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1904-1938年),又名火荣,陆丰县河口高潭乡(现陆河县域)人。民国9年(1920年)在东海镇广生堂药店当童工。民国12年秋在家乡参加农会。民国14年5月组建河口农民自卫军。是年冬到海丰农讲所学习,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学习结束,回陆丰县农协会任宣传组织员,后任特派员。民国15年5月派回陆丰西北地区领导农协会。11月,组织农民武装,配合吴振民率领的海陆丰农民自卫军大队,围攻国民党保安队杨作……[详细]
|
刘友仁(1905-1935年),陆丰甲子镇两城区人,青少年时代在学校常与同学谈论国家的前途和社会问题,在甲子书院读书时受庄汉奕、王天策等进步老师的教育和影响,思想觉悟大有提高。民国14年(1925年)春,东征军挺进陆丰,他和同学走向社会,投身国民革命。在国共合作时期,成立了国民党甲子区党部,刘友仁为区党部执委,并在甲子七社草街建立了办事机构,接着开展组建农会等革命宣传活动,同年5月初,刘友仁参加了……[详细]
|
庄武(? -1934年),原名壮河,又名伯鄂,化名李光,陆丰县上英浮头村人,原在海丰陆安师范读书,民国16年(1927年)回家参加共青团。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2月28日他率领少先队随赤卫队到大安洗鱼溪阻击来犯的敌军,指挥少先队在火线上救护伤员。苏维埃政权失败后,庄武到惠阳平山区尧山小学当校长。民国18年(1929年)春,辗转于东南亚和香港,仍然坚持与从国内南来的同志开展地下活动,民国……[详细]
|
杨作梅(?-1934年),陆丰县八万鲤鱼洞人,出身官宦家庭,其父杨养斋,曾任清潮阳盐知事。杨作梅本人行伍出身,年轻时在潮汕地区方十三的部队任基层官佐。20世纪20年代中,投入军阀陈炯明部。杨作梅亲带武装人员刺杀曾反对陈炯明叛变的粤军统领叶德修(河口昂塘人)。民国14年(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第一次东征后,陈炯明逃往香港,杨初投驻防陆丰的陈炯明心腹杨坤如部,后又投靠东征军驻陆丰的杨荻部……[详细]
|
庄毅(1909-1933年)原名克强,又名挺生,陆丰县上英浮头村人。庄毅年轻时在海丰陆安师范肄业,民国11年(1922年)秋,浮头村己成立农会,庄毅思想受影响而倾向革命。民国15年任新学生社陆丰分社负责人。民国16年11月任县苏维埃政府文书。民国17年2月下旬庄毅参加抗击敌军的洗鱼溪战斗,因敌强己弱而撤退。4月,庄毅随军辗转至激石溪,敌人疯狂“围剿”山区根据地。庄毅奉命到惠阳白芒花一带设点,接济失……[详细]
|
范照南(1879-1932年),出生于陆丰县新田区激石溪乡三江口村(现陆河县域)一家贫苦农户。民国11年(1922年)7月,海陆丰农-动兴起,范照南领导组织激石溪乡农会。民国12年8月,军阀政府解散农会。民国13年夏,范照南等建立秘密组织贫人党,稳定了农民在农运低潮的情绪。民国14年(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革命军东征,范照南进行鼓动和组织工作,以支援东征军,在新田区首先恢复各乡农会,4月,……[详细]
|
许国良(1897-1931年),陆丰县城郊神冲村人。民国12年(1923年)4月,彭湃到陆丰宣传组织农会,陆丰县农会筹备会成立,国良串联乡中郑三九、许乌番等人,发动农民,成立神冲乡农会,国良为会长。民国14年(1925年)夏,许国良当选第一区农会执委,出席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开会回来,着手组建一区农民自卫军,担任区队长。这时,他参加中国共产党。10月下旬第二次东征军进抵陆丰,许国良带领农军与……[详细]
|
余植园(1911-1931年),陆丰县东海镇人。余植园15岁参加农民自卫军,不久任小队长,率队参加战斗。民国16年(1927年)11月,受县团队部之命带队到陂沟配合朱杰臣扫除地方反动势力。民国17年,朱杰臣叛变,植园遭敌“围剿”,带队退人深山。为解困境,个人潜出敌围,寻找上级,在潭西路头村找到任县团队负责人的父亲余章南,被敌发觉包围,父亲被捕遇害,余植园逃匿闲屋草堆’内脱险。民国18年余植园任红4……[详细]
|
陈荫南(?-1931年),乳名春喜,陆丰县东海镇人,出生一户渔业主兼商人家庭。就读龙山高等小学时,聪明勤学,嗜书如命,经常苦读灯下,以致小小年纪便高度近视。高小毕业后,进入广州广雅中学读书。民国8年(1919年)“五四”-爆发后,学成归来,继承父业,跻身商界。他既有文化,加上家庭财力,又为人侠义肝胆,年轻的陈荫南在陆城商界已小露头角。民国11年(1922年)陆城进步青年成立协进社,同时以黄华等为首……[详细]
|
黄依侬(1898-1931年),陆丰县金厢区洲渚村人,生于一户渔民家庭,少时在本村小学就读,稍大跟父亲下海捕鱼。民国12年(1923年)春夏间,海陆丰农-动发展到金厢一带,洲仔村也树起农会的旗帜。他带头加入农会,积极参加农会活动。不久,农会遭军阀镇压。黄依侬在金厢沿海一带乡村中团结了一批坚定的农会会员,坚持向土豪劣绅作各种形式的斗争。民国14年2月,第一次东征胜利后,陆丰农运迅速恢复。黄依侬在金厢……[详细]
|
李国珍(1902-1931年),又名伯珍、谷珍,生于海丰县城一户小康之家。少年勤奋好学,喜欢体育、绘画。15岁时,他跟随彭湃、陈复等参加群进会,17岁考进陈炯明在海丰开办的陆军军官讲习所,结业后在粤军任见习排长,他目睹旧军队的腐败,任职不到3个月,就愤然弃职。不久在海丰北笏乡小学当教员。民国10年(1921年)以公费留学日本。民国13年因公费中断回县,参与《新生周刊》的出版工作。民国14年2月,东……[详细]
|
章朝阳(1899-1928年)又名旭东,陆丰县东海镇霞溪社人。幼年丧父,由伯父抚养成人。民国9年(1920年)考进海丰县陆安师范。民国11年参加陆丰进步组织青年协进社。民国12年夏师范毕业,任东海镇第三小学校长。民国14年2月,与张威等策应东征军抵陆丰。全县工农革命运动迅猛发展,章朝阳担任县农协会秘书,兼管教育局事务。民国16年“四一二”事变后,积极参加第一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后,任中共金厢……[详细]
|
林翰藩(1900-1928年),原名陆加,陆丰县东海镇六驿村人。童年生活困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私塾念了两年书。民国12年(1923年)4月,彭湃到陆丰筹办农会,歇宿六驿村林家祖祠。此时陆加也住在祠堂厢房做竹笠,他在彭湃启发下,懂得了革命道理,在六驿村组织起农会。民国13年夏,陆加改名林翰藩,赴省学习,民国14年3月回陆丰,任县农民协会特派员,10月,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胜利,林翰藩与杨少……[详细]
|
陈蓬(1900-1928年)出生于陆丰县湖东深田湖村一户贫苦家庭。由于生活所迫,曾给地主做长工。民国14年(1925年)参加农会,随后到海丰参加吴振民率领的农民自卫军。后来负伤转到地方,先后任农军小队长、中队教练官等职。民国16年6月3日,地主武装陈子和保安队100多人,进剿湖东村农会。适陈蓬在深田湖家中养伤,恐农军不敌,急中生智,发动邻村农民群众大敲铜锣,吹螺号,喊口号,保安队被吓懵了,陈蓬用疑……[详细]
|
林秀尔(?-1928年)陆丰县潭西大楼村人。父亲林水其是大革命时期的县农民协会执委。彭湃曾到过他家。林秀尔年少时担任村里童子军团团长,能唱一口“田仔骂田公”等革命歌曲,平时做事机灵有胆识。是个好宣传员,人们称他为“小辣椒”。民国17年(1928年)3月1日,敌人攻占陆丰,林秀尔跟着父亲和部分赤卫队员撤至海丰青草,被当地反动民团围攻,父亲和哥哥在战斗中牺牲,他和妈妈被俘,押回潭阳。潭阳民团团长林松荫……[详细]
|
彭培轩(1887-1928年),陆丰县河田径头乡(现属陆河县)人。民国14年(1925年)被选为径头乡农会负责人,民国15年春被选为河田农会执行委员长,领导农民开展减租斗争。民国16年指挥河田区农民武装,参加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带领农民投入土地革命。民国17年3月,国民党军队攻陷河田,彭培轩与一些同志撤至激石溪山区,坚持斗争,在犁壁坑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酷刑,4月15日在河田牺牲……[详细]
|
庄梦祥(1899-1928年),陆丰县潭西东山村人,生于一户书香门第。高小毕业后考进海丰陆安师范学校。他品学兼优,是学校中一名学生骨干。在校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民国8年(1919年),“五四”-爆发,他与张威等组织成立陆丰县学生联合会,当选为联合会的领导人。他们集合--,惩办奸商,焚烧日货,得到群众热烈支持与拥护。民国9年他和郑重等组织陆丰社会促进社,该社以革新社会,促进文化,……[详细]
|
黄万里(1906-1928年),又名应城,陆丰县东海人,出身小商贩家庭。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小学读书的万里就参加--和-的行动。民国13年(1924年),黄万里就读县立(龙山)中学。次年秋带领学校组织的一支学生队伍、下乡宣传革命道理,开展减息斗争,同时向各界募捐,援助省港工人大-。民国15年(1926年),黄万里两次赴海丰接受党组织的短期训练,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冬……[详细]
|
张威(1902-1928年),出生于陆丰县东海镇一户贫农家庭。张威自幼聪敏,酷爱学习,在陆丰第一高等小学读书时,便很有独立见解,不盲从。曾反对老师照本宣科贬洪秀全为匪盗。民国8年(1919年)“五四”-爆发。张威发动成立陆丰县学生联合会,领导几百学生举行爱国--,并带领学生上街搜查日货,在各大商号内搜出一批日本货物后,在直君庙前烧毁。他站到货堆上演说,痛斥-贼丧权辱国,高呼:“我们是东方醒狮,是伟……[详细]
|
林铁史(1898-1928年),又名修家,出生于海丰县城一家世代书香大户。父亲林晋亭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林铁史在父亲的影响教育下,从小崇敬英雄人物,刻苦学习,注意锻炼身体和培养意志。不但功课好,且对同学热情,乐于助人。民国3年(1914年)秋考入海丰中学,后转学广州广府中学,曾组织和领导了在广州求学的海丰籍学生声援海丰学生联合会控诉劝学所长陈伯华殴打学生的罪行。民国……[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