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1483~1546) ,1483年11月出生在德意志(人称德意志为改革发源地)中部绍森几亚(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莱本(Eiskeben)——撒克森伯爵(选候)领地。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路德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康拉德·阿登纳……[详细]
|
斐迪南·麦哲伦(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葡萄牙语:Fernão de Magalhães ;西班牙语Fernando de Magallanes,1480年春天—1521年4月27日),探险家、航海家、殖民者。葡萄牙人,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完成环航地球,麦哲伦在环球途中在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被当地居民砍死。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完……[详细]
|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又译“米开朗琪罗”、“米高安哲罗”。他的父亲是洛-科·迪·莱昂纳多·博那罗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详细]
|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文:Nikol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享年70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1……[详细]
|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出生于佛罗伦萨。在中世纪后期政治思想家中,他第一个明显地摆脱了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为政治学和法学开辟了走向独立学科的道路。他主张国家至上,将国家权力作为法的基础。代表作《君主论》主要论述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本领、应该如何夺取和巩固政权等。他是名符其实的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详细]
|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意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意大利学者、艺术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详细]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班牙语:Cristóbal Colón;意大利语:Cristoforo Colombo),1450年/1451年10月31日-1506年5月20日),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热那亚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当时背景是西方帝国主义抬头,各欧洲王国开始经济竞赛,纷纷通过建立贸易航线和殖民地来扩充财富。哥伦布的向西航行到达东印度群岛的冒险性计划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在……[详细]
|
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但丁从37岁被宣告永久放逐,后来客死异乡。九岁邂逅心灵上永恒的恋人佩雅丽琪,这位后来24岁香消玉陨的少女,成为但丁日后创作的源泉。《神曲》为但丁不朽的巨著。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继往开来在欧洲文学发展……[详细]
|
乌尔班二世(UrbanⅡ1035—1099年),罗马教皇(1088—1099年在位),中世纪四大拉丁神父之一,他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重压下,另辟战场,发起了-东征,重振了教皇的权威。他继续推行前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教会教革和教权至上的政策,比起前任取得更大的成功。虽说格利哥里七世开始了罗马教廷与德皇长达二世纪的权力之争,但却以死于异乡的悲剧告终,而乌尔班二世终于战胜了德皇支持的敌对势力,最后在罗马站……[详细]
|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527年-565年),史称查士丁尼大帝(英语:Justinianus the Great)。在位期间多……[详细]
|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详细]
|
君士坦丁一世(大帝)(拉丁语:Constantinus I Magnus), 全名盖乌斯·弗拉维乌斯·瓦勒里乌斯·康斯坦丁乌斯(Gaius 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公元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王朝的开朝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在多次内战中获胜后,自公元324年起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兴建新都君士坦丁堡,……[详细]
|
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地心说”的集大成者,生于埃及,父母都是希腊人。公元127年, 年轻的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且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151年。有关他的生平,史书上少有记载。约公元90年生于埃及的托勒马达伊,曾在亚历山大城居住和工作,168年去世。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学大成》(13卷)……[详细]
|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确立了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给出许多求几何图形重心,包括由一抛物线和其网平行弦线所围成图形的重心的方法。阿基米德证明物体在液体……[详细]
|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详细]
|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又译盖厄斯·儒略·凯撒、葛约斯·尤利乌斯·凯撒、朱利叶斯·凯撒等),史称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法官、执政官、监察官、-官等职。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详细]
|
希波克拉特斯,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著名医生,西方医学奠基人,被后世尊称为“医学之父”。国籍:古希腊。希波克拉特斯的医学著作,对欧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医学产生之前,希波克拉特斯的一些著述一直作为医学教学的基本教材而广泛流传。后来结集的《希波克拉特斯全集》共约70余篇。希波克拉特斯的生平,留下的资料十分贫乏。关于希波克拉特斯的生平主要来源是/世纪的苏拉诺斯的记载,但这并不能算严肃的传记。人们只……[详细]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详细]
|
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详细]
|
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