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义(851年—926年),字国维,初名张言,赐名全义,后梁太祖曾改其名为宗奭,唐庄宗复为全义。濮州临濮(今河南范县)人,出身贫穷,唐末参加黄巢起义,后长期为河南尹,对唐末五代洛阳城市恢复建设作出过较大贡献。张全义少年时因不堪官吏的侮辱,离家加入黄巢起义军,屡建功勋,遂为农民政权大齐的吏部尚书兼水运使。起义失败后,他投靠河阳节度使诸葛爽,被举荐为唐泽州刺史。诸葛爽死后,其部属发生争战,张全义与李……[详细]
|
桑维翰(898年—946年),字国侨,洛阳人。善谋略,后唐末期佐石敬瑭依附契丹,灭后唐而建立后晋,遂为宰相。此后,他一直主张与契丹和好,以稳定局势。桑维翰自幼聪明,善辞赋,但长相丑陋,身短面长。后唐同光年间进士及第,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征为掌书记。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被调为天平节度使,他对此深感不满,遂图谋反叛,诸将皆惧,唯桑维翰与刘知远赞同。桑维翰力劝石敬瑭屈节结交契丹,并为石起草向契丹称臣……[详细]
|
徐文远,名旷,字文远。其父为南梁秘书郎,母亲是梁元帝的女儿安昌公主。隋朝灭南梁后,徐文远随父亲-迁徙到河南偃师定居。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位通晓经学的学者。隋代窦威、杨玄感、李密、王世充等人,都曾在其门下求学。隋文帝开皇年间,徐文远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并为汉王杨谅讲授儒家经典。后来杨谅发动叛乱,徐文远受到牵连被免去太学博士之职。大业元年(605年),经礼部侍郎许善心的推荐,徐文远被任……[详细]
|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唐初期洛州洛阳人,著名外交家、旅行家。唐太宗、高宗时曾数赴印度,并开创了经西藏过泥婆罗到印度的新路,功绩卓著,名播异域。王玄策曾任融州黄水县令。贞观十七年(643年),他奉命护送摩揭陀王使者还国,就是这一次出使印度,开创了通往印度摩揭陀国的新路。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两次出使印度,足迹遍及印度各地。他从印度带回大量经卷,对中国佛教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详细]
|
张文仲(?年—700年),唐前期洛州洛阳人,著名医学家,医术高明,且著有《随身备急方》传世。张文仲青年时即以医术知名。唐高宗、武则天时为侍御医。据《新唐书·后妃传》载:仪凤三年(678年),高宗突然头眩,目不能视,张文仲诊断后,认为是风上逆所致,须用针刺头部使之出血才可医好。则天要将文仲斩首。高宗则认为:自己既然已经如此,不妨一试。经张文仲连续刺头出血,高宗顿觉轻松,大声道:“吾目明矣!”武则天也……[详细]
|
元弘嗣(567年—613年),隋代河南洛阳人。祖父元刚,北魏渔阳王;父元经,北周渔阳郡公。元弘嗣少年时继袭父爵,18岁任左亲卫。开皇九年(589年),随晋王杨广参加平灭陈朝战役,因功授上仪同。他是有名的酷吏。开皇十四年(594年),元弘嗣任观州总管长史。在观州,他对属下严厉异常,吏人多有怨言。开皇二十年(600年)改任幽州总管长史。此时,燕荣任幽州总管,燕荣本人也是个酷吏,他性格孤僻,对人严酷无情……[详细]
|
宋偓(926年—989年),又名宋渥,北宋河南县(今河南洛阳)人。他出身官宦之家,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宋偓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11岁时,其父去世,因荫仕后晋,补殿直,迁供奉官。因娶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女,乾祐元年(946年),宋偓官拜右金吾卫将军、驸马都尉。乾祐三年(948年),任昭武军节度使,驻守滑州。后周太祖郭威攻灭后汉时,宋偓“开门迎谒”,率所部投降了郭威,被授以左监门卫上将军……[详细]
|
周济,字大亨,明前期河南洛阳人。他为官清廉正直,善于处理矛盾。永乐年间,周济中举人,并入太学,任都察院御史。宣德年间,任江西都司断事,又补湖广。正统初,他被提拔为御史、大同镇守。当时大同地方官员非常骄横,明英宗命周济严加惩治。为摸清这些官员的罪证,周济化装为卖薪人混入官府,彻底了解恶官们的犯罪事实,将他们绳之以法。后来,四川发生官员相互冲突甚至仇杀的案子。英宗令周济督率官兵前往镇压。周济认为,朝……[详细]
|
李天宠(?年—1555年),字子载,号汲泉,河南孟津人。抗倭名将。李天宠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为御史,后迁任徐州兵备副使。当时倭寇猖獗,经常成群结队窜入中国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无法生存。李天宠奉朝廷命令,奔赴前线,在如皋、通州一带大败倭寇,战功卓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李天宠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浙江巡抚。接着,他又率兵歼灭窜扰绍兴的倭寇,受到朝廷的嘉奖。次……[详细]
|
乔允升(约1552年—1629年),字吉甫,号鹤皋,孟津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为官清廉正直。乔允升最初为太谷知县,因“治行高等”,被提升为御史,并奉命巡视山西及京畿一带。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他协助吏部考核京官,后依律处置了一批-污吏。此后,他又协助河南道剪除匪类,但主事秦聚奎、给事中朱一桂却被恶人诬陷,乔允升上疏皇帝为他们-。不久,乔允升转任顺天府丞、府尹,因朝中权势斗争,他……[详细]
|
吕维祺(1587年—1641年),字介孺,号豫石,谥号忠节,河南府新安(今河南新安)人。他为人耿直不阿,为官清廉,敢于直谏。曾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明天启初,宦官魏忠贤专权,毁天下书院以建祠堂。各地官员阿谀逢迎,纷纷为魏忠贤建生祠。吕维祺不愿同流合污,他在洛阳建立芝泉讲会,广收门徒,传授知识,并拜祀伊洛七贤。天启三年(1623年),吕维祺中进士,不久,授兖州(今属山东)推官,后累迁至南京兵部尚书。他敢……[详细]
|
陈惟芝,字德祯,号光宇,明末河南孟津人。万历庚辰科(1580年)进士,他为人正直,敢于为民请命。明神宗时为选取御史,负责选拔官员。他曾上疏请起用直言敢谏之人。后被提升为大理丞、大理少卿。当时,明王朝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曾下令各地开采矿藏。不想这竟成为有些地方官员大发横财的机会。南京守备即以开矿为名,大肆索取,搜刮民财,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思动。陈惟芝多次上疏,要求惩治-污吏,并请求停止开矿。但他的建……[详细]
|
王稚鼎,字大羹,号宝拙,明末清初河南孟津人。他从小刻苦好学,明天启甲子科(1624年)中举人。王稚鼎在任蓟州(今天津蓟县)知州时,当地遭受兵祸天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四处流离。他捐俸赈济,并多方筹钱筹粮,解救贫苦。在任保定同知时,饥民闹事,哄抢粮食。朝廷命王稚鼎带兵平乱。王稚鼎认为他们仅是因为饥饿无食,哪能动用军队去讨伐呢?于是他亲往察看,安抚饥民,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局势很快得到稳定。因此,……[详细]
|
黄守才(1603年—1663年),字完三,又字英杰,号对泉,明末清初河南偃师人。他深谙水性,善治水,被人民誉为“河神”。黄守才自幼父母双亡,由母舅刘氏抚育长大。由于家境困难,黄守才十几岁即开始自谋生路。他以划船为业数十年,故对水性甚为了解,而且他聪明好学,善于动脑子,故知河理,善于疏水导河、排除水患。崇祯八年(1635年)“谷洛斗”淹洛阳,且洪水长期不退。太守素闻黄守才之名,遂派人将其请来,与之商……[详细]
|
尹焞(1070年—1142年),字彦明,一字德充,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程颐之门生,他为人正直,不贪图名利。尹焞少年丧父,但自幼勤奋好学,后拜程颐为师近20年,深受老师的器重和喜爱。他青年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后来坚决放弃,终身不再走科举之路。程颐去世后,尹焞又以程颐的学生张绎为师。尹焞在洛阳聚徒讲学,得到张绎大力支持。他除了吊丧看病,足不出门。他的优秀品德,备受士大夫们的尊敬。宋钦宗靖康初……[详细]
|
姚枢(1203年—1280年),字公茂,祖籍柳城(今河南西华),后迁居洛阳,元初著名理学家,元世祖重要谋士。金朝灭亡后,姚枢与杨惟中北投蒙古,得到元太宗的赏识和重用。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元军南攻宋朝,姚枢受命与杨惟中随蒙军一路寻访各种人才。在湖北德安得名儒赵复,遂与之同赴燕京,在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支持下,于九年(1237年),在燕京成立太极书院,以赵复为儒师,系统地讲解程朱理学,姚枢即首受……[详细]
|
陆仁,生卒年月不详,字良贵,号樵雪生,因所居“乾乾斋”,又号乾乾居士,元代河南洛阳人,著名诗人。陆仁长期寓居江苏山太仓。他为人沉静缄默,明经好古,喜广交朋友,其中多为诗友、文友,仅史籍中有记载的就有50多位。他朴实厚道,珍惜情谊,关注社会现实,同情广大平民。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有体现,如《绛雪亭》、《石妇辞》、《买妾言》、《江雨谣题偶武孟江雨轩》等,都表达了他对下层广大民众的深切同情,这使得他的诗歌清……[详细]
|
尤时熙(1503年—1580年),字季美,明代河南洛阳人,著名理学家,人称“西川先生”。尤时熙“生而警敏不群”,嘉靖元年(1522年)中举人。当时,理学家王守仁的《传习录》刚刚问世,并不为士大夫所接受,他们竭力排挤。尤时熙读罢感慨万分,惊叹曰:“道不在是乎!”对之推崇备至。他后来到章邱任职,一心兴办教育。不久,为国子监博士、国子祭酒。他虽身居官职,但仍求学不已。他常为不能师从王守仁而深感遗憾。后……[详细]
|
孟化鲤(1545年—1598年),字叔龙,号云浦,河南新安人,与曹端、尤时熙等人并为明代“伊洛七贤”,是著名理学家。孟化鲤自幼即“慨然以圣贤自期”。师从尤时熙,刻苦研究程朱理学。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官授户部主事,曾受命到河西一带负责税收。他一方面处理政务,另一方面在当地开办学校,传授理学,得到河西人的盛赞。后山东一带闹饥荒,百姓陷入极端贫困之中。孟化鲤奉命前往赈灾。他在山东开仓放粮,赈……[详细]
|
李绿园(1707年—1790年),字孔堂,号绿园,祖籍河南新安。一生著作颇丰,而《歧路灯》最为重要。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大饥,李绿园的祖父携全家逃荒到宝丰县落户。李绿园幼时随祖父读书,后入当地义学,13岁应童子试,其后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直到1736年30岁才中举,后居开封10余年,屡次赴京应试,终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李绿园因父丧返家守制,开始撰写长篇小说《歧路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