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知古(647年-715年),深州陆泽人(今河北深州),唐朝宰相。魏知古进士及第,历任著作郎、凤阁舍人、卫尉少卿、吏部侍郎、晋州刺史、黄门侍郎、右散骑常侍。他上疏劝谏唐睿宗,反对修建道观,被拜为宰相,担任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唐玄宗继位后,魏知古又升任侍中,进封梁国公。开元二年(714年),魏知古因与姚崇不睦,遭其谗害,被罢为工部尚书。开元三年(715年),魏知古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忠。轶事典故……[详细]
|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汉族,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开国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其妹为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妻,生一子一女,子为长孙无忌,女为长孙氏。妹夫长孙晟病故后,高士廉将妹、外甥全接到自已家中抚养,恩情甚厚。高士廉看到李渊次子李世民才能出众,便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了他,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高士廉,李世民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详细]
|
盖文达,冀州信都人,唐代大儒。 师从刘焯。与盖文懿兄弟皆名儒,人称二盖。文达博览群书,尤精于三家《春秋》,入唐后由文学殿学士升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刺史窦抗曾召集诸生,跟他进行辩论。当时大儒刘焯、刘轨思、孔颖达等人均在现场。文达对答如流,窦抗觉得好奇,问他是跟作学问的。刘焯说这个人的学问,出于自然,并无门户之见。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选妃,盖文达选了一名美女武媚娘入宫,改名叫武照。……[详细]
|
孔颖达(574—648)——盛世鸿儒 儒学经过汉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家法各异,流派众多。在汉代有今文古文之争,家法师法之别。东汉末,郑玄企图统一今古,建立兼包并采的“郑学”体系。三国两晋,王肃创立“王学”,起而与郑学为敌。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的分离,而有南学与北学的纷争。至于儒学内部群经异说,诸师异论,更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经世致……[详细]
|
高长恭(541~573),一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一、暧昧不明的身世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详细]
|
释道安, 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翼县)人。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僧侣的最高戒律)后,二十四岁至业城(河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培养了慧远,慧持等高僧。 释道安,本姓卫氏,常山扶柳人。出身于世……[详细]
|
李百药(564年—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 其父李德林隋朝臣,撰《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贞观元年(627年)奉命撰《齐书》,承父稿。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后宋朝人为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改为《北齐书》。 李百药(5……[详细]
|
张协(?~307?),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今属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永宁元年(301),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详细]
|
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 传说张载貌丑,外出时顽童常以石掷之,以致“投石满载”。在《幼学琼林》中亦有“投……[详细]
|
高敖曹(490—538),即高昂,字敖曹,以字行,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东)人,南北朝时期东魏大将。 渤海条县人,诞生于齐武帝永明八年,(北魏太和十四年,西元490年)东汉太傅高裒之后。其叔父高允,字伯恭。高佑,字子集。亲父高翼,字次同。一族均为北魏名臣。敖曹在家行三,长兄乾,字乾邕。次兄慎,字仲密。四弟季式,字子通.四兄弟都名重当时。高敖曹年幼时就有胆气,性格刚强。年纪稍长后不拘小节,轻侠仗义,胆……[详细]
|
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汉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他从一员普通战将,靠战功累迁为禁军高级将领,深受太宗和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是唐初朝廷的一员得力干将。十五岁时,以骁悍多力,胆气绝伦的气魄追随父亲作战,先登陷阵,乡里依赖他得以安定。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先后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详细]
|
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生于章帝初二年(公元77年),卒于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年六十六岁。他是东汉著名学者崔骃的中子。早孤,锐志好学。崔瑗年四十余,始为郡吏,后因事触法被囚于东郡发干县(今山东冠县县境东部)狱中。当时的狱管,精通礼学,每次提讯时,崔瑗都顺便请教一二。不久获释,为度辽将军邓遵所征召。稍后,邓遵因案被诛,崔瑗因此被免职。之后车骑将军 阎显征召崔瑗,当时阎太……[详细]
|
路铎[公元?年至一二一三年]字宣叔,冀州人。生年不详,卒于金宣宗贞祐元年。官台谏,有直臣之风。章宗称其敢言,每优礼之。出为景州刺史,述十二训以教民,诏遍谕州郡。后为孟州防御使。贞祐初,城破,投沁水死。铎为文尚奇,诗则温润精致,自成一家。有虚舟居士集《金史本传》传于世。……[详细]
|
窦婴:(?-前131)西汉大臣。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窦太后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认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为窦太后贬斥。后因罪被杀。窦婴之死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天辟地,建功立业,才成就了武帝的辉煌盛世。他们是大汉王朝的功臣。但是,这些……[详细]
|
高洋(529年-559年),别名高子进、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公元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年号天保,国号齐;在位初期建立北齐,征伐四方;大破柔然、契丹、高句丽等北方民族;治宏中原,使北齐国力居于最强;厉行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北齐律;但后期暴虐无道,好酒成性。高洋于天保十年(559)十月暴亡,时年31岁,葬于武宁陵,庙号显祖,谥文宣。人物生平大智若愚高洋幼时其貌不扬……[详细]
|
高颎(541—607.8.27),字昭玄,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谋臣。 高颎之父高宾曾在北齐为官,因避谗而投奔北周,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引其为僚佐,并赐姓独孤氏。后独孤信被诛杀,其家人被发配四川。独孤信之女,文献皇后以宾父之故吏,每往来其家。高宾后来官至鄀州刺史,及高颎尊贵后,又追赠礼部尚书、渤海公。 高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隋书·……[详细]
|
马中锡(约1446~约1512) 明代文学家。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属河北)人。明宪宗十一年(1475)进士及第,授刑科给事中。为人刚直,当时万贵妃弟万通与太监汪直骄横不法,他几次上疏揭发,为此两次受到杖责,并且连续九年不得升迁。后历任大理右少卿,右副都御史,直到兵部左右侍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捕下狱,削职为民。5年后,刘瑾诛,朝廷才又征召他任大同巡抚。正德六年(1511),山东、河北刘六、刘……[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