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旸少年聪慧,曾随父亲任职广州。刘大夏读了他写的文章后称赞道:“此儿今后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弘治十一年(1458),景旸考中乡试举人。正德三年(1508)会试考中第三十四名,殿试夺得第二名,授翰林编修。当时宦官刘瑾把持朝政,倚仗权势,排挤打击朝中正直大臣,朝中大小官吏见到刘瑾都毕恭毕敬,连大气都不敢喘,只有景旸等少数几位翰林不去依附,但也不可能有所作为。为此景旸心中十分惭愧,曾写了一篇名为《自罚》的文章,深刻地检讨自己“虽职天子近侍,在古六太之列,然史局不责以史事,经帷不责以进讲,既不得成启沃开导之益,与磨研编削之功,而退复不束修自励,而恬享大官……[详细]
|
陈倓天性纯笃,有宏远志向。九岁时已经能写文章,年少负有成器才名,一直刻苦自励。他的父亲陈在璿,训子相当严厉。陈倓体会父亲的期盼,他“昼夜苦读,学益进,摇笔文就,惊倒宿儒。弱冠补诸生,试辄高等。”陈倓不将富贵荣华放在心上,但“每语国计民瘼,则往复筹划,历历可施行。此其器量远大”。康熙五十九年(1720)乡试中举,简用睢宁教谕,授课教习士子之外,他还深研经义。他家于康熙六十一年遭火灾,陈倓背着父亲,拉着母亲在火里边跑边躲火,女儿就在着火的对面房里,他分不开身,边跑边哭。为救父母丧失爱女。后父、母、元配夫人相继亡故。惟有一子也不久于人世。当时,他尚未考中进士。……[详细]
|
吴敏 , 大观二年,辟雍私试首选。蔡京喜其文,欲妻以女,敏辞。因擢浙东学事司干官,为秘书省校书郎,京荐之充馆职。中书侍郎刘正夫以敏未尝过省,不可,京乃请御笔特召上殿,除右司郎官。御笔自此始,违者以大不恭论,繇是权幸争请御笔,而缴驳之任废矣。升中书舍人、-国史,改给事中。敏为蔡京所引,郑居中方秉政,敏数言其失,居中衔之。坐驳盗当死者,罢为右文殿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久之,复为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讲。徽宗将内禅,蔡攸探知上意,引敏入对。宰臣执政皆在,敏前奏事,且曰:“金人渝盟,举兵犯顺,陛下何以待?”上蹙然曰:“奈何!”时东幸计已定,命户部尚书李棁先出守……[详细]
|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曾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等要职,嘉庆二十二年(1817)八月,由湖广总督调任两广总督。阮元到粤的前一年,英国公使阿美士德入京,因礼仪问题争执,未成礼而还。为防范英人异动,阮元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二月,奏请建大黄■、大虎山两炮台。翌年正月,又奏请增兵200人防守大虎山、蕉门炮台等处。二月,密陈《预防英夷事略》,认为英人恃强贪利,宜多镇以威,未便全绥以德。如其擅入内洋,则以停止贸易、断其食用买办、开炮火攻等措施加以惩创。他还……[详细]
|
许叔微(1080-1154年),字知可,号近泉。祖籍真州(今仪征)白沙人。南宋名医。元祐五年(1090年)父母双亡后,南迁太湖晋陵县马迹山。绍兴二年(1132年)中进士,任徽州、杭州教官、翰林学士。因不满高宗苟安江南和秦桧陷害岳飞,退隐乡里,行医济人,成为一代名医。他与抗金名将韩世忠交往甚密。岳飞被害后,韩自请解职,移居苏州,常渡太湖访许,共抒忧国情怀。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一大名家。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他认为“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在其学术思想中,较突出的是对脾肾关系的理解,认为肾是一身之……[详细]
|
吴南轩(1893-1980),1931.4~1931.6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40.5~1943.2吴南轩任国立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男,汉族,原名冕。江苏仪征人。1919年复旦大学预科毕业,同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党部、-等处任职。1942年任--监察委员、-监察委员。1949年去台,次年受聘为麻省国际学院教授。1966年任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儿童心理卫生》等。1931.4~1931.6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仅过月余,由于任用私人为……[详细]
|
周在才,1957年出生在江苏省仪征市古井乡仓房村一个农民家庭。他6岁就失去父亲,全家6口人生活重担落在母亲一人身上。由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四邻乡亲也常常帮助。这一切,在他那颗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了祖国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1976年3月,周在才怀着保卫祖国的决心参加了解放军。来到部队这所大学校后,他服从命令听指挥,认真学习各项军事技术,继承和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1979年初,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为了保卫祖国,打击侵略者,周在才从所在的南京军区奔赴中越边境,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由于他作战……[详细]
|
李方训(1902~1962)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江苏仪征人。民国10年(1921)考入金陵大学,四年后毕业留校任教。民国17年赴美留学入西北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民国19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民国29年后,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化学会会志和化学学报编委。民国37年后获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并获该校金钥匙。1949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任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并历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详细]
|
张进(?~1661),字伯旭,号振寰。明江南直隶扬州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县)人。张进少时读经史。稍长喜爱游泳、骑马、射箭。24岁为荫生。天启六年(1626)授古北口守备。历休宁游击、江北参将,升嘉协副将,调邵协副将。弘光朝,加授右军都御史。隆武初,加太子少保,晋封少师忠匡伯,镇守铜山。张进镇守铜山期间,热情为民众办事。他“禁科索、约章程”。百姓有沉冤申诉,他热情接见,“询其疾苦而平反之”。永历七年(1653)秋,铜山民众鸠工兴建“忠匡伯张公德政碑”,感念其爱民恩德。永历十五年,郑成功部将郭义、蔡禄二协镇进驻铜山。未几,郭、蔡欲降清,佯称清兵将围铜山城,并派……[详细]
|
吴征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征镒,植物学家。原籍江苏仪征,1916年6月13日生于江西九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纬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主编的200万字《中国植被》是植物学有关学科及农、林、牧业生产的一部重要科学资料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用物质的形成和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主编了若干全国性和地区性植物……[详细]
|
施履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履吉,细胞生物学家。1917年10月26日出生,江苏仪征人。1940年获浙江大学园艺系学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系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用高精度、高灵敏度定量定位法证实胚胎发育双梯度的理论,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细胞质内DNA的科学家之一是首先用受精卵作DNA受体细胞探讨DNA的作用,为高等动物遗传转化打下基础,并首先发现分离染色质可以形成细胞核。1985年提出以动物个体尤其是哺乳类的乳腺作为生物工程发酵罐并与其合作者获得了转基因动物与合作者对染色体鞘,及着丝粒进行系列……[详细]
|
柳大纲(1904年2月8日—1991年9月14日),出生于江苏仪征。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柳大纲于1904年2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县一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前清秀才,在乡村当小学教员,家教严格,其母早故。柳大纲聪颖好学,1920年毕业于扬州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数理化学部。1924年南京高等师范改为东南大学,设立本科。柳大纲于1925年毕业于该校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27年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员。1928年任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部编译员。1929年受……[详细]
|
卞宝第(1824~1892),字颂臣。仪征人,世居扬州。晚清名宦。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官历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河南司主事,浙江道监察御史兼湖道监察御使,礼科给事中,顺天府丞、府尹,河南布政使,福建、湖南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任中,勤政敢言,平反要案,-污吏,扶植良臣,抵御外敌,救赈灾民。在礼科给事中任内,曾奏请严禁卫、治京兵、遏邪说、备人才、振国纪,并--江北水师统领黄彬。署理湖广总督时,湖北诸郡县连年水患,他偕湖北巡抚赈济灾民,并-承修堤工的县丞张福锁。当时法国侵略越南,挑起中法战争,他奉命偕巡抚治江防,筑炮台,分军驻守,并制木筏,储石……[详细]
|
吴文镕(1792-1854)清朝大臣。江苏仪征人,字甄甫、云巢,号竹孙。嘉庆进士。历任侍读学士、顺天学政、刑部侍郎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任福建巡抚。鸦片战争时,协助总督邓廷桢筹办防务。旋护理闽浙总督。次年改任江西巡抚。在任整饬吏治,任用贤颇著政声。奉查浙江盐务,奏请变通成法,尽罢浮费。二十九年杭嘉湖地区水灾,亲赴灾区,抚赈灾民。三十年海塘连年决口,曾督属抢险,不久,擢云贵总督。率兵镇压永昌回民起义。咸丰二年(1852)调闽浙总督,寻改湖广总督,在武昌对抗太平军。四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被太平军打败,投水自杀。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文节。其子吴养源……[详细]
|
厉以宁(1930.11.22- ) 江苏仪征人,著名经济学家。 1930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4岁时举家从南京迁至上海。6岁入上海中西女中第二附小。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租界,随全家逃难到湖南沅陵,转入雅礼中学。抗战胜利后,回南京,入金陵大学附中,1948年高中毕业,被保送入金陵大学,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选择了化学工程系。1949年4月,南京解放,放弃学业,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同年12月,任湖南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会计。1951年7月在长沙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详细]
|
刘师培(1884.6.24-1919.11.20) 字申叔,号左盦,因参加排满运动,曾改名“光汉”。江苏仪征人。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史家、经学家。 刘师培出身于经学世家,曾祖父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都以治《左传》享誉于世,父亲刘贵曾也以治经学闻名。刘师培自幼聪慧,在母亲的教授下,8岁开始学习《周易》变卦,到12岁即读完《四书》、《五经》。18岁补县学生员,19岁乡试中举。20岁赴京会试,不第,归途经上海,结识章太炎以及其他参加“爱国学社”的同志,于是赞成革命,参加排满运动,更名“光汉”。1904年刘师培加入上海光复会,与林……[详细]
|
源根(1883~1972年) 源根,女,原名崔觉照,江苏仪征人。因家境贫寒,6岁在常州虹庙出家。后适逢常州福缘庵废除子孙制,改为十方选贤制,老师太往虹庙挑选接班人,延请源根到福缘庵为第三代传人。 民国12年(1923年)春,老师太病重,源根法师接替该庵住持。当时有两徒不服,把庵内财物全部卷走,又把门窗拆去,仅留空庵一座,源根并不灰心,白手起家,重建庵堂。两年后,福缘庵佛事繁忙,香火鼎盛,庵内发展客师、职工等20余人,在常州颇有名声。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庵堂被毁,源根法师等人逃难来沪,暂住玉佛寺。翌年初,经尼众和居士筹钱,在镇宁路……[详细]
|
盛华,1913年生,江苏仪征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在开封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求学,1935年留学日本仙台帝国大学。曾任新四军军部服务团社会调查组副组长,苏中三分区敌工科长,三地委敌工部长、城工部长,一地委党校党委书记,华中野战军俘虏军官管理处处长,苏中区党委联络部副部长,华中工委党校教育处长等职。曾在开封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求学,1935年留学日本仙台帝国大学经济科。1929年16岁时在南京读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组织遭破坏一度失去联络的日子里,盛华一面积极找党的关系,一面自觉投身于爱……[详细]
|
汪元臣(1900~1946),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于仪征。医学家。其父汪秉忠,曾任江苏省议员、沙田局长。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医科,获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7年(1928年)回国,在表兄黄胜白帮助下创办江苏省立医院(设于镇江),任院长兼外科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率医院员工连同设备迁往重庆。民国30年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医学教育,仍兼任江苏省立医院院长,抗战胜利后返回镇江,任善后救济分署苏宁分署卫生组组长兼江苏省立医院院长,负责恢复医院的工作,民国35年初夏开放门诊。当年5月汪因脑溢血去世,时年46岁。按遗愿实行火……[详细]
|