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夫人(363年—437年),冀县(今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武威),自幼秀丽聪颖有志节,好学精明有才辩,足智多谋,做人处世一副男子派头。初嫁扶风(今陕西泾阳)仕宦马元正,马元正病故后李暠聘为继室,抚养前妻所生子女胜如亲生。从此夫唱妇随,干出了一番大事业,无论建国或治国,尹夫人对李暠的决策,知无不言,悉心襄助,西州有“李、尹王敦煌”之说。虽然尹夫人是一位……[详细]
|
杨阜(172年—244年),字义山,汉天水冀县(今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汉献帝建安初年,任凉州从事,旋拜安定长史;韦康任刺史后辟为别驾,改任州参军;后因讨马超有功,赐爵关内侯。曹操征汉中时,杨阜担任益州刺史,回来后又担任武都太守。魏明帝时,由将作大匠改少府。杨阜不但卓识远见,而且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对朝廷弊政多有诤谏,六次进言谏魏明帝应勤政爱民,魏明帝对他颇有敬畏之心。杨阜勤政廉洁,在……[详细]
|
东汉抚夷将军姜叙之母杨氏,又为凉州参军杨阜之姑母。为人深沉有大义,能急国家之急。建安十七年(212年),偏将军马超反于凉州,时州郡治所皆在冀县,刺史韦康等坚守八月,外援无望,惧吏民伤残,开门迎降。马超入城后竟杀害了韦康。杨阜悲愤,立志0。时阜妻病死西县,阜乘请假逃冀南奔。过历城(今成县北),表兄姜叙驻兵于此。姑母见阜闻得此事,力促姜叙为韦康报仇。叙遂与阜等内外合谋,由姜叙出兵讨伐马超,内应之梁宽等……[详细]
|
任棠,字季卿,东汉汉阳郡城冀县人。隐居教授,有奇节。太守庞参到郡,闻其名而往拜咨询。至则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清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按“薤”,古音、方音读如“害”,故云);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参在职,果能抑强助弱,以惠政得民。黄琼为尚书仆射,时数有灾异,琼上疏顺帝……[详细]
|
石作蜀(前519-前479),字子明,号卓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谷县大像山镇十里铺村石家台子人。自幼胸怀大志,仰慕圣贤,闻孔子在鲁设馆授徒,不远万里,负笈东游,投身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成身通六艺的贤人。学成以后,摒弃效命王侯、博取富贵的机会,毅然返乡,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后世景仰,尊为“石夫子”。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赠郈邑伯……[详细]
|
符子珪,临渭(今甘肃天水)人。唐代开元十八年任定州别驾。其后可能曾任金州刺史,然无确证。《全唐诗》卷七六九录存其《芳树》诗一首。事迹据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卷二。苻或作符,误。……[详细]
|
王仁裕,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秦州上邦(天水市秦城区)人的王仁裕(字德荤),正处于唐末这样一个大0的时代。公元905年的秦州,处于攻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节度使并且自封为“陇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贞的天地,这时王仁裕二十六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祟幕僚——秦州 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详细]
|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人,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自幼“勤于儒学”,写文章注重气质。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李翱中进士第,初任授书郞,后三迁至京兆府司録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详细]
|
姜皎,秦州上邮(今甘肃天水)人,唐朝大臣。长安中,迁尚衣奉御,交好唐玄宗,出为润州长史。唐玄宗即位,召拜殿中少监。先天政变后,以功拜殿中监,封楚国公,实封四百户,寻迁太常卿,兼秘书监,监修国史。开元十年,坐漏泄禁中语,发配钦州,卒于汝州,年五十余。十五年,追赠泽州刺史。善画鹰乌,杜甫有诗《姜楚公画角鹰歌》。 ……[详细]
|
李元懿(620?—673年2月21日),唐高祖第十三子,母张宝林。颇好学。武德四年(621年),封藤王。贞观七年(633年),授兖州刺史,赐实封六百户。十年(636年),改封郑王,历郑、潞二州刺史。二十三年(649年),加实封满千户。总章中,累授绛 州刺史。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唐高宗嘉之,降玺书褒美,赐物三百段。咸亨四年(673年)薨,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曰惠,陪葬献陵。李元懿长子李璥,上……[详细]
|
姜公辅,唐朝左相。字德文,祖籍甘肃天水,爱州人。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军进攻奉天,姜护驾,献策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言忤德宗,罢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起用为吉州刺史,未及到任而卒于九日山。姜公辅是“布衣崛起秉洪钧,料事当年有若神”、“一时直道犯龙鳞”、“流落空闻弃海滨”。他与秦系一见倾心,十分投契。于是,姜公辅在九日山东峰筑室,与秦系对峰而……[详细]
|
纪处讷,秦州上邽人也。娶武三思妻之姊,由是累迁太府卿。神龙中,尝因谷贵,中宗召处讷亲问其故。武三思讽知太史事右骁卫将军迦叶志忠、太史令傅孝忠奏言,“其夜有摄提星入太微,至帝座。此则王者与大臣私相接,大臣能纳忠,故有斯应。”帝以为然,降敕褒述处讷,赐衣一副、彩六十段。无几,进拜侍中,与宗楚客等同时伏诛。……[详细]
|
姜恪,唐朝时期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姜维后裔,祖父姜远曾为秦州剌史。父姜宝谊为左武卫大将军。姜恪因战功升为左相,阎立本因善绘事而为右相,时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历史年表662: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副之,以安辑其馀众。665:兼司戎太常伯、永安郡公姜恪同东西台三品。670:七月,薛仁贵大非川败绩,九月,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671:姜……[详细]
|
上官桀(前140—公元前80年),字少叔,西汉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汉武帝、汉昭帝时大臣。少为羽林期门郎。有才力,累迁未央厩令、侍中、太仆。官拜左将军,与李广利统率汉军,北拒匈奴,西征西域,拓疆守土,战功显赫。汉昭帝即位,与桑弘羊、金日磾、霍光等同授汉武帝遗诏辅佐少主,封安阳侯。元凤元年(前80),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因毁立之事,欲“谋杀霍光、废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与霍光政见相左,事败被族诛。……[详细]
|
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位于三皇之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上面这尊塑像就是太昊陵内的人文伏羲,他是根据保留下来的汉代伏羲铜像重塑的,原来为木雕像,文革期间被毁。人文伏羲头生双脚,肩披树叶,腰缠兽皮,手托八卦,赤脚袒腹。我们从他的着装可以看出,伏羲氏所处的时代还是原始社会时期,是一个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人物。他两边的两个侍从,左边的叫朱襄,右边的叫昊英,传说一个是管天文的,一个是管……[详细]
|
李蔡(前186—前118年),陇西成纪人。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李广有从弟李蔡,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丞相公孙弘死,御史大夫李蔡升任丞相之职。李蔡为相四、五年间政绩卓著,尤以协助武帝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项大计中成就最大。汉元狩五年(前118年),蔡因私自侵占景帝陵前路旁一块空地而被问罪,遂自尽身亡。其家产被抄没。由于李广、李蔡皆显于当朝,故广、蔡之世,蔡家已早从成纪县搬迁到了冀县故籍,祖……[详细]
|
王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云。《续伏羌县志》载:王权“少小能文,稿脱手,辄惊人。”十六岁应童试,入学后为廪生,后和武威李云章同至古浪县署学习,受业名儒陈世熔门下,力学古文及诗。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试中举。继因三次赴京会试未得中,遂绝意科场,主讲兰山书院,后主讲岷县文昌、秦州天水、宁远正兴、文县兴文四书院,造就甚多。王权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舆地辨同》、《山易名》、《辨同录》、《……[详细]
|
巩建丰 (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著有《朱圉山人集》、《伏羌县志》等著作。 ……[详细]
|
天水人,明万历年间(公元1589年)中为进士,官山西临汾知县。为官简政轻刑,庭无积案。以政绩升迁工部给事中、太常寺少卿。胡忻属东林党人,专以上疏揭发宦官结党营私闻名,先后上疏数十章,声震朝野。今秦城区有故居北宅子。 ……[详细]
|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县第七沟(今秦安县王尹乡包全村)人。其家世源远,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数代为宦。父亲权皋,曾为安?山的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当机立断,以逃离叛逆的义勇行为而受到时人的称赞。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15岁有文章数百篇,开始有了名气。之后,任江西观察使兼判官,迁监察御史。……[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