团。1931……[详细]
|
祖 晨(1901-1933) 宣城人。1925年在日本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由党组织派遣,从日本回国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由武汉去南昌,参加南昌起义。1927年秋由中共安徽省临委派回宣城,进行建党工作。 中共宣城县独立支部成立后,任书记。不久宣城县中心县委成立,他为主要成员之一。先后在宣城西乡七里岗、团山、北乡庙埠、油扎沟和东乡等地,建立农民协会,筹建农民武装,开办平民夜校。不久受党组……[详细]
|
王金林(1903~1931),广德县黄金坝人。农民家庭。性聪慧,倔强。7 岁上私塾,后至广德誓节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安庆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读书。就读中,不断受到新思想熏陶,倾向革命。民国8 年(1919 年),他在誓节渡高小就读时,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上街-,反对“巴黎和约”,检查和-,被选为“誓节渡反日联合会”领导成员。民国16 年3 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北伐进驻广德,在第二军……[详细]
|
谭梓生(1898~1930),原名德贵,学名谭栋,化名吴继先、-萍等。旌德下洋村人,中-员,革命烈士。谭梓生出身于富裕家庭。父亲谭韵南是晚清秀才,思想开明,疏财仗义。谭梓生童年就读于私塾、下洋日新小学和县城凫山书院,1918年其父应聘到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谭梓生也考入该校,旋即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因参与发动进步师生“驱逐反动校长,要求革新教育”活动,触犯校方反动势力,险被开除。后恽代英……[详细]
|
夏雨初(1903~1930),原名夏家科,安徽郎溪县毕桥乡蒋固村人。2 岁丧父,后随母迁至县城居住。民国9 年(1920 年)进芜湖萃文中学,被选为学生代表,组织领导-,受到当局的威胁与-。次年去北京,初入财政部举办的银行讲习所,后转入中国大学。不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5 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寒假回乡,组织旅外学生联合会、郎溪青年体育会等组织,声援“五卅”惨案,-。民国16 年,……[详细]
|
梅大梁 (1909-1928) 旌德三都梅村人。1921、1923年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休宁万安省立第二中学就学,因参与和组织-,先后被两校开除。回到家乡后,在三都补习学校任教,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11月,皖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建立,梅大梁为支部成员。1926年春,补习学校被查封。梅大梁被派到仕川小学任教,与胞兄梅大栋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梅大梁被调往……[详细]
|
王廷甫(1902-1927) 又名献发,旌德人。1926年春,由梅大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皖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成员之一。同年7月,王廷甫被选为工人代表,入安徽省旅鄂党务干部训练班受训3个月。1927年春,王廷甫等共产党人返回旌德开展革命活动,任县农民自卫军-表。“四•一二”-政变后,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受敌通缉,化装离城,在旌德、宁国、绩溪三县交界的偏僻山……[详细]
|
汪静之(1902—1996),绩溪上庄镇余川村人。幼年接受了十年的私塾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22年,他和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创立湖畔诗社,出版四人合集《湖畔》。同年,他出版诗集《蕙的风》,在自序中说:“被封建礼教压迫了几千年的青年的心,被‘五四’运动唤醒了,我就像被-的人初解放出来一样,毫无拘束地、自由放肆地唱起来。”诗集的出版轰动文坛,鲁迅、胡适、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给予很高的评价……[详细]
|
胡耐安(1899—1977),原名有祉,字耐安,别署园,60岁后号叟,70岁后署乐翁,泾县溪头村人。胡耐安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勤奋好学。及长,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1923年秋,回国探亲休学一年,后由湘入粤,任湘军总司令部秘书。一年后仍赴日本续学,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奉召回国服务。1927年他在上海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月底回武汉撰写了《回汉口来》一文,以亲眼目……[详细]
|
吴茂荪(1911-1984),泾县茂林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行政系,曾任南京中央军校教官。1933年参加王昆仑主持的进步组织“南京读书会”,与主张抗日救国的进步人士开展团结抗日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茂荪任第七战区政治委员会秘书,率领一部分平津-学生组成工作队,在安徽歙县川军驻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时参加中苏文化协会的筹备工作,任资料组组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遵照周恩来同志的……[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