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1968~1991),靖边县天赐湾乡墩坬村人。高中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八集团军二○五师六一四团当战士。1989年调入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一师特警六团,先后任战士、炊事员、饲养员、班长、营部文书、代理排长等职。曹伟处处先人后己,任炊事员时,连队推荐他参加等级厨师培训,他硬是将这次机会让给别人。后又复习功课准备报考军校。当他得知老班长也准备报考时,便将学习资……[详细]
|
张家旺(1948~1988),靖边县东坑乡金鸡沙村人。1984年冬,中共靖边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全县荒山荒沙一次承包到户,分户治理。张家旺顶着“吹牛”、“想出头”、“要套弄公款”等冷嘲热讽,将村北10000多亩荒沙承包下来。他对人说:“就是局死骡子挣死马,也不能放了空炮,落人家口唇话把。”1985年春节前后,张家旺深入荒沙实地勘察,绘制出万亩荒沙规划图,将整片荒沙划为三段:北段主种沙蒿、沙……[详细]
|
刘培忠(1941~1970),靖边县镇靖人。1958年应征入伍,1961年复员回乡劳动。1962年被评为民兵建设先进工作者,出席了榆林军分区民兵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刘培忠参加修筑吴定(吴堡至定边)国防公路,任镇靖民兵营教导员。在青杨岔公社张家沟筑坝施工中,他正在山坡上指挥民工挖土,突然发现坡上有条裂缝越来越宽,便迅急吹响哨子,命令民工火速撤离。此时……[详细]
|
梁谱(1935~1982),原名梁连生,靖边县柠条梁镇人。自幼喜爱文娱活动,在上小学时就经常参加文艺演出,饰演小旦,扮象俊秀,嗓音圆润,做工细腻,颇受观众欢迎。1949年在柠条梁小学任教,1952年调靖边县文工团工作。梁谱身材魁梧,声若洪钟,加之勤奋好学,不久,便成为剧团名角,观众称其“铁嗓子”。梁谱主工大净,所饰包公、曹操等角色,深受观众及同行称颂。在1960年西北五省、区青年演员汇演中,梁谱饰……[详细]
|
詹玉柱(1920~1983),今靖边县海子滩乡毛乌0。高小文化。民国二十九年(1940)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七年(1948)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詹玉柱在靖边县-任治保股副股长。在侦破-案件中,他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查出5个隐藏很深、血债累累的-分子和几个作恶多端的-头子,成了出名的侦破能手。许多犯罪分子慑于他的威名而投案自首。在镇压-运动中,由他直接侦破的案件约占8……[详细]
|
赵兰英(1915~1937),女,今靖边县青杨岔镇大台人,共产党员。18岁时由父母包办嫁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青杨岔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反抗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赵兰英大胆地找到政府负责同志,请求解除自己的婚姻。新政府满足了她的愿望,并吸收她为乡政府妇女干部。不久,赵兰英与东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治邦结婚,婚后,受丈夫影响,工作更加积极,奔走四乡,宣传革命道理,鼓吹妇女解放,动……[详细]
|
李成英(1914~1980),今靖边县龙州乡学房畔人。小学文化程度。曾在民国靖边县政府财政科做事。民国三十二年(1943)五月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七年(1948)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本县青坪区合作社会计,县供销联合社会计、支部书记,杨桥畔糖厂副厂长,商业局副局长,县联社副主任、副书记,饮食服务公司副书记兼副经理等职。李成英多年从事财务工作,所管帐目条据齐全,钱物相符,不差分毫。在“三反五反”、“社教……[详细]
|
王怀仁(1914~1973),今靖边县红墩涧乡什拉他拉涧人。小学文化程度。民国二十五年(1936)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区委、县委、地委任领导工作多年,最高职务为中共榆林地委副书记兼监委书记。王怀仁在任靖边县委书记、榆林地委副书记期间,经常到市民和农民家里作客,攀谈家务,体验生活,从柴米油盐到耕耘收割无不问及。遇到特殊困难户,他当即批示有关部门给予帮助解决。群众有困难总愿意去找他诉说……[详细]
|
郝登鸿(1911~1945),字云程,今靖边县红墩涧乡填满梁壕人。民国十一年(1922),郝登鸿考入横山县第一高小。在校期间,由于受共产党员的影响,他读了《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加入进步组织学生自治会,并与高岗、曹动之等领导了以反对-污吏、苛捐杂税为中心的-斗争。十七年(1928)十月,郝登鸿在横山南关小学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年(1929),根据地下党的指示,回到家乡建立党的地下工作……[详细]
|
张玉珍(1911~1965),今靖边县镇靖乡盐店坬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参加革命,二十六年(1937)加入中国共产党。40年代初,在他任镇靖区二乡指导员时,有几户移民种地没籽种,牲畜无草料,处境困窘。张玉珍从自己家里拿出部分草料籽种,同时四处奔走,向全乡较富裕的人家借粮借草,彻底解决了移民们生活和生产上的困难,移民们称赞他是实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好干部。镇靖小学住宿学生吃饭烧柴困难,他发动群众……[详细]
|
晋文华(1911~1982),又名晋宝,原籍陕西省绥德县名州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逃荒到靖边,后定居于柠条梁镇西园子村。晋文华自幼喜好民间器乐,尤其酷爱唢呐。十三四岁时,随父学祖传的小炉匠手艺。他不喜欢这个职业,常常不是溜走就是打瞌睡,因此屡遭父亲打骂。可晋文华一听到锣鼓乐声,便心明眼亮,浑身发痒,总要瞅空子溜出去瞧瞧。后来便改行学吹唢呐。晋文华学艺十分刻苦。每日清晨,或上山头,或下河滩,刻……[详细]
|
阴云山(1910~1935),陕西蒲城县人。少年时即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三年(1934)四月,受红二十六军派遣到靖边工作,任红七支队靖边游击队指导员,在靖边西南部领导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活动。在游击队里,他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九月,根据陕甘特委指示,建成蒋家寺区革命委员会,阴云山任主席。二十四年(1935)四月,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阴云山任副主席,八月后任主席。十……[详细]
|
高守谦(1908~1978),今靖边县五里湾乡阎家庙人。幼年家贫,10岁起就给有钱人家放羊。“人民公社化”后,又给生产队整整放了15年羊。高守谦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放牧经验,是远近闻名的“拦羊状元”。他放羊夏天早出晚归,羊群多走背坡;秋冬迟出早回,羊群多在阳坬。夏秋边拦羊边割草,冬春缺草时,在舍内补饲。由于拦放精心,补饲适量,他拦的羊一年四季不掉膘。母羊1周岁即开始怀羔,成年母羊怀双胎的占……[详细]
|
刘玉珍(1907~1980),女,原籍内蒙古包头市,12岁时随父流浪到靖边县九里滩村。在土地革命斗争中,刘玉珍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参与当地打土豪斗地主的革命活动,在斗争中锻炼成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全县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头学习纺线织布,成为远近闻名的纺织能手。三十二年(1943),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详细]
|
谢有德(1907~1949),今靖边县畔沟乡祁家园子村人。少年时读书5年,品学兼优。民国十五年(1926),谢有德到国民军石谦旅当兵。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陆军新编十一旅、驻榆国民革命军八十六师教导团等处从事党的兵运工作。三十四年(1945)十月,谢有德与十一旅地下党员牛化东等策动十一旅一团官兵在安边起义。十一月,配合八路军某部警备三旅包围歼灭了驻扎在柠条梁的十一旅二团。此后,他任新编十一旅二……[详细]
|
冯明山(1903~1979),今靖边县新农村乡海子畔村人。曾在本村私塾、新伙场天主教堂小学读书,后患腿病辍学。冯明山从小口齿伶利,爱好绘画演唱。20多岁开始学演陕北说书,学艺刻苦,长进很快,数年出师。起初演说旧书《明公断》、《五女兴唐》等。40年代初,在延安革命文艺影响之下,他开始学演、创作新书,先后改编了《乌鸦告状》、《王贵与李香香》,创作了许多以破除迷信、改造二流子、生产拥军为主题的新书,深受……[详细]
|
高吉人(1899~1979),今靖边县王渠子乡油坊坬子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对军事颇多研究,才能逸群。高吉人初在杜聿明部任准尉,后历任营长、团长等职。民国三十一年(1942),升至国民军二○○师副师长。不久,二○○师奉命赴缅甸抗日。在一次战斗中,师长阵亡,高指挥部队坚持战斗,突出重围,随即接任师长。三十三年(1944),二○○师复赴缅甸,在一次残酷的反歼灭战中,高部痛歼日寇,战果辉煌。国民党《中……[详细]
|
杜芝栋(1898~1986),靖边县镇靖人。幼时家贫,未上学,靠自学粗识文字。杜芝栋从小酷爱文娱活动,是个一听到锣鼓声便呆不住的“红火人”。二四十年代,逢年过节,他既是镇靖街秧歌队的积极组织者,又是主要演唱者。由于他平时注意向民间戏班的老艺人请教学习,加上自己在演出实践中的琢磨体会,演技逐步提高。《张连卖布》、《捡柴》、《钉缸》等均是他早年的拿手好戏。杜芝栋不但能演戏,还能编戏。抗日战争时期,他组……[详细]
|
田宝霖(1898~1992),字润芝,今靖边县王渠子乡长渠沟人。本县民办合作社的开创者。青年时代,田宝霖为养家糊口,曾进天主教堂做事。后离开教堂到内蒙、宁夏、洛川、吴旗等地做生意,在地方上颇有名气。民国二十七年(1938),田宝霖回到家乡。因他见多识广,很有办事能力,不久被本县党组织发展为积极分子。三十年(1941),在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的支持下,田宝霖在本县创办了第一个民办合作社。合作社吸收群众……[详细]
|
王秉印(1897~1979),今靖边县席麻湾乡兴盛台人。青年时家境贫寒,在外揽工度日。民国二十四年(1935)家乡解放后,他分得了土地,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大显身手。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总是鸡叫头遍就起床,农忙季节下地干活,农闲季节捡柴拾粪。肩上背篓、手中的粪杈是他的随身之物。村里人说他是个“手中不离粪杈杈,一泡尿也要夹回家”的过光景人。在40年代初的边区大生产运动中,他带领全家人开荒200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