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纯臣(1012~1048),字公权,出生于铜鼓西向富豪人家。“年初奇嶷,长而好学,善记诵,通音律,能词赋,深明事理。”仁宗天圣初年,远去汴梁会试,考中恩科进士,首获铜鼓书生金榜题名的殊荣。依据《战国策·魏策》说法,铜鼓县境远古居民系“三苗之居也,左洞庭之水,右彭蠡之滨……。”纯臣先祖德缘,非出中原罗氏受姓世系,其源亦属此部族。古时只有民族语言,但无完整文字,因何以罗为姓,乃是“织网罟以事渔猎”的图腾象征。西晋中叶开始,中原汉族陆续徙铜落户,插草为标,垦荒造田,种植五谷,开发农业。土著、汉人杂处联姻、通学汉文,久之演化融合一体,智力迅得开化。传说纯臣初去……[详细]
|
钟光维(1762~1855),号省斋,出生于铜鼓三都一自耕农家。自幼聪颖好学,能言善辩,获得族长赏识,资助其熟读经史与科考课艺。曾经两次赴宁州参加州试,皆因书写行款失格而落榜。第三次虽得中庠生,因其未先礼谒主考,放榜时其名竟被删掉,只得满怀怨愤回乡。正当其感到前途未卜、意志消沉、形神沮丧之际,偶然遇见一名谪迁典史的原任知府途中罹病,盘缠告罄,进退维谷,光维同情其境遇,邀至家中疗养。官员感激,知其多舛遭遇,劝导改学刑名。光维从教,勤读大清法令,关心邸报政闻,博览《拍案惊奇》《包公案》等书籍,娴熟法纪业务。年近而立,穿州过县,打抱不平,写纸卖状,屡操胜券。成……[详细]
|
胡敬方(1241~1275),字中立,号云坡居士,出生于铜鼓带溪一书香世家。曾祖思齐任太和州判、吉州发运使;祖国器任筠州(高安)税使;父超俊,博学广识,隐居乡里,日授敬方通读经史子籍,科举课艺。敬方英俊倜傥,敏慧超群,得益良好家教,学业神速精进。度宗咸淳元年(1265)殿试钦点进士,敕授临江道佥判(文秩从五品,襄理府治政务),“明察果断,剖决如流,民感其惠,士怀其德”。恭宗德祐元年(1275)秋月,元世祖忽必烈驱使宋军叛将张宏范统军进逼江西,各路望风披靡,国运危殆。元军急袭临江,敬方督兵守卫,集约同僚谓曰:“吾等戮力同心,克勤王事,舍生取义,在此一举”。……[详细]
|
黄华宽(1823~1905),派啟惠,字祥发,号春圃,永宁坪田人。十二岁习武,逾三年,套路初成。铜鼓营千总见其招势灵活,有问必答,甚为喜爱,曰:“此儿了得,若再加造就,必成大器”。于是常领华宽入营,倾其所学,悉心传授。华宽勤学苦练,武艺日精。华宽年轻时,体形健硕,性情豪迈,加入地方团练,为扫地勇。清道光三十年(1850)赴京赶考,得中武科进士。清咸丰三年(1853),调处江南军务,随湘-战赣、皖、苏三省,至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南京克复,其因奋勇当先,累建奇功,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提拔使用,军机处记名,受朝廷封赏,领提督、衔协副将职,赏戴花翎。南方战……[详细]
|
帅治谟(1639~1681),铜鼓排埠人。西晋年间,太原帅姓鉴公支系族众,避乱南迁至此,落户定居。后嗣繁衍成为世居旺族。迨至明朝末叶,政乱捐苛,兵连祸结,游骑散勇,时出剽掠。因应护卫身家安全需要,帅姓居民,练拳术,习骑射,蔚成崇尚武勇风气。帅治谟,出身武艺门阀,幼读经书史籍,苦学少林。及至年长,双手十指犹似铁钩,砖墙泥壁,竟能轻快攀缘腾跃;脚着鸡毛草鞋,穿堂入室,行走如飞,毫无声息;身站高屋飞檐,两腋各挟箬笠,纵身即可自由滑翔落地。轻功运作,身怀绝技。满清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强制汉人奉行薙发留辫习俗,违者斩首示众。颁行此项虐政令,严重损伤诸多民族自尊心,……[详细]
|
帅家乾(1741~1823),字仲衡,铜鼓排埠人。出生于一个多子女贫寒农家,父母无钱送其入学,八岁时开始参加生产劳动,每天放牛路过距家一箭之地的私塾,总爱伫立门道,听书声,看写字,满脸渴慕表情,恋栈不愿离去,有时还带根和笔一样长短的芒秆,坐在书堂门槛上,模仿学童执笔、,蘸墨、写字动作,稚气十足,怡然自乐。蒙馆先生初见甚觉诧异,久而知情,深感怜惜,慨然赠其《增广贤文》《四言杂字》《千字文》之类启蒙书籍,间或教其念读,指点写字笔顺。帅家乾天赋聪明,稍得诱导,敏于记诵。缺乏纸笔墨砚,便在经常放牧荒洲,刮平一块沙地,削尖小棍当笔,将随身携带书本上的字,反复写得烂……[详细]
|
吴凤笙(1823~1879)号纯治,字蟹谷,铜鼓东门口人。其少怀大志,决意效仿卫青、马援、霍去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因而精读兵法,苦练武术,待机从戎报国。太平军兴,吴凤笙响应朝廷号令,招募乡勇,组建刚毅团练,协助清军征战修河流域,屡操胜券,清廷授其府经略衔,并将刚毅团练编入绿旗正营,调往河南项城,反击太平军苗沛霖部。绿旗正营与刚锐、毅继等营协同作战,苗部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凤笙即挑选500名精壮,冒雨奔袭敌营,奋勇拼杀获胜。中丞严渭椿奏报朝廷:“吴凤笙身先士卒,通晓军务,善于用兵,才干过人……”皇帝下旨嘉奖,赏赐凤笙知县蓝翎,并令其统率新凤、毅健诸营,开……[详细]
|
萧公显(1772~1856),字烈光,号文谦,铜鼓古桥相见湾人。萧公显家系祖传中医,青年时向往仕途,三赴科场落第后,决意随父从医,前后50余年,医术颇有造诣,名扬周边数县,时人称之“古董郎中”。因其性格古怪,经常赤脚草鞋出入病家,对豪门富户索价昂贵,而对贫苦百姓则不计酬金,慷慨大方,这在当时社会难以为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套出奇制胜的医术,正方、偏方运用灵活:能用针灸起死回生;能用草药根治在人们看来难治的顽症;还可以不用药诊治“似病非病”之症。一日,萧公显外出行医,偶闻一年轻孕妇难产“死亡”,萧公显手捏银针,对准孕妇腹部穴位扎去,顷刻,“死者”竟缓缓……[详细]
|
陈文凤(1819~1897),字范锡,号鸣冈,祖籍广东嘉应(梅县)州,出生于铜鼓梅洞客家书香门第。文凤天性聪颖,勤奋好学,年方十五,熟读经史子集,入州考第一名,弱冠补廪。清咸丰元年(1851)恩科以优增生中举人,清同治四年(1865)赴京会考,经殿试中选崇绮榜进士。太平军兴,文凤应诏组织团练,随官军连克铜鼓营、义宁州两城,-擢任金溪教谕加同知衔,未就回乡潜心修业。举进士后,钦点知县,派往福建,至而主办省会环局,明能断狱、平反冤案甚众。清同治六年(1867),敕授建宁府松溪县令,沿例提升三级,领府州衔,政理清平。清同治九年(1870),调充庚午科福建乡试考……[详细]
|
胡浚源(1748~1824),字甫渊,号乙灯,铜鼓带溪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举。三年后赴京会试,首场散文得到主考官赞赏,二场因越出官韵而遭落第。胡浚源毫不气馁,再埋头勤读诗文数年,兼攻书画。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参加会试,吏部大挑知县,浚源中选,先后在河南商水、考城、新郑等县任知县八年。胡浚源任知县期间,以“重道爱民”为本。处理案件,迅速果断,公正清廉。末任新郑,为不加重民众负担,胡浚源按照自己所说的“宁毁家,毋累民”,竟变卖家产填补公事开支。百姓深为感动,奉其为“神君”“佛爷”,离任时,纷纷上 书挽留。告退还乡时,沿途设宴饯行,农商备车……[详细]
|
罗晋 北京电影学院
罗晋 ,1981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中国内地男演员,200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2级本科。2006年因出演电视剧《战争目光》正式进入娱乐圈,该剧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和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2007年主演第一部电影《金碧辉煌》入围温哥华电影节龙虎奖。2009年因出演历史剧《新三国》和宫廷剧《美人心计》而受到关注。2012年在《穆桂英挂帅》饰演杨宗保并在《乱世佳人》中饰演王重阳;2013年在电视剧《X女特工》中饰演贺俊峰并凭借该剧获得安徽卫视2013国剧盛典最具人气男演员和安徽卫视亚洲偶像盛典年度最具人……[详细]
|
袁珥,字挥简,别名念圃,铜鼓三都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于乡,四十六年(1781)大挑一等,签发湖南以知县试用。珥聪强练达,刚柔兼济。署岳州、长沙同知,有政声。转署醴陵县时,旧令病故,厚赠其妻孥,舆梓以归。复署乾州同知,乾地苗俗犷悍,有小忿,辄聚众刃斗。珥至,开诚化导,苗皆蛰伏。题补邵县,奸民多假命狱以诈财,珥治以刑威,刁风顿息。旋以宽纵狱囚,挂吏议揭参。奉旨送部引见,仍发湖南以知县用,寻补永兴县。乾隆六十年(1795)春,苗民蠢动,王师导之,营于辰州。调珥赴辰州出赈难民,向例大口米一升,小口八合,珥合大小均之,民服其公平。迁署辰溪,与贼巢近隔一河……[详细]
|
刘伯伦(1901~1960),派柔有,别号拜农出生在铜鼓荷塘。1915年夏,考入南昌市洪都中学,次年转入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接触一些进步书刊和革命学说,思想觉悟逐步提高。1919年秋,刘伯伦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往德安县沈毅小学任教,时与邵式平、杨超等发起组织大同学会。1921年春,刘为江西省邮务管理局邮务生时结识方志敏,赵醒侬等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因在学生中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而被捕。后经邮务管理局保释出来任家庭教师,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23年1月20日,与方志敏、赵醒侬、袁玉冰等一起发起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被选为临时书记。后……[详细]
|
罗理松(1880~1956),原名罗会森,字光林,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二月初一日,祖籍广东梅州,铜鼓古桥人。娶妻赖氏,兄弟3人,世代务农,租地主田种。会森读了两年私塾,因缴不起学费辍学,便拜广东来的师傅学武,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遭大旱,田地减产,交不起租谷,地主强行剥夺佃权,其兄会旺在抗争时被打伤。罗会森忍无可忍,年轻气盛,出手将地主帮凶打伤,只好离家别妻逃命,改名罗理松藏身修水漫江,帮人做茶叶。适逢湖北招募新军。他便到武昌投军。由于武功超群,很快被提升为下级军官。当时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宣传反清思想,他坚定地站在革命……[详细]
|
戈铭猷(1860~1937),字伯鸿,号慎园,江苏东台人,出身名门望族,家庭藏书丰富,少小便得饱读。年方弱冠,参与州府科举考试,中优选秀才,旋得补禀。嗣后历充州府衙署文牍幕僚,明敏事功,勤奋职守,屡得主管赏识,迭次纪功升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敕授瑞州同知(文秩从五品),移驻铜鼓营城分防府。其侄戈公振随其赴任,戈铭猷精心辅以传统家教,将侄培养成为民国时期新闻学专家,国际知名新闻记者。鸦片战争之后,欧风东渐,铭猷感受西方民主精神,虽然身为清廷官员,却对封建王法规制,心怀厌弃。莅任伊始,审理案犯弗施肉刑,士庶谒见免除跪礼。分防府,时称“贰府衙门”,同……[详细]
|
廖思吾(1868~1927),生于铜鼓棋坪柏树村,幼时读过几年书,后以农为业。因成家较早,人至中年,已是子孙满堂:长子步清,生孙善昌;次子杏阶,生孙用章、在新;三子竹梅,生孙德生;四子庆珍。1926年,大革命运动在铜鼓蓬勃兴起,各地工农协会组织纷纷建立。当时,柏树的大土豪王庆昌、王吉昌兄弟假装革命,在柏树成立了所谓的第九乡农民协会,打着革命的幌子进行-活动,压制工农运动,廖思吾对此义愤填膺、针锋相对,另外成立了十三乡农民协会,并任农协会长。1927年春,廖思吾率领十三乡农协会会员到幽居参加全区农民运动动员大会返回柏树时,来到王庆昌家门口高喊:“贫苦农民团……[详细]
|
李建康(1903~1928),号旦睦,字晓平,铜鼓高桥胆坑车坪人。其出生贫寒,有10个兄弟姐妹,建康排名老十。对这个小儿子,父母宠爱有加,家境虽很困窘,仍挤出钱来送儿子到县城奎光小学读书。李建康求学期间,恰逢“五四”运动爆发。在“五四”精神的熏陶下,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被广大进步师生所接受。1925年,中共铜鼓支部建立,马列主义迅速传播,给李建康等人以极大的鼓舞。1926年春,身为胆坑崇乡小学教师的李建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自己执教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宣传革命思想,投入大革命运动;同年6月初,其在高桥的胆坑创建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七区农民协会。紧接着第六区……[详细]
|
曾文(1910~1932),出生于铜鼓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被送给排埠叶家做童养媳,16岁改嫁给陈梅生为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曾文到浏阳上洪走亲戚,在那里参加了共青团组织。回家后,剪掉长发,经常走出家门与贫苦群众接触,向妇女宣传剪发、放脚,谋求妇女解放。同年下半年,曾文率先发动少先队,开展土地革命宣传,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她组织妇女支援前线,慰劳红军,带头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移风易俗,并亲自主持不坐花轿,不办嫁妆,不收彩礼的新型婚礼。在拥军扩红中,曾文带头动员丈夫(当时任赤卫队长)陈梅生参军。1930年,陈梅生在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详细]
|
陈逸群(1905~1928),又名楚英,铜鼓西向人。1923年10月,在江西省立南昌第一师范读书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陈葆元等人一道,在县城创建中共铜鼓第一个党支部。不久又与他人通力合作,建立国民党铜鼓临时县党部,当选为执委兼宣传部部长。1926年夏,陈逸群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回到铜鼓;同年9月,北伐军进军铜鼓,他领导广大工农群众积极配合北伐军,击溃盘踞铜鼓的军阀杨镇东混成旅,占领县城。1927年1月,陈逸群赴南昌出席方志敏主持召开的国民党江西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同年4月,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陈逸群被方志敏直接任命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