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师度(?~723年),中唐水利专家。魏县(今河北大名县)人。以明经中举,神龙初(705)累迁为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河北道监察、支度营田使。在任有政绩,被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迁为大理卿。景云二年(711)转为司农卿。姜师度热爱兴修水利,以开渠灌溉、发展农业生产为己任。开元初,他任陕州刺史,二年,在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西24华里处开通敷水渠。四年,又在华州(今陕西华县)西南23华里处开挖利俗渠,……[详细]
|
赵章(?―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章,赵武灵王长子,赵惠文王异母兄,母韩氏。赵章原为太子,因赵武灵王宠幸吴娃,于是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但赵武灵王见赵章章失位,而且侍奉弟弟,于心不忍,一度想将赵国一分为二,由二子各自为王,但为大臣们所阻。最后将其封于代郡,号称安阳君,以田不礼为国相辅佐。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称主父(君主之父)。公元前295年,赵章得……[详细]
|
赵献子(?-前40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领袖,原名赵浣,赵襄子赵毋恤长兄赵伯鲁之孙、赵周之子。赵襄子认为自己得到了嫡兄赵伯鲁的嗣位违反宗法,希望把继承权还归赵伯鲁一系,乃立赵浣为储。浣即位后,都城在中牟(今河南鹤壁),代郡(今河北蔚县)的赵桓子驱逐赵献侯,在代自立为君。一年后,赵桓子卒,国人杀桓子之子,赵浣重新即位。死后谥为赵献子,尔后其子赵烈侯称侯,追谥其父为赵献侯。……[详细]
|
赵桓子(?-前424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领袖,原名赵嘉,为赵襄子之子(《史记》作赵襄子同母弟,为误,今从《世本》。)。赵襄子死后赵献子即位,赵桓子逐赵献子自立,在位一年而卒,死后国人认为桓子之立非襄子赵毋恤本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赵浣。……[详细]
|
杨澄甫(1883~1937年)名兆清,以字行。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幼时在杨式太极拳创始人、祖父禄禅-下,勤学苦练。及长钻研益勤,尽得祖、父之精传。民国3年(1914年),赴京以武会友,阐扬拳宗。梅兰芳初演《霸王别姬》,剑舞不尽如意,百练不得其要,经其指点,舞之自如,梅兰芳称此“乃杨先生之功也”。北伐初定,定居上海,先后寓圣母院路圣达里(今瑞金一路50弄)6号、巨籁达路大德村(今巨鹿路……[详细]
|
李君羡(593年-648年8月7日),别名五娘子,唐朝将领,曾任左武候中郎将、华州刺史,封爵武连县公。李君羡初为瓦岗寨李密下属,后投奔李渊,每战必单骑先锋破阵,俘获王玄应的军队,击破突厥。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谣言遭到贬官,后御史-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全家被抄没。人物生平屡立战功李君羡开始在李密属下,后来成为王世充的部将,后因厌恶其为人,率部投奔李渊,被封为上轻车都尉,随秦……[详细]
|
胡砺少年嗜学,幼时曾为金兵所掠,行至燕地时,逃匿于香山寺,遇韩昉,请赋诗以见其志,胡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韩昉喜甚,收于门下,自此学业日进。韩昉曾对人言:“胡砺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天会十年,举进士第一,胡砺中状元后,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后改任定州观察判官。在定州学校为河朔冠,经常有数以百计的士子们在他身边聚居,他每日督学不倦,经其指点的学生,均成为乡学骨干,“悉为场屋上游”。人称他的学……[详细]
|
贾逸祖,字元放,邯郸(今河北省)人。好古博学,尝应宏词科,官兴化令。……[详细]
|
卢从愿(668年—737年),字子龚,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人。唐代名臣。弱冠举明经,又应制举。拜右拾遗,历殿中侍御史,累迁中书舍人。睿宗践阼,拜吏部侍郎。精心典选,有美誉。开元末,以吏部尚书致仕,史称“金瓯相”。……[详细]
|
孙逖(696—761年),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市西南)人。唐代文学家。孙逖出身于官僚世家。祖父希庄,为韩王府典签;父嘉之,武则天垂拱年间进士,终官襄邑令。嘉之早孤,依外祖家,客居涉、巩间,因曾被误认为涉人。逖幼而能文,属思警敏,年15,谒见诗人、雍州刺史崔日用,崔以其年小而轻之,令其赋《土火炉赋》,逖援笔立就,词理典赡,大受日用激赏,遂定为忘年之交,由此渐知名。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后,连登手……[详细]
|
杜羔,洹水人(今河北魏县大磨乡杜枣林村),杜佑之孙。贞元初,及进士第,后历振武节度使,以工部尚书致仕。杜佑之孙。羔有至性,其父任河北而尉卒,访父墓邑中,故老无存者,馆于佛寺。日夜悲泣。忽于屋柱煤烟下,见字数行,拂视之,乃父遗迹。云:我子孙若求吾墓,当于某村某家问之。羔哭而往,果有父老指其丘墓。……[详细]
|
李邺 ,魏州人也。幼事杨师厚,及庄宗入魏,渐转裨将,历数郡刺史,后迁亳州。为政贪秽,有奴为人持金以赂邺,奴隐其金,邺杀之。其家上诉,因讦其阴事,诏贬郴州司户参军,又贬崖州长流百姓,所在赐自尽。……[详细]
|
崔玄亮,字晦叔,山东磁州人也。贞元十一年登进士第,从事诸侯府。性雅淡,好道术,不乐趋竞,久游江湖。至元和初,因知己荐达入朝。再迁监察御史,转侍御史。出为密、湖、曹三郡刺史。每一迁秩,谦让辄形于色。太和初,入为太常少卿。四年,拜谏议大夫,中谢日,面赐金紫。朝廷推其名望,迁右散骑常侍。来年,宰相宋申锡为郑注所构,狱自内起,京师震惧。玄亮首率谏官十四人,诣延英请对,与文宗往复数百言。文宗初不省其谏,欲置……[详细]
|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曾祖至远,天后时李昭德荐为天官侍郎,不诣昭德谢恩,时昭德怒,奏黜为壁州刺史。祖畲,开元时为考功郎中,事母孝谨,母卒,不胜丧死。至远、畲皆以志行名重一时。父承,为湖南观察使,亦有名。藩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卒,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以故人子署为从事。……[详细]
|
源乾曜(?-731年),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人,唐朝宰相,北魏太尉源贺之后,刑部尚书源直心之子。源乾曜进士出身,历任江南道巡察使、谏议大夫、梁州都督等职,716年(开元四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不久与姚崇被一同免官,改任京兆尹,四年后复任宰相,不久升任侍中,后又因针对封禅泰山的问题与时任宰相张说发生矛盾被夺去实权。源乾曜任相期间,张嘉贞、李元纮等人先后掌握权力,但是源乾曜在重大问题……[详细]
|
刘词(891-955)字好谦,五代元城人,以勇悍闻名,曾适后梁唐晋汉周五朝的武职。后汉时曾随郭威平定李守贞叛乱,当时李守贞曾命数千敢死士兵偷袭汉军,众将都不知所措,唯有刘词镇定自若,亲自引兵击退。后周时,世宗与北汉契丹联军战于高平,刘词的后军及时赶到才决定了最后的胜局。刘词虽是武将,但从不苛政扰民,还能够知人善任,北宋名相赵普就是经他推荐才得以入仕的。显德二年(955)卒,年六十五,赠中书令,谥号……[详细]
|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名将、宰相。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郭元振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更兼任安西大都护。后来,郭元振因反对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诬“有异图”,险遭陷害。唐睿宗继位……[详细]
|
郭正一,字不详,定州鼓城人,郡望系出中山。(《旧唐书》作彭城人。此从《新唐书》),生年不详,卒于唐睿宗永昌元年(补疑年录及历代名人年谱作生于周建德元年,卒于唐永徽四年,年八十二岁,不确。此从中国文学者生卒考及参《旧唐书》本传)少以文辞称。贞观时,由进士历弘文馆学士。永淳中,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颍川县男。执政颇久,明习故事,文辞诏敕,多出其手。武后称制,罢为国子祭洒。出检校陕州刺史,为周……[详细]
|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魏征家族原籍后裔之一,魏玄同的巨鹿始祖为巨鹿太守魏歆,魏玄同曾被封为巨鹿县男。举进士,累转司列大夫。因与上官仪文章属和配流岭外。上元初赦还。工部尚书刘审礼荐玄同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曾上疏论选举,对贵戚子弟例早求官,对门荫入仕的亲贵子弟“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对“刀笔以量才,按薄书而察行”,对以文学进身的庶民出身的官吏不得升迁,表示了强烈……[详细]
|
正伦(?-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隋朝时考中秀才,曾授羽骑尉,入唐后担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并进入秦府文学馆。贞观年间,杜正伦历任兵部员外郎、给事中、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封南阳县侯。因漏泄禁中语,被贬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后受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驩州。唐高宗显庆年间,杜正伦拜相,初授黄门侍郎、同三品,后又升任中书令,进爵襄阳县公。显庆三年(6……[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